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被吐槽越来越不好笑 《吐槽大会》的求生实验能成功吗?
03-15 06:55:32 来源:北京青年报-北京头条

北京青年报-北京头条消息,第五季《吐槽大会》上,易立竞向李诞发出“灵魂追问”,“你看过《吐槽大会》的豆瓣评分吗?你知道《吐槽大会》越来越不好笑了吗?你听过评论说《吐槽大会》已经变成洗白大会了吗?想过停办《吐槽大会》吗?真的要放弃吗?”

微信图片_20210314183226.jpg

李诞笑、点头、不回答。

稳定了,保守了,还做吗?

这种情况,《吐槽大会》节目组不是不知道。第四季结束之后,首席编剧程璐在自述中写到,“做到第四季,吐槽已经趋向稳定,开始走向保守了”。反应在播出端,就是该请的顶流都请了,该有的话题也都有,但吐槽起来却让人感觉越来越不敢说、不给力了,大咖们也都套路了,表演得多了,接受吐槽力度小了,有人说,吐槽大会应该改名叫洗白大会。幕后的人员也很疲惫,“那段时间大家都很吃力,经常工作到半夜,最后出来的效果也没预想中的那么好。”程璐直接去找叶烽(笑果文化的董事长),“再这样做下去不行了,不要再做了。”

前前后后讨论了几次,叶烽的态度很明确:“节目一定要做”。笑果成立至今,养活了两个综艺IP,一个《吐槽大会》、一个《脱口秀大会》,两个IP共生共荣,“吐槽”需要“脱口秀”输送新人,“脱口秀”需要“吐槽”提升新人价值,二者不可缺一。但两个IP的境遇却不尽相同,“脱口秀”经历了第三季杨笠、李雪琴、何广智等新人的强势崛起后,需要的是升级,第五季“吐槽”面临的则是能吐槽的艺人越来越少,槽点越来越单一,如何痛快的吐槽又顾及艺人的承受能力,难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观众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吐槽大会》肯定要改,必须改,唯有改变才能救活。

微信图片_20210314183020.jpg

玩法变了,没有欲望,那就该淘汰

初登《吐槽大会》,杨笠感叹,“我一直想上《吐槽大会》。这节目多好啊,不用比赛,现在也要比赛了,你们是疯了吗?”没错,这一季的吐槽大会要比赛。21位嘉宾,分成3组,每队队长即主咖,每期上台挨其他两队的吐槽。一轮下来,现场总票数最少的组,需淘汰更多的队员。赛制里还有自曝槽点、补刀、淘汰甚至团灭、1V1V1、roast battle等玩法。

节目组没疯,引入赛制是他们自救的重要手段。“《吐槽大会》如果按照原模式走,中国娱乐圈一共才有多少人,每期消耗七个,做十期,就是七十个,四季下来三四百个艺人就消耗光了。另外,这些艺人隔多久才能贡献一批槽点,积累槽点本身对他们的压力是很大的。”《吐槽大会》3月12日,媒体沟通会上,第五季制片人白洪羽认为,从务实角度讲,必须找到《吐槽大会》的核心是什么,“我们找到的抓手是‘我为什么而吐槽’,开始的时候,你有槽点,我想跟你聊聊,到了后面我就是‘我为我的队伍在吐槽’,这就需要设计赛制。”

总导演谭晓虹介绍了赛制的逻辑:“自曝槽点”是为了激起大家吐槽的欲望,有点像玩真心话大冒险。你不想说真心话,看别人说真心话了,(自己主动)曝一个更猛的料,好胜心和胜负欲就被激发出来了。自曝的内容也比较能代表嘉宾个人对吐槽的接受程度。

“补刀”和“1V1V1”,是伴随着节目播出临时加上的环节。数据分析上,“补刀”环节往往是节目的高潮点。“1V1V1”则在每个赛段后,再增加一层情绪高点:一方面,它可以给落后的队伍一个逆风翻盘的机会,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嘉宾的斗志,嘉宾们更容易有突破性的表现。

谭晓虹指出,“赛制的核心目的是激起嘉宾吐槽的欲望,我们没有很认真的要比出冠亚季军。所以,过程中肯定会做一些调整。”

微信图片_20210314183028.jpg

好胜心和使命感,做个“真人”吧

在赛制革新的同时,《吐槽大会》第五季通过引入真人秀部分来完善节目大故事线,把节目从单本剧变成了连续剧。

节目中,真人秀的“上头感”有助于完善故事的合理性。谭晓虹介绍,第五季新增加的真人秀和比赛的赛制,让嘉宾产生群体性“上头感”。也许嘉宾入局之初并非为赢,但当每一个人身处游戏之中,在和团队成员一起“打怪升级”的过程中,萌生了好胜心和使命感,从而更“上头”。

白洪羽则以锡纸鲈鱼外面的那层锡纸来形容真人秀:“它是不可或缺的,有了它整道菜才完整。”通过真人秀部分,完善剧情的铺垫、人物的侧写、故事的推进,待到正式吐槽时将整体气氛和烈度推向高潮。

真实的表达,不是坏事

改变之外,还要坚持。与第一季播出相比,第五季《吐槽大会》面对的是更加敏感的舆论环境。任何一个槽点都可能被放大,引来争议。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调侃“男人普通又自信”的杨笠被举报。

“今后‘脱口秀’、‘吐槽’会支持还是弱化杨笠这样的表达?”沟通会上,有人提问。

“你觉得杨笠是怎么样的人?”白洪羽反问。“她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觉得这样很有趣就说出来了,肯定有一部分群体觉得被冒犯了,但有些人则觉得无所谓。我们做任何一个事情,都会有人高兴,有人不高兴。至于从选题的视角,不是保护或者倡导,而是你有想说的、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在政策法规,公序良俗大家都接受的普遍大前提下,真实的表达个人观点不是坏事。 ”   

 谭晓虹也有自己的答案“第一,只要是在脱口秀、喜剧的范围内,什么样的表达我都鼓励,非常坚定的鼓励,杨笠也是我自己非常好的朋友,是我很欣赏的脱口秀演员。第二,(有些)没有必要的伤害,我是会做一些处理的,但不管是杨笠或者是其他脱口秀演员的表达我都表示鼓励。”

从第一季开始,《吐槽大会》就一直在试探喜剧和冒犯的边界,试探了五季,现在该如何界定边界,白洪羽借用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的描述,“谑而不虐,猛而不凶,奇而不怪”——这就是吐槽的尺度。 

微信图片_20210314183025.jpg

一场求生实验

《吐槽大会》第五季就像一场求生实验。改变的未必全对,比如自曝槽点,有人评价,黄奕、马苏、张雨绮说来说去都是那几件事,不仅在《吐槽大会》说,在其他好几档综艺也在说。谭晓虹也承认,录完后发现“嘉宾对吐槽的接受度,和我们想的还有一定的差距,可能这就是内娱明星对吐槽的最大接受度吧”。至于真人秀,看完第一期前30分钟后,自己也犹豫“这段要播出来吗”?“可一季世界观的架构和规则的建立就在第一集的前三十分钟,要自救,这一步冒险是必须要尝试的,成或不成也需要去试试。”

坚持的也可能被认为还不够。从第一季到第五季,一直有人呼唤,《吐槽大会》应该邀请更大的咖,吐槽也该更凶猛些。但实际上能接受自己被吐槽的人就那么多,即便接受邀请,他们也在和节目组谈判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如果有太多点不能提,这个嘉宾我们就婉拒了”, 谭晓虹甚至想“把我们邀约过但拒绝我们的艺人打在大屏上,让大家看看,我们真的能请的都请了。”

数据上,这场实验也是尚在进行之中。豆瓣评分中,播到一半的《吐槽大会》第五季目前评分6.1 ,比第四季低0.1分。参与评价人数14696,比第四季少一半,结局是生是死,都未可知。

这一点,或许李诞看得更开,“这次改版我们根本没想好要改成什么样,所以你们很有机会跟我一起,见证一个综艺节目改版的失败。”如果节目中这种李诞式的吐槽再多些,《吐槽大会》第五季确实是有被救活的可能的。

原标题:《吐槽大会》的“求生”实验:挺吐槽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