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看上去很美”的预制菜如何“吃起来更香”?
2022-06-15 13:55: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羊蝎子火锅、红烧大黄鱼、土豆牛腩、宫保鸡丁……如今,在手机App上一键下单,一桌汇聚各地美食的预制菜便可送达,厨房小白“掌大勺”的梦想就这样轻松实现了。

这个“万一”带来的远不止“一万”。据统计,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会突破8300亿元。从今年的6·18数据来看,预制菜也成了“香饽饽”。某平台的数据显示,5月23日至6月1日,生鲜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00%,销量同比增长接近200%。

站上了时代的风口,预制菜想不火都难。

一方面,伴随消费升级、居民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速冻锁鲜、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等技术应用和设施配套不断成熟,预制菜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预制菜因方便、快捷等特点,可以有效解决一些人“不会做、不好吃、没时间”的厨房难题。尤其是疫情期间,人们下馆子害怕被“时空重合”,点外卖又觉得单调,不如买预制菜回家烹饪来满足生活的仪式感。

市场经济下,消费者的日常需求,自然就会被“有心之人”捕捉到。

“上”有规划——今年3月,广东发布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部署加快建设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4月,潍坊市发布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24年潍坊预制菜市场主体数量将达到3000家。“下”有实践——面对行业自身降本增效、保持口味一致性的现实挑战,一些连锁餐饮企业开始自建中央厨房,或向第三方采购预制半成品,以确保供应链品质的稳定性。可以说,为满足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政策制定者和市场主体共同推动着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

预制菜产业“看上去很美”,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让消费者感觉“吃起来不够香”。

比如,预制菜产品标准不统一,造成菜品质量难保证、标识不详细、价格差异大、图文不符等问题。又如,目前预制菜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不少商家采用的是作坊式生产加工模式,这也导致食品安全及品质难以保证。另外,预制菜只能做出标准化的单品,在菜系多样、口味各异的中餐领域,它无法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老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近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预制菜》团体标准,该标准将于今年7月2日开始实施。此前不久,江苏省消保委、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等20余家单位也发布了《预制菜点质量评价规范》团体标准。这两个团体标准的相继发布,标志着预制菜将进入标准化管理轨道。

当然,指望有了“标准”就能一劳永逸,不太现实。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产地,一头连着餐桌,培育壮大全产业链,走向高质量发展,仍需在供给侧形成合力。面对挑剔的食客,预制菜既要保证安全卫生,又要兼顾营养健康,还要重视传承创新,如此才能抓住他们的“胃”,锁住他们的“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