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特产传说(512) | 铜梁竹编:把簸箕竹篮竹篓变成艺术品
05-15 10:07:46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蒸饭用的甑子、簸米用的簸箕、装菜用的竹篮、装茶叶用的竹篓……当我们熟悉的竹子变身为一件件制作精巧的竹编器具和工艺品时,你是否会心动,想把每一样都搬回家?

1.jpg

在重庆铜梁,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将一根根坚韧的竹子演变成各式各样的竹器,让竹编这门老手艺大放异彩。

2.jpg

老人叫刘玉国,年幼时就喜欢尝试新事物,在过去的年代,衣食住行的每道“程序”中,几乎都有篾货的身影:箩筐、簸箕、筛子、斗笠、躺椅、凉席……“那个时候,生活用品比较匮乏,家里用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编的。”老人说,他十几岁开始学人家砍来毛竹,去叶后,把一根竹子削成粗细恰当、厚薄均匀的篾片,通过制编、修补、挑、压、弹、插、绕、穿、贴等一系列技法,编制竹筐、提篮、筛子、蛋篓等竹编制品。后来,为了生计,1990年,刘玉国随大女儿去了深圳,做了十几年的砖瓦工。2006年,他从深圳回到家乡铜梁,又专心做起了竹艺编织。

3.jpg

“别看我的篾货小,但对竹条的要求特别高,一般都是使用10年以上的竹子划成条来编织。这样的竹子划出来的青篾,在硬度和韧性都是最好的,粗细均匀、光滑细腻、青白分明、柔中带韧,而且不发霉不起麻点点。”刘玉国说,每一根篾条因材施用,不能在中途有接头,保持竹篮的整体美观,“编织要天衣无缝,拼装竹篮提手时,卯榫衔接要到位。”

4.jpg

所以每次选材,刘玉国都要亲自到竹林里走一圈,选择合适的竹子,再请工人砍伐才放心。砍回来的竹子,按照不同需要再劈段、削条。“竹子的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用途,有的地方不能用竹节那里,才能保持完整美观。”老人说。

5.jpg

编织过程很考验人的耐性,看似简单的一个竹篮,从选材、破竹、削篾到编制成型,大体要经过十来道工序。刘玉国虽然手艺娴熟,但他追求慢工出细活,比如一个蛋篓,最少需要四天才能编制完成。正是因为刘玉国在编织的时候心细手慢,又善于动脑筋,才编织出了造型各异的篾货。

7.webp.jpg

大到一米长的竹编鲤鱼摆件,小到不足三个指头大的簸箕,全都是刘玉国使用简单的刀具,让一根根不起眼的竹子,在他手中变成了一件件或实用或美观的物品。

8.jpg

来源: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封面新闻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