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奖丨伍华炳:被人记住很幸福 耄耋之龄做从不缺席的志愿者
02-04 15:36:56 来源: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

年轻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一天、一个月、一年不迟到,不难。但要做到三十多年从不迟到,却也不容易。何况,那是六十多年前,从人和乡下走到上清寺,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走两小时的路,还总能最早来到单位。这是他最骄傲的事,也只有这件。

三十年一晃而过,他到了退休的年纪,还是一个行政管理员。整整几十年,他从最初的办事员到了科员,事业单位的职称有十级,而他,跳了一级。有人广交友,有人广留名,而他无姓名,女儿回忆起小时候,只记得他连朋友也不曾多。

等他真的上了年纪,知道他姓名的人却多了起来,“他叫伍华炳,89岁。”人们不仅谈论起他的名字,还能提到更多的事:龙寿路年纪最大的志愿者,主动认领了人和街道人文美术馆、安全体验馆、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岗,并在至今的3年里坚持每周六天到岗,风雨无阻极少缺席。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能安心做好工作,他放弃了大部分和女儿们团聚的机会,甚至命令他们“周一到周六不要来来我”。与此同时,他每年都拿出自己的部分退休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困难家庭,但他总觉得太少,所以每年拿出来的钱越来越多。

李显彦 摄.jpg

三十年不迟到的办事员

他把一件小事做到了极致

那是很久以前了,伍华炳再说起从前的事,总要迟钝一会。他是涪陵人,家里穷,孩子很多。1950年6月,伍华炳从村庄出发,走了足足两天,来到重庆,到哥哥的小作坊里当学徒帮工。后来他顶替哥哥的班,一路从磨粉厂、纸盒社、钢铁厂、机器厂辗转,最后到了重庆日用五金工业公司,成为一名办事员。

他的工作简单,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收发信件,打扫卫生,再做做其余杂事。那会是1964年,伍华炳住在人和场口,单位在渝中区上清寺,从家里出发,他要走出村口的泥巴路,再沿着一条条小路走到牛角沱,再坐上半个多小时的轮渡到对岸,才能来到单位。

嘉陵江大桥没通之前,伍华炳周末才回去。后来桥通了,他选择每天来回。早上八点上班,伍华炳凌晨四点就起床,他住的地方,那会还是人和场的一个小村庄,每天出门时,四周黢黑一片,偶尔还能听见几声鸡鸣,几声狗吠。凌晨的泥巴路上沾满了露水,天黑又看不太清,走这段路总是小心又小心。

走一段泥巴路,接着一段石板路,最后又是一条机耕道。这时天亮起来,人也多起来,伍华炳觉得轻松很多,将近六点时,他就到了单位。所以,他这辈子不仅没迟到过,还总是最早来。“我只能早不能晚”。

“三十几年不迟到”,像一句简单的骄傲,仅仅七个字,却饱含年月和坚持熬出来的分量。这里有冬天下雪时,印在雪面的脚印,还有夏天涨水时,河水浸湿的一条又一条裤脚。“那时候汪家桥每到夏天就会涨水”,伍华炳还记得那时桥面总被淹没,每次过桥,他都得把鞋脱掉。

这条路走过三十年后,伍华炳也退休了,身份从一个办事员变成行政管理员,“没有多少变化,还有就是成了一个老党员嘛。”除了年轻时得到的“学雷锋标兵”,伍华炳实在想不出自己还有什么身份可讲。

志愿者“伍叔叔”

他把图书馆被蒙灰的书重见天日

再过了几十年,伍华炳成为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女儿们孝顺,自己手头也宽裕,只要悠哉地过完每一天即可。直到2015年,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在一次例行的党群活动中,人和街道宣布将面向全体党员征集义务工作者。已经84岁的伍华炳二话没说就报名了,并且一次性认领了三个岗位--人文美术馆、安全体验馆、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岗。

所有人都惊呆了,一个80多岁的老人,如何能完成三个岗位这么繁重的工作呢?仅图书馆就有11个大书架,藏书12000多本,并按照行业等被分成了26个小类。认领不久后,伍华炳就来到了图书馆,一开门,他马上被吓到了:书架上的书横七竖八地散放着,而且每个书架上积满了厚厚的灰尘。

第一件事就是要打扫卫生,图书馆在三楼,不能接水,打水只能去二楼。下一层楼要走28个台阶,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不停来回下楼打水,也不是一个轻松的活。更何况伍华炳已经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整整一天,他在二三楼之间来回了十多趟。

打扫完积灰,还需要整理书籍,这极其考验细致和耐心。他要先将杂乱无章的书籍全部分类,在根据分类整齐地放在书架上。整理一格50册左右的书架,他需要花上整整30分钟。但伍华炳从未犯过难,相反,他甚至逐渐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把每本书按照水平线摆齐整,远远看过去,就像刀切面一眼平整,当11个书架都一样精致整齐,不大的图书馆却因不着一尘显得格外敞亮。为了维护自己的“作品”,伍华炳还自掏腰包买了小书架,把每层书摆的更加整齐。

除了整齐,“干净”也是伍华炳定下的标准。要做到“手一抹,什么印子都没有”,抹窗户不能留下印,甚至用手抹一把地板,也没有灰尘。这些近乎严苛的标准,伍华炳都做到了。采访中,为了展示自己的成果,伍华炳不停地蹲下用手抹地,果然洁净如新。看着自己的成果,本来比较内敛的伍华炳却有点兴奋起来,平静的脸色有些泛红,摸摸桌子,又擦了擦窗户。

他告诉记者,如今三楼都被他“承包”了,所有的打扫都是自己负责。为了更好地干活,他还特意准备了一套工具,包括抹布、工作服等。有些不属于他的活,他也抢着干,美术画室里有学员忘记洗砚台,他也会帮忙洗干净。时间一长,这栋楼的人都认识他了,大家亲切地喊他“伍叔叔”。

三年从不缺席的志愿者

他把志愿者当作终身的事业

从2015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伍华炳依旧是那个不会缺席的人。每周一到周六,伍华炳都坚持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唯一一次例外是在去年。

当时,伍华炳正从人行天桥上走过,却意外拉伤了自己的臀部肌肉,这是一种隐蔽的伤痛,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稍微休息几天即可恢复。但八十多岁的伍华炳,却向所有人隐瞒了病情,仍然坚持到岗。100多天以后,他才从伤痛中彻底恢复出来。

事后,女儿伍发利很不理解,她劝说父亲放弃这份工作,结果伍华炳大发雷霆,甚至给她们立下规矩:“周一到周六,没事别给我打电话,有事周日再说!”女儿们拗不过他,偶尔也会忍不住“酸”他一下;“不得了,这个志愿者真的不得了。”伍发利告诉记者,父亲为了这份工作,几乎推掉了一切家庭聚会,亲戚朋友有红白喜事,他也一概推却。“年级大了,不就是喜欢家人朋友在一起闹闹热热的嘛。”伍发利说,她能够理解父亲,但也真觉得父亲付出了很多。

重庆的夏天很热,伍华炳的女儿们一早约好了去贵州避暑,早早地通知了父亲,但伍华炳说什么也不去,“我以前去过了,现在要上班,去不了。”伍华炳告诉记者,女儿们避暑的地方在贵州的一座山下,推开门能看见一座青翠的大山,凉风会灌进屋子,吹得身上很舒服。不过即使这样,伍华炳也不愿去了,他宁愿晒晒太阳,出出汗,打扫卫生。“她们还叫我冬天去三亚,我也不去了。”伍华炳铁了心,要每天坚守在岗位上。

他是真心喜欢这份工作。女儿伍华利说,父亲很节约,每次洗碗只舍得用一碗水,也舍不得买新衣服,身上穿的都是十几年的旧衣裳。可就是这样,伍华炳每天出门上班前,都会换上一身新衣服,再仔细梳好头发,精神抖擞地去社区。

除了做好志愿服务,伍华炳还坚持每年拿出一笔钱资助贫困大学生和贫困家庭。当年,龙寿路社区的罗久安家陷入了悲喜两重天的状况中。喜的是,他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一家夙愿终于成真;悲的是,罗久安配偶是残疾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已经无法支付儿子的学费。

得知罗久安家庭情况后,伍华炳二话没说,马上组织其他党员捐款,还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了1000元,凑齐学费给罗久安送去. 事实上,伍华炳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想法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萌发,只是他当时觉得“1000元好像拿不出手”。

经过罗久安的事情之后,他转变了想法,“钱不在乎多少,能帮助点就帮助点,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年,他还准备拿出5000元来继续自己的慈善行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