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江故事 > 正文
彭应贵:梨园梦,一梦一生
2023-10-20 11:44:23 来源:两江故事

“只有传承才能让川剧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继续发光发热”,两江新区康美街道康庄美地二社区居民彭应贵,今年79岁。他从16岁踏入梨园大门,学习戏曲并成为川剧院演员,退休后自编教学题材授课,把一辈子奉献给了川剧艺术。川剧早已融入了彭应贵的骨子里,成了生命里不可或缺甚至唯一的乐趣。

目前,康庄美地二社区成立“渝剧”社团,彭应贵作为老师对团员展开授课。艺在人身,艺随人走,师徒相授,代代相传,在两江新区这片热土上,彭应贵创作、传承、普及推广川剧艺术,让戏曲文化在更多的年轻人心中发芽,在更多的舞台上绽放,这不仅源于他多年沉淀的深厚戏剧实力,更是他多年来始终坚守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16岁入梨园

同影片《霸王别姬》的开局有些不同,彭应贵学川剧就是因为热爱。1944年,彭应贵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1960年,那时候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当时我是收到了部队、体育学院、川剧院的录取通知的。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希望我能够参军,最后的选择才是戏曲。”彭应贵说,“但我的第一志愿是戏曲,从小我就喜欢说说唱唱。梨园就是我的一个梦……”

16岁,彭应贵选择了自己最爱的戏曲,由重庆市二十一中学考入重庆市川剧院戏曲训练班。

彭应贵主攻川剧音乐(司琴),先后拜何秉权、张松云等名师对胡琴、打击乐、笛子、声乐唱腔学习研究,后又师从宋桢柏、刘天振等名家,学习音乐理论创作,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注在川剧中。源自内心的那份热爱,彭应贵出色完成5年的川剧学习。1965年,彭应贵分配到重庆市川剧院第一团工作,担任声乐唱腔组组长,先后参加大型现代川剧《嘉陵怒涛》《收租院》音乐唱腔设计,同期参与移植京戏《沙家兵》《盘石湾》《送货路上》以及川剧《苗岭风雷》声腔音乐的设计工作。当天赋与机遇重合,彭应贵就在这样妙不可言的缘分中扎根川剧,从此投入一生。

彭应贵在一个川剧爱好者家中免费开班传授川剧声乐

10年时间编写教纲

上世纪后半叶,川剧依旧是大众最重要的文化消费。川戏称为“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尽的三列国”,有太多可传可唱的东西。但如今,川剧已跌出了四大剧种,让人唏嘘。彭应贵说:“川剧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可很多年来,多是花开院内暗香自赏。川剧想要传承发展,单靠保护是不够的,必须要传播出去,让戏曲文化在更多的年轻人心中发芽,在更多的舞台上绽放。”

1993年彭应贵退休后,开始思考、研究如何将川剧传承下去。于是,彭应贵开班讲学,培养新人,致力于普及川剧。

“但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需要改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于是,彭应贵从收集、整理、改编、创作做起,编写教学提纲,整理教学题材,创新教学剧本,统一教学行为,立项、树样设制教学流程等等。1994年至2013年,10年时间,彭应贵完成了川剧声乐的教学工程。

今年60岁的刘正容是彭应贵的学生。2020年前,刘正容在彭水带孙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邻居的推荐下向彭应贵学习川剧。“没想到我这么大的年纪,也能进川剧的门。”刘正容说,“学习川剧不是为了要有多大的成绩,只是想着能够让老年生活更有趣,而且唱唱川剧对身体也有好处。”

彭应贵应邀为某幼儿园学生展示川剧声乐

79岁的革新者

79岁的彭应贵对川剧艺术始终抱有革新精神。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重庆从四川划分出来,这么多年以来,重庆人没有自己的剧种。”彭应贵说,我们需要自己的渝剧,用渝剧颂扬重庆山城人民的风采与自信。

目前,彭应贵整理改编25个折子戏剧本,原创大型神话川剧《锁孽龙》,为剧种传承打下基础。同时,彭应贵新编渝剧声乐教学大纲,“教学分为12期,共3年。”彭应贵说,按照教学大纲,要确保学生毕业能够完成一场大幕戏、4-6个折子戏演出。

“孩子喜欢,年轻人感兴趣,传承就有希望。”彭应贵对学生并没有任何多余的要求,只要求热爱川剧就好。“当然,这个培训是免费的。男女老少都不论,只要愿意学,对戏曲有兴趣。如果有那么一两个苗子就更好了。”彭应贵表示,他人生中最青春的时光是与川剧一起度过的,退休后也在为川剧事业发展发挥着余热,未来他还将为川剧、渝剧后继有人而不断奋斗。

为此,康美街道大力支持,康庄美地二社区特地开办“渝剧”社团,目前已有10余名团员在此学习渝剧:同时,街道也在积极对接辖区内学校,让彭应贵走进校园传承川剧、渝剧。

“当前,川剧正面临十字路口,一边是传统艺术发展,一边是时代发展。只有传承才能让川剧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继续发光发热。传承与发扬川剧,是每个川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川剧姓川,因为他用川话演绎;川剧不仅姓川,是因川剧包容开放,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如今79岁的彭应贵,身体硬朗,排满了自己的行程,为川剧传薪,为川剧吟唱。

“我最幸运的是,我热爱的东西最终成了我一生的事业。”青春时期的热爱,是彭应贵心里关于川剧的小小的种子。小小的种子在他勤奋、坚持、努力地浇灌下,早已长成属于他的参天大树。而聚木成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更多人的关注。愿梨园的路,越走越广,梨园的梦,越做越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