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夜雨 > 正文
夜雨丨简云斌:溱州故地的烟云变迁
2022-05-18 19:10:44 来源:上游新闻

万盛溱州楼(周应福摄)

溱州故地的烟云变迁

简云斌

史迹溯千秋,古号溱州,今誉名区,唐宋烟云犹在目;

新楼高百尺,俯瞰碧浪,仰瞻翠岭,渝黔山水最怡心。

在重庆万盛经开区孝子河畔溱州楼,一副楹联道尽万盛的前世今生。这座脱胎于煤矿工业区的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巴僚秘境、千年溱州、百年矿山、三线基地、转型盛城……

凝眸岁月,有多少历史烟云弥散在时光深处?又有多少人文风流值得我们去寻找、去歌吟?

万盛城区俯瞰(曹林摄)

一、千年风雨,唐宋溱州

翻开万盛古代史,最让人回味的是大唐溱州。

万盛古为蛮荒之地。秦汉时期,这里位于巴郡与夜郎国联盟中一个小方国鄨国(中心在今贵州遵义)的交界,有少量僰(濮)人在此渔猎为生。真正的夜郎国位于今贵州安顺一带,与万盛隔得尚远。鄨国是夜郎联盟中22个方国之一。后来汉灭西南夷诸部,设牂牁、犍为郡,万盛位于巴郡与犍为郡交界。 

东汉时期,一支叫“板楯蛮”的巴人部落从嘉陵江、渠江流域迁徙至渝南黔北,与当地夜郎人、濮人融合,逐渐形成被史学家称为“僚(獠)人”的部落。渝南黔北多山高谷深之地,僚人就在这些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群居与渔猎生活。万盛和桐梓、綦江的一条界河——藻渡河,古时即称“僚人河”。僚人捕鱼用柳叶舟,妇女以棕丝织网具,男子在湍急的河水里奔梭如箭。丰收时两岸僚人击铜鼓讴歌,摇摆而舞。《太平御览》一书中有“僚人不解丝竹,唯坎(击打)铜鼓”的记载,铜鼓是僚人部落的象征物。 

僚人有文身、椎髻、跣足、住干栏(类似吊脚楼)、穿桶裙(通裙)等生活习俗,其葬俗以崖墓葬为主。自东汉至南北朝,僚人在渝南黔北留下了大量崖墓。万盛现保存有崖墓群20余处、墓穴200余穴,这些墓穴凿在依山傍水的崖壁上,显得神秘而幽古。 

万盛关坝镇高坎子僚人崖墓(资料图片)

唐代,这里的僚人被称为“南平僚”。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为控制南平僚,将黔中地区纳入帝国有效版图,朝廷以今万盛地区为中心,设置溱州,辖荣懿、扶欢、乐来三县。同一时期在渝南黔北设立的州,还有南州、播州、珍州、夷州等。《元和郡县志》载:“(溱州)本巴郡之南境,贞观十六年,有渝州万寿县人牟智才上封事,请于西南夷窦渝之界招慰不庭,建立州县。至十七年置,以南有溱溪水为名。”溱州与荣懿县同治,治所在今万盛城区或青年镇一带。溱溪河至今犹存古名,不过一条小溪流而已。

在大唐辽阔的国土上,溱州很小,当时的人口也不多,在全国327个州中属于下州。史载,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溱州辖有879户、5045人。朝廷对溱州的管理很松散,一般委派当地僚酋主持州县事务,有时也派少量外地官员来任职。贡赋也是象征性的,《元和郡县志》载溱州的贡赋为:“开元贡:茄子,楮皮布,纻布,黄蜡。元和贡:蜡四十斤。” 

但溱州的设立,对万盛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万盛有近1400年的行政建制史,同时也说明这里在唐代已非蛮荒之地,而是渝南黔北区域中心之一。 

溱州设立后,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溱溪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溱州;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撤销与溱州同时设立的原珍州,将其所辖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并入溱州。 

唐时溱州地处偏僻,来此当官是一件苦差,因此常成为朝廷官员贬谪、流放之所。他们的贬谪,为溱州带来了独特的“贬官文化”。武则天时代,名臣杜景佺(?—700年,又作杜景俭)被贬任过溱州刺史;玄宗时代,中兴名臣钟绍京(659—746年)也在溱州任过刺史,钟绍京是三国时著名书法家钟繇第17代孙,书法造诣很高,史称“小钟”,其书法《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另外,岐王李珍(?—761年),奸臣贺兰进明,宦官魏悦、程元振等人也由于不同原因贬谪溱州,有的甚至在这里丢了性命。

唐代溱州、南州、珍州等地图(资料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令人感兴趣的是,两个著名诗人也与溱州这片土地有过一丝关连。一个是诗仙李白(701-762年)。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参加永王幕府而入狱,被判长流夜郎,行至奉节遇赦而返。夜郎县在今贵州省桐梓县北部,曾一度属溱州管辖。另一个是晚唐诗人韩偓(约842—923年),因得罪权臣朱全忠(朱温),被贬为濮州司马,不久又贬为溱州荣懿尉(未到任)。可惜,两个诗人都未真正履足溱州,不然,他们该为这方土地留下不少名篇呢!

五代时期,溱州建置未变,战乱频仍,南平僚酋割据溱州自立称雄,中央政权无力控制。北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南平僚酋进铜鼓内附,溱州及其所属各县,复归中央政权掌控。

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南平僚李光吉、梁承秀、王兖三族控制原溱州之地,“各有地客数千户”,与官府对抗,“拒赋税,匿亡命,扰边民,掠财物”。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夔州路转运使孙构讨平三族,改荣懿、扶欢两县为寨(宋代一种半军事化的行政单位)。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以木斗为首的南平僚又发动叛乱,秦凤路都转运使熊本奉旨前往招抚,进驻铜佛坝(今綦江区赶水镇),分兵三路进攻,“抗其亢,焚积聚,以破其党”,木斗气索,被迫投降,“举溱州五百里来归”。南平僚这次叛乱平息后,朝廷在铜佛坝设置南平军,将荣懿寨、扶欢寨等划归其管辖。

自此,与今万盛有历史渊源关系的溱州(溱溪郡),历时432年不复存在。

以今万盛境为中心的溱州及荣懿县,存在时间跨越了整个唐代和大半个北宋。由于古代溱州位置比较偏远,消失后没有留下什么遗迹。只有一星半点的文字记载,散落在各种史籍中,让人唏嘘遥想。

宋代南平军地图(资料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二、在老街抚摸旧时光

时光又过千年。万盛近代的繁兴,始于“湖广填四川”,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个位于渝黔边界的商贸小镇,逐渐变得烟火旺盛、市声喧阗。这种盛况持续百年之久,于是,人们将此地称为“万盛场”。

曾经盛极一时的万盛场老街,是当地人心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夜幕降临,走在万盛场闪烁的霓虹灯下,脚步可以很慢,慢慢与老街缱绻,目光在两旁那些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中游移,遥想一些泛黄的时光。戏台上,川剧艺人在表演变脸,茶馆里坐满了茶客。青石板串联着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铭刻着每一个老街人的命运。

在清乾隆中期,万盛场还未形成集市前叫东乡坝。东乡坝四面皆山,中间为平坝。孝子河从北面山谷中奔流而来,由北向南沿着东乡坝西面山麓流到坝子中部,与从腰子口方向流来的清溪河汇合后折向西去,经二郎峡出境。孝子河在东乡坝内流经长度约9公里。除了万盛场与东乡坝,万盛场还曾用过万寿场、石鹅场、荣懿寨(镇)、甑子上(镇子上)、火把场等名称。这些特别的名字,见证着万盛老街的沧桑变迁,每一个都是深刻的历史记忆。

清代及民国年间,万盛场是火焙纸、焦炭(俗称“炭花”)、川盐、山货土产的集散地,车水马龙,商贾如云。万盛场连接川黔两地,川盐从这里运进贵州山区,贵州山区的土产又从这里运到重庆等地。人们在孝子河上筑堰设闸,用小木船将焦炭运向綦河、长江。1936年建成的抗战公路——川湘公路绕场而过,至今,这条路仍是万盛的重要通道之一。

万盛出土的宋墓雕刻(资料图片)

万盛场曾有一些出名的建筑,如三元桥、大夫第、禹王庙、万寿宫等。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万盛场首富邓九先倡议修建的三元桥,几经改扩建,至今仍横跨在孝子河上,阅尽人世风雨,可谓万盛的文化地标。大夫第又叫邓家祠堂,曾是万盛场最为宏大的老建筑,建造在一条中轴线上,共四进,有数十间房间,布局精美,为穿斗与抬梁式混合结构,白墙青瓦,房梁椽柱雕龙刻凤,气势庄严肃穆。可惜,大夫第、禹王庙、万寿宫这些老建筑如今都消失了。

曾经的水巷子、茶馆、酒馆、粮店、葱油饼店、理发店、铁匠铺、修鞋铺、扣子铺等,都是万盛人的日常生活记忆。还有让孩子们幸福了整个童年的冰糖葫芦、豆腐脑儿、千层饼、红豆糕、棉花糖……这些或快或慢的影像,都在时光中渐行渐远。 

重建后的万盛场老街,在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元素。那些璀璨的灯饰、生动的雕塑、鲜美的花草、古典的音乐喷泉,合奏着一曲老街新乐章。经过升级打造,万盛场已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旅游商业综合体。在熟悉的吆喝声中,伴着那一万个“盛”字雕刻,它昔日的繁华已重临。 

近年,万盛场每年要举办新春庙会,庙会有民俗表演、戏剧曲艺、老故事、体育健身、灯谜、春联、祈福等内容。本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桥民间吹打,以及狮舞、龙灯、川剧等民俗艺术,都是由万盛本地人演出。这些群众演员或是青壮年,或是70多岁的老人,或是10来岁的娃娃。人间烟火与传统文韵,无声氤氲着老街的慢时光。

除了万盛场老街,万盛地区还有桃子荡、腰子口、半边街、桐梓街、兴隆街、两河、青山等老街。曾经,这些老街人来人往,市声嘈杂,热闹非凡。渝黔两地的山民,厂矿工人,外地客贩,以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这里演绎过多少人间悲喜剧?可惜,如今,大多数老街都走向了没落,消失在时光的侧影中。

而在它们的身边,一座欣欣向荣、万千盛景的新城,正在崛起。 

老街老城,承载着一百多年的岁月变迁,以质朴淳厚的烟火味,浸染着万盛人的乡情。任时光流逝,心中那一缕柔软的思念,始终不会老去。

万盛老街夜景(文红摄)

三、山河铭记前人功

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人为她付出,为她奉献。有的人以高尚的人格泽润桑梓,有的人以默默的事功情系山河。

周孝子,一个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的万盛人,却以其孝德为一条河命名,这条河就叫孝子河。据传,孝子河本名平滩河。清乾隆年间,万盛场出了一个周孝子,与老母相依为命,每天靠帮人打短工,得米一碗回家奉养母亲。有一天,山洪暴发,平滩河上的木桥被冲毁,无法过河。周孝子担心老母在家挨饿,于是负米冒险涉水,行到河中,一个大浪袭来,将周孝子卷走。人们叹息周孝子必死无疑,谁想周孝子被浪卷去数里后,竟得生还。万盛人认为是周孝子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于是,改平滩河为孝子河。几百年过去了,孝子河依然无声流过万盛城,将那些感人的故事带向远方。

刘子如(1870—1949年),一个光烁千秋的名字。他是一名慈善家、爱国者。他本是孤儿,长大后创业成为富商,但他立下“不留金钱与儿孙买耻辱”的誓言,将钱财全部捐献出来搞慈善,创办了重庆市首家孤儿院,红岩英烈江竹筠(江姐)就是在孤儿院学校毕业的。抗战爆发后,年已67岁的刘子如,竟然组织了一支70多人的重庆战地服务团,奔赴皖南前线,为国共将士劳军服务。他在前线整整待了三年,在阵地上度过70大寿,被敌机炸伤过,成为双方将士交口称赞的传奇人物。子如先生一生艰苦创业、慈善奉献、忠心爱国,感动了无数人。在万盛,有子如广场,还有子如中学、子如路、子如陵园、刘公堤,他的精神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万盛的乡贤名录中,还有修筑寡妇堰的秦氏、捐修三元桥的邓九先、参加“公车上书”的犹海龙、《英雄儿女》主要原型之一的志愿军烈士梅怀清、人称万盛羽毛球“祖师爷”的唐勇……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外界所知,但在这座城市,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万盛孝子河上三元桥(简云斌摄)

作为一座工矿立区的城市,从渝黔边镇到“抗战煤都”,从能源之城到“三线建设”基地,还有更多的煤矿人、“三线”人值得我们记住。

南桐煤矿,建矿于1938年。那是抗战烽烟弥漫的岁月,为了保证重庆兵工企业的能源供应,以侯德均、崔桐、张伯平等为首的南桐煤矿首创者们,带着从大冶铁矿、汉阳兵工厂拆卸的近千吨设备,费尽移山心力,跋涉上千里,溯三峡,抵重庆,又来到万盛,终于在这个偏僻山沟点燃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第一缕星火。抗战期间,以南桐煤矿、东林煤矿为代表的万盛煤炭工业,为民族抗战立下汗马功劳,万盛因此被誉为“抗战煤都”。80多年来,一代代矿工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留下多少艰苦创业的故事!孔勋、于汉卿、张宜东、马焱山、杨炳南、杨伦选、孔尼(德籍)、梁定基、吴运铮……这些矿山人的名字,当永远镌刻在岁月的丰碑上。

刘子如像

而今,随着万盛的转型,煤矿企业已经关闭。那些幽深的矿井、高高的井架、残破的工房,以及锈迹斑斑的风镐、钻机、煤车等,将作为国家矿山公园的景观保留下来,成为万盛创业史的重要载体。

海孔洞,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大溶洞,可容纳上万人。1938年,为躲避日机轰炸,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迁到海孔洞,并更名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全厂上千名职工风餐露宿、因陋就简,在洞内生产了各种飞机60多架,派员工到缅甸组装美式战斗机99架,自行研制了中国首架中型运输机“中运一号”。“中运一号”从设计到制造都堪称杰作,当时参与设计的林同骅、林同骥、陆孝彭等年轻技术人员,后来成了航空航天界的精英。上世纪60年代,为搞“三线建设”,晋林机械厂又从山西迁至海孔洞。这个溶洞,见证了中国兵工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朽业绩,如今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桐矿山夜景(严奇摄)

万盛是一座移民城市。一代代人怀揣希望与梦想,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座崇山峻岭中的小城,在这里生根发芽,将汗水和热血洒在这片土地,将青春和生命献给这片土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他们的名字就叫万盛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是他们的精神写照;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是这座移民城市的人文形象。 

在这片充满着奋斗与拼搏、光荣与梦想的热土,总有一种炽烈的家国情怀,充沛天地、激荡山河,令人长久地感动和铭记!

(作者系万盛经开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万盛丛林镇海孔洞(资料图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