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挖挖哇 | 那些生活在极地的汪星人
02-27 14:21:56 来源:中国科普网

大约在1.4万年的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与现代狗的祖先共同生活在了一起,它们当时的职责是充当警卫、守护和猎人的助手。这些汪星人的后代们又随着环境和分工的变化,细分出诸多犬种,如牧羊犬、搜索犬、导盲犬等,其中有一个犬种因生活区域统称为北极犬,如果细分,可以分为爱斯基摩犬、阿拉斯加雪橇犬、纽芬兰犬、格陵兰犬、西伯利亚雪橇犬、萨摩耶德犬以及阿依努犬,等等。


几内亚比绍发行的阿拉斯加雪橇犬、西伯利亚雪橇犬和萨摩耶德犬小全张邮票

这些生活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的汪星人, 在过去的几十个世纪中,保留了两大强大的功能——嗅觉和团队协作能力。今天北极的原住民依然依靠狩猎为生,海豹是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是要捕获海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若干个猎人和狗一同行动,进行团队合作才有成功的希望。通常情况下海豹都在冰面生活,一旦有猎人靠近,它们就会从就近的通气孔中跳进海里,而这些通气孔也是海豹的呼吸孔。

猎人要找到被雪和薄冰覆盖的通气孔十分困难,只能依靠爱斯基摩狗异常灵敏的嗅觉。狗会在冰面上四处检查,直到闻到海豹的气味并一直循迹找到离海豹最近的一个通气孔,狗便在这个通气孔周围躺下或转圈,直到猎人的到来。狗的任务是找到冰面上的所有的通气孔,猎人只留下一到两个通气孔,将其余的全部用湿雪冻住,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海豹上来呼吸了。所以,如果汪星人找不出所有的海豹通气孔,猎人就会空手而归,整个部落就有饿死的危险。


说到北极雪橇犬的团队协作能力,很多人已经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了解一二了,尤其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无论是阿拉斯加雪橇犬还是西伯利亚雪橇犬,它们是原始的狗,与自然界的狼相类似,处于领跑位置的头犬,就相当于狼群中的头狼,它能够充分领会雪橇驾驭者的口令,并将口令化作行动,使其余的雪橇犬听从它的指挥,整个团队协调一致。1925年1月,地处美国阿拉斯加州白令海沿岸的偏僻小镇诺姆爆发白喉。由于最近的存有血清的城市安克雷奇远在955英里以外,而飞机又因为天气原因无法飞行。

为了快速运回治疗白喉的血清,人们决定用雪橇队代替运送。照正常的运送速度来算需要25天,由于病症快速蔓延,雪地队决定以接力运送的方式来进行,最后仅用了5天半时间就完成了任务,挽救了无数生命。当时领队的头狗Togo已经十多岁了,长途跋涉后由于腿部受伤而退出,它于1929年死亡。

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行动和勇敢的雪橇犬,现在每年都举行全世界最长距离——全程1850公里的艾迪特罗雪橇犬大赛,路程从安克雷奇以北110公里的威洛小镇,终点在白令海边的诺姆镇,几乎穿越了半个阿拉斯加,通常一流选手需要9-10天才能跑完全程。


艾迪特罗雪橇犬大赛明信片

正是北极雪橇犬的团队协作能力,使近现代北极、南极探险、科学考察中都有着它们的身影。

美国探险家皮尔里和他领导的探险队前后用了18年的时间,展开对北极点的征服。在这期间,皮尔里主要依靠居住在格陵兰岛西北部史密斯海峡沿岸的225个爱斯基摩人,他们成为探险队的雪橇驾手、猎手、开路先锋和裁缝,为探险队提供雪橇运输粮食、驾驭和管理狗队、缝制爱斯基摩人服装。在1909年2月底的北极点远征中,一共有133只爱斯基摩雪橇犬,拉着19架雪橇的2950公斤的供应品,皮尔里知道汪星人能够在世界上其他动力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拉动供应品。

当皮尔里成为首位到达北极点的成功者时,使另一位探险者很郁闷,他就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阿蒙森是北极西北航道的征服者,1909年,他正在“前进”号上制定征服北极点的计划时,听到了皮尔里已经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于是决定掉头南下,去当时尚未被征服的南极点。

挪威发行阿蒙森南极考察邮票

阿蒙森是个卓越的极地探险家,他曾在南极地区越冬,也曾领导过三次探险队深入北极地区,他探险所积累的经验终于在1911年10月19日现出了效果,当时他从设在南极鲸湾的基地出发,他的4架雪橇各由13只格陵兰雪橇犬拉着走,运输工具和粮食储备都远超出正常的需要量,阿蒙森知道,只要运输上及粮食上有那么一丝一毫的缺乏,就会造成无法挽救的灾难。阿蒙森是指挥狗的专家,这是他在北极地区向爱斯基摩人学来的,他沿途建了许多供应品贮藏点,在长期而艰苦的极地行军实践中,他把探险队的队员及雪橇犬训练成一支组织严密的队伍。

阿蒙森和随行的4个人在第一个161公里乘雪橇而行,此后483公里则由狗拉着滑雪,这样,不特别费劲就走过了征途的一半,后面一段路程则是爬山,到达山顶后,阿蒙森和同伴把大部分雪橇犬都杀死了,把狗肉储存起来准备作为回程的口粮,只留了最强壮的18只雪橇犬,可以日行32公里。


当阿蒙森向南极点进发时,英国斯科特探险队也在向南极点进发。斯科特坚信自己拥有壮实的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先进的机械雪橇,这可是当时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这样实力雄厚、装备精良的探险队,阿蒙森绝不是自己的对手。不过,斯科特做梦也没有料到,不适应南极恶劣气候的马和摩托,最终铸成了无可挽回的大错。

由于地形崎岖不平,给物资运输带来极大困难,再加上斯科特带来的西伯利亚矮种马根本不适应极地气候,运输物资遇到很大麻烦。从1911年1月下旬到2月中旬,他们仅在南纬79°27′处建立起一个“一吨仓库”贮存了大约一吨的食品和燃料。

英属南极领地发行的纪念斯科特南极探险百年小全张

斯科特的探险队出发时带了4匹马,22只北极犬和2部摩托雪橇,但是刚走出60多公里,摩托雪橇就出了故障,变成一堆废铁。11月15日好不容易走到一吨仓库营地,4匹西伯利亚矮种马不堪忍受极地严寒奄奄一息,斯科特只好将马杀死,而发现拉雪橇的狗胃口太大,那里没有可猎的动物来补充这些狗的口粮,只好把它们送回。从此以后,他们失去了主要的运输工具,只好靠人力拖拽沉重的雪橇,这就大大消耗了探险队员的体力。

和阿蒙森一行胜利地到达南极点相比,斯科特的探险却极为艰苦,结局也是悲惨的。前面讲过,斯科特不像阿蒙森那样以狗为畜力,而是配备了西伯利亚矮种马和摩托雪橇,这是一个重大的失策。矮种马因经受不住寒冷的天气,很快全部死掉,摩托雪橇也成了一堆废铁,结果斯科特和探险队员只得用人力去拖拉沉重的雪橇前进,这就大大消耗了他们的体力。

他们是在1911年11月1日出发的,比阿蒙森一行晚了10天。他们的路线和阿蒙森不同,是越过罗斯科冰架,穿过比尔兹莫尔冰川,然后爬上南极高原。这条冰川随着地形增高,坡度越来越陡,布满深不见底的裂缝。他们迎着从南极高原吹来的疾风,艰难地爬上南极高原。等到他们经历千辛万苦到达南极点,已经是1912年1月18日,比阿蒙森探险队晚了一个月零五天。


然而,苦难并未结束。由于出发和在途中耽搁了时间,严寒的季节很快来临,加上他们的食品严重不足,斯科特和4名队员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在返回的路途,斯科特及其同伴相继死去,直到1913年10月,英国搜索队才在茫茫的罗斯冰架上找到他们的帐篷和三具冻僵的尸体。

虽然最后的结局是海盗战胜了绅士,但是阿蒙森探险队杀死雪橇犬并食其肉的做法,招致诸多指责,并认为用这种方式赢得征服南极点的桂冠有些胜之不武!


1989-1990年,为了证明《南极条约》生效30年后条约所规定的“合作、和平与友谊精神”仍将持续下去,唤起国际社会对地球上最后一块原始大陆的生物与生态环境的珍爱与关注,共同保护这块科学研究的圣地,由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即中国、法国、美国、英国、苏联,外加日本共6个国家各派出一名探险家或科学家,组成“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对南极大陆进行科学探险。探险队依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于1989年7月28日从南极半岛顶端的海豹冰原岛峰出发,横穿西、东南极洲,途径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于1990年3月3日胜利抵达终点——俄罗斯和平站,从而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国际合作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在这一壮举背后,雪橇犬功不可没。

而这一纪录将再不会被其他雪橇犬所打破。  

探险队到达俄罗斯南极和平站纪念封,有中国队员秦大河、日本队员舟津圭三等四名队员签字

汪星人的聪明能干和超强的运输能力使之成为南极探险队员的忠实朋友,但是随着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这种作用大大降低,仅剩下的用于人们消愁解闷。南极大陆本来没有狗环境也随着狗的进入带来了一系列麻烦。南极动物可能会感染狗携带的病菌,不具备抗体的它们可能会像当年新大陆的原住民被西方水手携带的各种病毒所灭族。

考虑到这些因素,国际南极条约组织出于保护南极环境的需要,1991年在马德里制定的有关南极环境保护条款中规定:狗不宜再引进南极大陆和冰架,这些区域现有的狗应在1994年4月1日前离开。“南极禁狗令”后,南极大陆再次成为没有汪星人的世界!

2006年5月,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拍摄了一部名为《南极大冒险》的影片,把人们的视线又牵回南极和雪橇犬的身边,电影讲述了8条雪橇犬被留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克服风雪的考验,在残酷的大自然中努力集体求生,再度跟主人重逢的故事。这部影片的外景地是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拍摄的,但是影片的故事却是发生在南极 。

日本在1956至1957年建立南极昭和站后,留下了16只桦太犬(也称为阿依努犬)进行首次越冬,第二年前来接应的“宗谷”号抗冰船不能靠岸,只用直升机接回了11名越冬队员、1只母狗和8只小狗,15只成年桦太犬被迫留在了昭和基地,1958至1959年第三次日本考察队返回时,只有名叫太郎和次郎的2只桦太犬幸存。太郎与次郎为什么能幸存下来,至今是一个迷。因为普通桦太犬在那样的环境下只能存活一个月左右,而南极的冬天远比一个月要长得多。可能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太郎与次郎来到南极昭和基地的时候还是小狗,而不像其他桦太犬,在到达南极之前都是在日本家庭中寄养成长。

当第三次南极观测队抵达基地的时候,基地内的存粮仍有大半原封未动。据观测人员推断,它们可能一直以猎捕企鹅和海豹维生,不得已时甚至可能以海豹粪便为食。次郎在1960年7月的一次观测队活动中不幸去世,它的遗体被制成标本,与著名的传奇名犬“忠犬八公”一起保存在东京上野的国立科学博物馆内。而哥哥太郎比较幸运,年老之后跟随观测队回到日本本土,在北海道大学中安享晚年,1970年以高龄15岁与世长辞。它遗体也被制为标本,收藏在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博物馆里面。

日本于1983年以此故事拍摄了电影《南极物语》。     

今天,虽然汽车、飞机和摩托雪橇已经进入了北极和亚北极地区,但是狗拉雪橇依然是北极地区运输的主力军,在格陵兰就有一支全世界仅有的军方狗拉雪橇极地巡逻队——天狼星巡逻队,该巡逻队成立于1950年,隶属于丹麦海军。60多年的时间里,天狼星部队受命从格陵兰岛的小镇汉纳克出发,巡逻东北部1.4万公里长的海岸线。巡逻队是由人和汪星人共同组成的,在北极圈以北800公里处,这是地球上最寂寥、生存条件最恶劣的地域之一。这份工作是艰巨的,负伤、饥饿、劳累和冻伤与这支巡逻队时刻相伴。队员和雪橇犬每天奔赴在这茫茫的冰原上,他们会遭到北极熊跟踪,随时都有危险 。

天狼星巡逻队

我们应该为这些工作在极地的人表示尊敬,同时我们更应该为这些巡逻在极地的雪橇犬表示敬意。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没有义务去帮助人类完成工作,但是人们却利用了它的特殊能力,这些可敬的汪星人还是为人类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狗年到了,我更加怀念那些为极地考察作出卓越贡献并依旧生活在极地的汪星人们!

原标题:漫谈 | 那些生活在极地的汪星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