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丨邹忠平:提气!打破西方技术垄断 咱中国的钢铁技术正在迈入世界领先水平
02-04 11:36:06 来源: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

西方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工业革命磨砺,成就了在钢铁产业的绝对地位。而中国,在努力改变这种情况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被称作现代工业“粮食”的钢铁产业,成为各个国家争夺的核心。而高炉是钢铁生产流程中系统最复杂、能耗最大的冶炼单元,是否掌握大型高炉冶炼核心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2019年,重庆的中冶赛迪集团签订了全球最大钢铁制造集团阿赛洛米塔尔的服务合同,为其在乌克兰一座超过5000立方米的特大型高炉大修提供设计及核心设备供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炉容超过4000立方米的特大型高炉共有83座,中冶赛迪设计新建和大修的就有29座。而最近10年全球新建和大修的4000级以上高炉35座,中冶赛迪则承建了18座,占了半壁江山。

和如今向海外输出高炉技术的情形截然相反,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现代化的钢铁技术和核心装备领域,几乎完全由国外垄断或主导。

本文的“2019两江榜样”邹忠平,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冶集团炼铁领域首席专家。他将带我们走进钢铁领域,从他潜心冶金行业36年的故事,看我国特大型高炉技术如何从无到有,再到跻身全球领先行列,助推中国走向世界钢铁强国。

汪远雷祝海强提供.jpg

签下全球最大钢铁集团服务合同

57岁的邹忠平是重庆垫江人,戴一副黑色窄边框眼镜,身着一件深色外套,头发早已花白。说起话来,声音铿锵有力,他说,今年公司同时执行十多个大型高炉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的他主持着多个开拓任务。

邹忠平介绍,乌克兰克里沃罗格厂,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集团阿赛洛米塔尔在欧洲的钢铁基地之一,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的9号高炉由前苏联建造,炉容5000立方米,是全世界最早的特大型高炉之一。

“我们主要负责为高炉的炉体、炉顶、出铁场等核心系统,提供现代化大修服务,优化高炉的生产状况。”谈起这个全球关注度很高的项目,作为专业负责人的邹忠平说,这次,中冶赛迪打败了来自日本、欧洲的多个竞争对手,于2019年3月成功拿下这一海外大单。

这是中冶赛迪在海外拿下的第二个5000级高炉项目。在2015年,中冶赛迪曾签下印度塔塔集团5870立方米的高炉设计和核心设备供货合同,参与世界最大新建高炉的建设。

这些海外大单表明,中国已成功跻身特大型高炉技术全球领先的行列。

中冶赛迪大厦 林洪 摄.jpg

参与建造中国第一座特大型高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炉容超过4000立方米的特大型高炉有83座,中冶赛迪设计新建和大修的就有29座,占比超过3成。但别看现在风光,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领域可是完全受制于国外公司。回忆起被“卡脖子”的那段历史,邹忠平连连摇头,“核心技术和产品完全依赖进口,技术差距太大了,那种滋味不好受。”

1984年,邹忠平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炼铁室(中冶赛迪前身)从事炼铁工艺设计。他接手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到宝钢现场实习。宝钢1号高炉是新中国第一座4000级的特大型高炉,于1985年9月份投产。邹忠平说,1号高炉由日本公司负责总包修建,“从技术到产品,都是别人的。”

钢铁对于现代工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个高能耗产业,高炉冶炼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钢铁产业能耗,掌握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冶炼核心技术是其中的关键。身处冶金行业的上游研发位置,邹忠平更懂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为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邹忠平和中冶赛迪的同事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项钟庸的带领下,组建了一支炼铁技术团队,开始对特大型高炉核心技术和装备进行攻关。

跑现场、实地踏勘、手工测绘、记录高炉生产数据……在项钟庸的带领下,邹忠平成为研究特大型高炉技术的核心人员,在自研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邹忠平作为主任设计师参与的宝钢3号4350立方米高炉,为我国完全自行设计、建造的首座特大型高炉,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该高炉一代炉役19年,单位炉容产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冶赛迪总承包建设的越南台塑河静钢铁高炉 林洪 摄.jpg

助推特大型高炉技术跨越式发展

2017年,“中国制造”在全球冶金行业引发了一股热潮,由中冶赛迪总承包建设的台塑集团越南河静钢厂一号高炉正式投产,炉容达4350立方米。这是我国在一带一路上承揽的首个特大型高炉总承包工程。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已具备实现高炉技术与装备整体出口的实力。2004年,对于邹忠平和中冶赛迪团队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冶赛迪打败多家国际一流工程公司,成功签下了巴西GA1750立方米高炉项目。

“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成套冶金设备技术输出项目,也是中国高炉技术和核心产品第一次整体成套输出的大型高炉项目。”邹忠平至今难掩激动。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冶金行业,至今已走过漫长的一百多年历史。而从高炉技术完全依赖进口,到成功实现对外出口,邹忠平和中冶赛迪的团队仅用了20年。一个又一个海外项目签约的光鲜背后,是中冶赛迪技术团队不分昼夜的辛勤付出。邹忠平说,工业技术落后是当时外国对中国的一种普遍成见,他们也曾备受屈辱。

2005年前后,中冶赛迪参加一家国外钢铁公司新建高炉的投标。在经过多轮技术交流后,对方却答复:不论是技术还是设计,中冶赛迪的方案都是最优,但是如果买中国的高炉,整个国家都会笑话我们。

2015年,中冶赛迪参与竞标印度塔塔钢铁KPO钢厂2号高炉项目。该项目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新建高炉,炉容5870立方米。同样的局面再次上演。邹忠平记得,他带团队先后5次前往印度做技术交流。但在最初交流时,塔塔公司对中国团队流露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说直白点,人家一开始就不相信我们有这个实力。”然而,邹忠平用实力一点一点征服了对方。

其中,对于高炉生产指标,对方提出了很高的燃料比指标要求,而给出的矿石和焦炭品质却很低,经过核算,这样的要求是不合规定的。邹忠平提出,把正在生产的本部高炉指标亮出来,如果现有高炉在其给定的原料条件下能够达到同样的燃料比指标,那中冶赛迪就接受。结果对方怎么也拿不出理想中的数据。

最终,邹忠平助力团队拿到了世界最大高炉项目,技术交流过程中为对方提供的生产技术咨询,帮助他们提高了现有高炉的生产指标,受到高度肯定。

自研关键技术打破西方垄断

源源不断的国内外高炉项目背后,是中国冶金人的技术自信。

在中冶赛迪设计建设的宝武湛钢高炉、台塑河静高炉、乌克兰克里沃罗格厂9号高炉等项目中,采用了具有中冶赛迪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能耗特大型高炉技术”。邹忠平解释,这项技术是中冶赛迪20余年自主创新的成果,包含了一整套覆盖特大型高炉工艺理论、设计体系、核心装备、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成果。其中,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特大型高炉核心装备技术“新型无料钟炉顶控制技术”,成功打破外国企业对该领域30多年的垄断。

邹忠平解释,高炉无料钟炉顶是控制炉料进入高炉的唯一通道,也是调节炉料的唯一手段。无料钟炉顶装备的稳定运行和良好性能,决定了高炉能耗和产量,被誉为高炉最关键的装备之一。但在2009年之前,国外无料钟炉顶在我国4000级高炉市场的占有率为100%。

“这种局面下,国内制造业毫无话语权。”邹忠平说,为了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中冶赛迪专家团队开始了漫漫的攻关之路。

2009年,邹忠平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中冶赛迪和其他两家公司组成联合攻关小组,成功开发了新型无料钟炉顶系统关键工艺技术及装备,并在国内外特大型高炉中快速推广,占领市场。

2016年,“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关键技术及应用”科研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邹忠平作为技术代表,前往人民大会堂领取了这份荣誉。

今年1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九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邹忠平的名字赫然在列。他的履历表上,在“主持的工程项目”一栏,密密麻麻地罗列了他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完成的国内外20项大型高炉项目。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项目就有14个,其他6项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获奖”栏,邹忠平则几乎包揽了所有工程勘察设计类奖项。

问及获奖感受,邹忠平言语间透出淡然,反而话锋一转,提到恩师项钟庸。原来已年逾八旬的项老虽退居一线多年,仍坚持伏案编写专业书籍。不久前,邹忠平得知,项老因长时间超强度工作,眼睛使用过度导致渗血,差点失明。

“项老不光是恩师,也是中国冶金行业的一辈楷模,是我学习的榜样。”邹忠平说,在钢铁冶炼行业这36年,正是承上启下的精神,让中国钢铁“给力”起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