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正文
“大地之星”宁津生院士15日病逝,今年我国已痛失10位院士
03-16 14:33:58 来源:上游新闻

3月15日晚,武汉大学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津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16时6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上游新闻(爆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梳理发现,从今年1月至今,我国已经接连陨落了10位院士。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段正澄,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6岁。

582defa8e34357d7317bf0e00de8f6c1.jpg

▲3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专家宁津生去世,享年88岁。图源于网络

“大地之星”首倡“五院士共上一门课”

公开资料显示,宁津生,1932年10月出生于天津,父母是安徽桐城县人,因其在天津出生,于是取名“津生”,是中国大地测量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之一。

宁津生教授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津生教授从事大地测量领域的研究60余年,在大地水准面、地球重力场模型、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等方面成果显著,被誉为“大地之星”。

当选院士以后,宁津生教授于1996年在全国首倡“五院士共上一门课”,这门课程最初是想挽留转专业的学生。20世纪90年代,测绘学科及行业长期不被社会所了解,不少新生要求转专业。“五院士共上一门课”倡议得到了刘经南院士、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陈俊勇院士的积极响应。1997年,这门由五位院士共同讲授的《测绘学概论》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园内开课,来上课的不仅有测绘专业的学生,还有慕名而来的其他专业的学生。

20多年来,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6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在2019年,已经87岁高龄的宁津生就因身体状况欠佳,将接力棒交到了他的博士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手中,同样保持着“六院士同上一门课”的豪华师资。

宁津生教授在前几年还主导的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本科课程,邀请本专业院士、著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为本科生开启测绘学的世界大门,也改变了新生对测绘专业的认识。

今年我国已痛失10位院士

上游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包括宁津生在内,今年1月份至今,我国已经接连陨落了10位院士。

这10位去世院士中,年纪最大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同惠,享年95岁;年纪相对较小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享年78岁。

根据公开信息,10名去世院士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段正澄,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6岁。

陨落院士档案

13fe436582f5552dfd96c075d0e6242c.jpg

▲1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去世,享年78岁。图源于网络

蒋洪德

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

1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蒋洪德,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岁。

蒋洪德,1942年出生于湖南省,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公开资料显示,蒋洪德主持开发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轮机全三维气动热力设计体系,开发了通流部分关键部件并用于工程实践,推动了我国汽轮机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组建了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持了重型燃气轮机的研发工作,为我国重燃自主研发、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次。

作为老师,他时常教导学生安心科研、心系中华:“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能源工业,其市场不能完全被外国占有,需要不断地自主创新。我们要花上十几年时间,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轮机,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839893d0626e9df399e585f2689a3dc6.jpg

▲1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药理学家池志强去世,享年95岁。图源于网络

池志强

我国神经药理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1月7日,我国著名神经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池志强,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公开资料显示,池志强是我国神经药理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抗放射损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上世纪50年代,他的副博士论文,证明由中国科学家研发的二巯基丁二酸钠较前苏联科学家研发的二巯基丙基磺酸钠,对血吸虫病治疗锑剂吐酒石的治疗指数高一倍,让导师刮目相看。

上世纪60年代,他主要从事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研究,是防护辐射损伤特种药物研究和6003国防科研大协作组的首席科学家。上世纪70年代起,他注重军民结合,开创了强效镇痛剂和神经受体研究新方向,是国内最早开展阿片受体及其亚型高选择性配体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他为我国国防科研和药学事业的振兴、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80b2c0aca18059b41ebb91fd75954085.jpg

▲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去世,享年87岁。图源于网络

方守贤

我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月19日,中科院院士方守贤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据中科院公告,方守贤是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原主任,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前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公开资料介绍,方守贤是我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他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1983年至1986年担任工程副经理,1986年至1988年担任工程经理,领导团队按期、高质量建造了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整机性能在国际同能区的机器中占领先地位,开启了中国基于粒子加速器的高能物理的实验研究。方守贤于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至1992年任所长,全面领导研究所工作,实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稳定高效运行,为奠定我国在τ-粲能区粒子物理研究的领先地位做出巨大贡献。

他曾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国际粒子加速器大会2013年终身成就奖。

79c2c7cef56ba9f76a93336884e05cce.jpg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李方华去世,享年88岁。图源于网络

李芳华

我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先驱者之一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方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据中科院公告,李方华1932年1月生于香港,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经过武汉大学物理系选拔,由国家保送苏联留学。195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回国后分配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公开资料显示,李方华是我国著名凝聚态物理学、电子显微学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方华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微小晶体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测定以及准晶体学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bc5fcb18204fe114f233bd8a270594a7.jpg

▲2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孙儒泳去世,享年93岁。图源于网络

孙儒泳

著述新中国第一门动物生态学课

2月14日,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孙儒泳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孙儒泳,1927年6月生,浙江宁波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儒泳常年从事生态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撰写和参与撰写的专著、译著、高校教材等共16种,所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获第二届高校教材评审全国优秀奖和1992年全国教学图书展一等奖。

他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从而为兽类提供了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证据;同时,提出了地理变异季节相的新概念。

c78d5dceb6a1c56bd258ab4fccdfe447.jpg

▲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段正澄去世,享年86岁。图源于网络

段正澄

研发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

2月15日,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段正澄,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6岁。

段正澄院士,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后留校工作至今,生前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1996年,段院士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1999年,由中国“原创”的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马刀问世。

创新,做中国原创,是段院士这一辈子坚持的事情。全身伽马刀可进行旋转动态聚焦,使伽马射线焦点对准经过精密定位后的肿瘤,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大降低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目前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使用,惠及近百万人。

33c18a7b3d3937038f84fc6633db1bb8.jpg

▲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公路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沙庆林去世,享年89岁。图源于网络

沙庆林

公路工程专家

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公路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沙庆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沙庆林,1930年5月出生,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57年于莫斯科公路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他曾在同济大学任教,后曾在亚非六国从事援外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和科研。1980年后,先后主持“六五”“七五” 和“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各项成果应用已形成我国高等级公路修建模式。1993年,他的“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他成功研究出国际领先的粗集料断级配设计与检验方法及新施工工艺,为我国长寿命路面奠定技术基础。

沙庆林把一生奉献给我国公路。只要是他设计的公路,他都要亲自走一遍,检查路面质量。夏天的沥青路吸热,地面温度能达到60℃以上,他穿着四五斤重的特制厚底鞋,一走就是十几公里,一年要磨坏好几双鞋。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官网显示,沙庆林院士长期从事公路工程材料、结构、施工工艺和质量管理研究,始终工作在公路科研、建设、教学第一线,卓越的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公路建设领域诸多空白。他将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国,为我国公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d8fb7e73e2330a64ac2238391bbd286.jpg

▲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同惠去世,享年95岁。图源于网络

周同惠

药物学家,曾建立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

中科院之声微博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同惠,因病于2020年2月23日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周同惠,1924年11月生于北京,籍贯广西桂林,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2年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他主要从事药物分析与中草药活性成分分析的基础研究,开展药物代谢及代谢产物的鉴定与分析方法的研究;领导研究建立了运动员禁用的五大类100种药物的分析及确证方法,筹建了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兼任主任。他代表作有《纸色谱和薄层色谱》、《中草药现代研究》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身边人觉得他像个老顽童。他也曾说,“玩”与动手,是自己的专业“启蒙老师”。正是“玩”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也正是动手,让他除理论学习外,具备了扎实的实践分析能力。

d3771f3f2eef8184a93a25d8f464e0b4.jpg

▲2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工程学家蒋亦元去世,享年92岁。图源于网络

蒋亦元

农机专家

我国著名农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亦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2月24日16时18分逝世,享年92岁。

蒋亦元,1928年11月17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5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同年10月进入东北农学院(今东北农业大学)任教,历任东北农业大学农机系(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57年至1959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农学院进修,1982年至1983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访问深造,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亦元一生致力于农业装备研究。据东北农业大学介绍,他始终强调“农机农艺融合自主创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既探索机理、攻克技术,又创制机器、勇开先河,成果丰硕。他曾带领团队于上世纪80年代创造出水稻割前脱粒收获机器系统,解决了“落粒损失大”和“不能收获严重倒伏水稻”的公认难题,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誉为“为水稻种植者造福的一项重大发展”,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工程领域取得的首个最高奖项。

东北农业大学在讣告中形容他“爱生如子”,并称在他身上,体现出的“勤于思践、敢于胜利、贵在奇正、重于专律、锲而不舍、韧于成败”的院士精神,是后辈学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上游新闻记者 李洪鹏

4c014a34bcc2fda48378a197a957d2b7.jp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