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城 > 正文
刘德华走过的綦江甩甩桥将原址重建 这里曾是川盐入黔重要码头  
07-13 18:22:1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binary_middle (3).jpg

        6月22日,1940年以来最大洪水流经綦河,在綦江区篆塘镇盖石社区,曾是刘德华电影《失孤》取景点的网红甩甩桥不幸被洪水冲毁。7月13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当地政府获悉,这座网红桥将原址重建,待建成后欢迎游客前去打卡。

binary_middle (4).jpg

网红甩甩桥将原址重建

    綦河发源于乌蒙山西北麓贵州省桐梓县北大娄山系,流经重庆市綦江区后,流经江津区汇入长江。

    盖石甩甩桥始建于1978年,跨度150米,宽2米,距水面约20米,以铁链铺以木板构成,左右两侧各有铁链当扶手,横跨綦河,连接綦江区的篆塘镇和扶欢镇两地,给两岸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这是甩甩桥第二次被洪水冲毁。”篆塘镇盖石社区书记杨正君说,在1998年8.7特大洪灾中,甩甩桥就被洪水冲毁过一次,政府及时在原地重修了更为结实的铁索桥。

binary_middle (5).jpg

    甩甩桥遭毁坏,影响到篆塘镇、扶欢镇沿岸约4000余名群众的生产生活,对岸扶欢镇插旗村的村民和20多名学生需要从上游6公里的一座公路桥绕行。

    鉴于群众通行和学生上学的紧迫需求,綦江区第一时间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协商沟通,按应急抢险工程类别,精简程序,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在原址上重建甩甩桥。

    “重建的甩甩桥比原来提高3米,目前设计方案已完成,预计7月20日动工,力争9月1日秋季开学前建成投用。”篆塘镇政府工作人员杨玉渟透露道。

曾是川盐入黔重要码头 

   盖石甩甩桥随着电影《失孤》一炮走红。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甩甩桥所在的的盖石老街,过去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

   杨正君说,川盐入黔,分为水道和陆道,綦岸是川盐入黔的四大运道之一,也是重庆境内清代川盐入黔最重要的官方运道之一。

   綦岸水运,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盐场出发,抵江津江口,然后经真武、广兴,綦江北渡、东溪,直至贵州松坎;綦岸陆运,北起南岸海棠溪,经黄桷垭、老厂,进入巴南鹿角、界石,再沿綦江东溪、赶水到贵州松坎、桐梓、遵义,最后到达贵阳。

   那时候,盖石洞险滩多,是綦岸水运的“天险”之一。货船到了盖石洞,都要卸货搬滩,不能直接通航,所以盖石洞上下游都停有船。码头上人口聚集,旁边的盖石小镇客栈、餐饮、茶馆等生意兴隆。

   一个险滩,造就了盖石的繁华。目前,盖石老街保存完好,还有很多穿斗结构的板壁房子和防止匪患的栅子门石拱,这些不会说话的古建筑,无声地告诉人们这里昔日的热闹。

binary_middle (6).jpg

水中石刻见证老街繁华

   洪水过后,顺着堆满泥沙的石阶来到盖石下码头河边,在岸边的一块大石头上,还能见到清代镌刻的“起盐码头”四个大字,铭刻着当年盖石洞码头的繁华。

   杨正君介绍,“起盐码头”附近,有一块边长1米左右的方形石碑,碑体凿进成长方形浅龛,龛顶有三角形檐顶,檐顶为突出圆球。碑龛体左右有对联一副:以正成规永垂古,天良返意不昌荣。没有横批,但碑顶有“永定帮规”4个字。

“这就是当时盐帮的最有力证据。”杨正君说,从密密麻麻的碑文看,这就是当时盐帮的帮规。

   河道边的巨石上还有很多石刻碑文。在这些石刻中,字迹最清楚的是“学道爱人”碑。为光绪十五年民众所立,纪念当时綦江县令赵履瀛重视教育、投资文教的事迹,该碑在《綦江县志》(清道光版)有记载。

binary_middle (7).jpg

   此外,“永垂万古碑”、“盖石洞码头通航纪事碑”、“告示碑”等,详细记录了过去河道治理、通航、政府处理码头事件等重要历史。

   随着1946年川黔公路(210国道)的建成通车,水上运货船只逐渐减少,“起盐码头”也日渐变得冷清。1978年,这里又建起了盖石洞电站。水位增高,曾经繁荣的码头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大部分石刻淹没在水中。

    直到2013年10月,盖石洞电站扩容改建,放水重修闸坝,这些石刻曾一度重见天日。

binary_middle (8).jpg

两处水位线记录历史上特大洪灾

    除了码头上的石刻,盖石老街上还刻有两处历史水位线,成为研究綦河数百年来水文变化的重要依据。

    杨正君说,一处是“乾隆丙午年水位线”,刻在上游河岸的石梁上,现在仍然能看清“乾隆丙午年水淹至此。黄维椿记”字样。它比1998年8.7特大洪灾水位高4米,足见当时水势之大。

   另一处是“中华民国癸酉岁水位线”,在乾隆丙午年水位线下游约500米远的对岸,这里有两块巨石相依在一起,其中一块靠河那面刻有:“中华民国廿二年癸酉岁正月廿六水涨至此”字样。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此水位线比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水位线低一些。

   两处洪水线碑刻已被列入綦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次洪灾后,杨正君带着人在老街石板路上,刻下了洪峰水位线。

   “这次洪水水位超过了民国和1998年的洪水水位线,没有清朝乾隆丙午年高。"在杨正君眼里,不论是甩甩桥,还是码头石刻、洪水水位线,早已变成盖石老街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值得每个人去守护,让更多游客了解老街的历史。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韩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