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抗疫 > 正文
张文宏:靠群体免疫控制传染病?人类历史上没有成功先例
04-16 07:12:31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消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传染病的控制是靠群体免疫的。”4月15日下午,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视频连线中国驻欧盟使团时,对中国驻欧大使、欧洲中国商会代表等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解答。

问:是否有先例证明群体免疫是有效或者无效的?

张文宏:群体免疫的概念,就是有人帮你“挡病毒”,在你和病毒之间形成“障碍”,感染过病毒产生了抗体的人就是“障碍”,以美国为例,如果要达到群体免疫,要求美国50%以上的人都要感染过病毒,也就是1.5亿人感染,按重症患者比例10%来算,意味着有1500万重症患者,其中可能包括750万危重症患者,按照现在的抢救成功率来算,大约会有600万患者死亡,这样的代价绝对是不能接受的。

要实现群体免疫,只有靠疫苗来做到,像麻疹、天花等疾病的群体免疫就是疫苗做到的,那些没有建立群体免疫的传染病,每年都得来这么一次,比如流感。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次传染病的控制是通过群体免疫的,目前在中国也没有实现群体免疫,武汉人的抗体水平要比其他城市高,但是整体抗体阳性率不是太高。

问:如何判断欧洲疫情的未来走势?

张文宏:疫情短期内结束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做好疫情常态化、打持久战的准备,还是那句老话:习惯就好。现在欧洲有不少国家病死率都超过10%,非常高,在欧洲医生水平很高的情况下却出现高病死率,主要原因是病例太多,大量病人涌进医院,医疗资源不够用了,再加上欧洲国家老龄化比较严重,死亡的大多数是老年人。

但是随着人们对社交距离的重视、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病毒的传播指数降下来,医院救治成功率会大幅上升,病死率也会大幅度下降。但是这个病真的没完,大家要做好边上班边抗疫的准备。

问:欧洲和中国的防控体系方法存在哪些不同?

张文宏:病毒对于所有国家的影响方式都是一样的,全世界的抗疫策略都是一样的,都是具有科学性的,抗疫成绩不一样,取决于措施是不是到位,做到位了就是中国模式。

防控策略的核心就在于将传染源与健康人群分隔开,具体来说就是“饱和检测”和“饱和隔离”,也就是对所有疑似病人都做检查,把所有的感染病人找出来;对所有确诊患者的每个接触者都密切跟踪,做好隔离。这两件事能百分百做到,这个病就没有了,武汉后来就是这么做的。我了解到,在1~3月份,美国的检测量是每100万人检测5个人,而中国广东则是2800多人/百万人。目前,欧洲的问题也是没有这么强的检测能力。

至于为什么中国是集中隔离、欧洲是居家隔离,两种隔离方式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欧洲的家庭不像中国家庭这样人员密集。目前欧美国家数据还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原因是没有做到彻底的社交距离,没有让所有病人都隔离,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问:出于工作和社交需要,无法完全做到居家隔离怎么办?

张文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社交距离,病毒感染风险会非常大。为什么要让大家戴口罩?其实戴口罩是社交距离的延伸,口罩挡不住病毒,但是它可以让原本1.5米的社交距离变成4米。

如果在单位工作,起码要做到允许戴口罩上班,办公场所要更加宽敞。在单位里,不知道谁是感染源,那劝大家不要在一起吃饭,一起吃饭是最大的风险。如果家里人有应酬、需要在外面和别人一起吃饭,那在家里,你就不要和他(她)一起吃饭了。

平时的时候,也要注意和别人保持距离,不要扎堆,也不要跟别人说话说半天,没什么好讲的。

问:在轻症患者无法入院治疗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轻症变重症?

张文宏:根据我们的观察,每100个新冠肺炎患者中,大约有15个重症患者,包括3个危重症要住进ICU的。这15个人是一定要入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轻症变重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谁都有可能掉到这15%里。

为什么轻症会变成重症?主要原因是营养极度缺乏。我们不妨看境外输入病例,有的人在转机回国路上,就跟逃难一样,行李里只有方便面,飞行、落地后检疫到酒店隔离前的好几天里,就吃方便面,所以这种病人营养条件极差。我们要有充分的营养、足够的能量才能产生大量抗体,靠什么?靠蛋白质。每天喝粥吃咸菜,抗体肯定产生不了。

感染了新冠病毒后第几天症状最重?一般是第7~10天,这段期间最重要的是营养,可以吃最容易消化的牛奶、鸡蛋,熬点鱼汤,汤要喝,鱼渣也要吃掉,蔬菜能吃就吃,这段时间大多数人停留在可逆转状态,熬过10天,这场病就算挺过去了

出现什么情况要不顾一切地去医院给自己争取一个床位?那就是觉得自己呼吸困难的时候,新冠肺炎轻重症的最大区别就是呼吸困难。评判标准:手里提个小东西,看看自己能不能不间断地走200米或爬两层楼,做完后不觉得喘,如果做不到,就一定有问题。

视频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原标题:张文宏:靠群体免疫控制传染病?人类历史上没有成功先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