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夜雨 > 正文
行走、书写了20年的《图腾与废墟》:以“微视角”洞悉“大历史”
2022-08-05 21:00:00 来源:红星新闻

行走、书写了20年的《图腾与废墟》:以“微视角”洞悉“大历史”

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曾经诞生过无数的文明,也消亡了无数的文明。

曾经的繁华化作废墟,废墟中又升起新的图腾。

二十年前,作家章夫踏上了旅途,这些年来他走过世界五大洲的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叩问人类来时的路。用笔记录神话与历史早已融合的三十五个地标,揭开神与人纠缠的往事。近日,章夫的行走笔记《图腾与废墟》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谈起这20年来的“写”与“行”,章夫把这个过程拿“酿酒”来作比,他说,“只不过这个“发酵”的周期有些长,20年为期。”

《图腾与废墟》分为六个部分:祠、宫、城、堡、人、家。这六个字,分别引向六个不同的方位,指向不同的文明与文化。祠”通“神”,大部分读者并不完全陌生。古代中国,祠堂是儒家伦理的道德法庭;近代西方,著名的巴黎先贤祠门楣上,也写着一句“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在“祠”的背后,是轴心时代时的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等先哲,也是蔚蓝色海边的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等。

凡尔赛宫(图据IC)

“宫”是天子或神仙的居所,是权力的标识。在东方,有帝王、天子居住的行宫,还有神话传说里的天宫、龙宫。在西方文明中,克里特文明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筑,每个城邦多围绕王宫而形成;巴黎也有著名的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土耳其有穹顶层叠、凝重庄严的蓝色清真寺。当章夫第一次走入蓝色清真寺时,他被这宏伟的建筑所震撼,他说:“我的双眼被那一大片红蓝相间的地毯‘刺伤’了——这是当年伊索匹亚朝贡给繁盛一时的奥斯曼帝国的,浩浩荡荡铺满了近5000平方米的整个大殿。”

古罗马废墟(图据IC)

城者,盛也,所以盛受民物也。在旅途中,章夫写古罗马的废墟、水城威尼斯、仿佛石头堆砌而成的圣城雅典……章夫站在时间的前沿,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处,观照东西方文明的一座又一座巅峰。他说,“古罗马不是一座给人看的城市,是上帝把它放在世间让世人感受的”,他也说,站在圣马可广场时,他“可以聆听到威尼斯的心跳”。“堡”则是小一些的城,比如迈锡尼古城,严格而言,就是一处古堡。粗看上去是一堆石头,杂乱无章。但章夫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灵性,沉默数千年之后仿佛都会说话”。

《图腾与废墟》的最后两章,章夫留给了“人”与“家乡”,或许到旅行收尾之处,更能够引起他对旅途中相遇的人和故乡的眷恋。他写旅行中的“人”,写属于女人的巴黎,属于三个女人的卢浮宫;他讲述千年吴哥,是微笑着的石头,微笑着的人……章夫还写自己的家乡四川,将三国与南宋的故事娓娓道来,他在意和想讲述的,是发生在四川“山与人”背后的故事,是想让读者透过这长长的显微镜,一窥历史的“微”生物。

作家李舫以《用“微视角”洞悉“大历史”》为题作序,她认为,相比浩浩荡荡的“大历史”,微观的“生活史”似乎并不那么“显耀”,但不显耀不代表不重要,相反,它是文明交流、文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所系。她说,“章夫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作为无数个具体而微的生活的总和,是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所构建起来的一个绵延不息的历程,充满了烟火气,活灵活现,可以触摸,可以感同身受,可以自如地进入其中,也可以直观感受到历史真实的生活气息。”

(文/毛渝川  编辑 蒋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