贫困社区“第一书记” 8本日记写满扶贫真情
12-27 13:24:5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这几天,杨剑正忙着走村入户,了解村民一年里发生的新变化。

他是重庆市政协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云阳泥溪工作队的8名成员之一,也是泥溪社区的“第一书记”。

两年多来,他习惯将每天的工作和感悟记录下来,前后已攒下8本共600多篇“扶贫日记”。日前,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采访中翻开这些日记,寻觅他奋斗在脱贫攻坚路上的点点滴滴。

GetAttachment (7).jpg

边走边记

20天走完村里每一户

“2017年9月7日,天气晴。我来到了泥溪社区……”

翻开一本棕色封皮日记本,第一页就是他到泥溪工作第一天的日记。

“当天晚上写下这句话时,心中的滋味五味杂陈,以至于不愿继续往下写。”杨剑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让其心绪难平的是泥溪社区一些居民的日子过得太艰苦。

第一天上任,他就马不停蹄进村走访贫困户,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支撑产业,尤其是当地缺水让他印象深刻。

GetAttachment (6).jpg

接着,他在日记中写道:“贫困户的苦诉,像是擂动的战鼓声,让我只想加快脱贫攻坚的脚步,一刻都不能,也不想停。”

杨剑说,当时写下这句话,是自己给出的一个承诺。

为尽快、全面地掌握整个社区的情况,在随后的20天里,杨剑每天走村入户超过10个小时,走遍了社区17.5平方公里。

他白天出发时,往往只带一个本子、一支笔、一瓶水,方便和村民们攀谈时记下基本情况和遇到的困难;晚上回到办公室整理走访资料,再思考解决办法。

GetAttachment (5).jpg

与财务打了半辈子交道,杨剑善于将问题抽丝剥茧:解决个性问题,需要一户一策;解决共性问题,则首先需要了解政策,再联合多方资源共同发力。

积极奔走

让两个贫困户再站起来

在他的日记本中,张邦泽和杨宗佰这两个名字出现过多次。

张邦泽的左腿应力性骨折,虽在云阳县人民医院手术并装上钢板,但左腿骨折处仍然红肿,以至于不能正常走路,更遑论务工挣钱;杨宗佰生前患有脑溢血,躺在泥溪镇卫生院,妻子在2010年离家出走,无人护理。

“张邦泽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要是垮了,家也就垮了;杨宗佰生前更是可怜,看到他们这种情况我不可能不管。”杨剑说,这是他在走访中遇见的典型困难“个例”。

为让两人再站起来,杨剑与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联系。经过该院5个月的康复治疗,出院时张邦泽已经可以正常行走,杨宗佰借助器具也可以站起走几步。

杨剑根据政策多方协调,医院为两人免除住院期间的所有费用,共计137604.09元。

如今已经完全康复的张邦泽和妻子目前在浙江务工,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提起杨剑,这个憨实的汉子一连说了很多个“好”字。

“我们说不出什么漂亮话,只知道没有他的话,可能就没有我这条腿了。他真是好人!”张邦泽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他出院了去外面打工,杨剑还经常给他打电话,让他注意复查。

便民桥塌了

不到1个月桥又建起来

“10组的便民桥已塌,下雨天存安全隐患,尽快解决!”日记本上的这句话,看上去显得非常急迫,也透着誓要解决问题的决心。

泥溪社区10组的一座便民桥垮塌,每逢下雨天小河沟涨水,出行便存在安全隐患,况且有不少学生要途经此地上学。

走访一结束,他赶忙去现场查勘,并与村支两委讨论解决办法。从走访到完工,不出一个月的时间,这座“放心桥”又投入使用。

在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杨剑还为其他村(社区)破解难题,先后争取到多类资金270万元,用于便民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等建设。

花心思培育产业

“9组的花椒树,加油长!”

泥溪社区9组的近50亩地,今年迎来了“新住户”——4700余株花椒树落地生根。

杨剑带着这份雀跃的心情,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9组的花椒树,加油长!”

“村民们只种些包谷、洋芋,饿不到但是也富不了。”杨剑一说起花椒地,便神采奕奕,充满了干劲。“有了产业支撑,才能彻底斩断穷根。”

花椒地是杨剑通过市民政局申请的一项产业扶持项目。该项目通过以300元每亩向农户流转土地后,采用“村集体+农户+贫困户”模式,栽种了4700余株花椒树。花椒地预计三年后投产,其收益由村集体、出土地农户、贫困户按照5:4:1比例进行分红。

为什么选择种植花椒?

杨剑解释,在选择种植项目时,他实地走访了重庆市区、江津等许多地方,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花椒市场前景好、易储存,可卖新鲜的青花椒,也可晒干了卖。

决心发展花椒之后,他又去跑市场对接收购商。“收购商已经谈定了,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管护好花椒树。”杨剑说。

除了大力发展花椒,泥溪社区还大力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一是采取“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辣椒种植;二是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发展青杠段木黑木耳。

从2017年9月至今,杨剑已经写满了8个日记本,平均每3个月用完一本。日记中的字句不华丽,但一横一竖写下的都是滚烫的真情。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