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夜雨 > 正文
上游•夜雨丨读书日丨愧对书香 - 郑劲松
04-23 10:30:00 来源:上游新闻

timg.jpg

愧对书香

郑劲松

每当坐到书房,或站在一墙书架前,眼睛“巡视”有些陌生甚至淡忘的书籍,心中总涌起丝丝隐痛。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更是感到愧对书香。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清代大学者袁枚在名篇《黄生借书说》中发出的感叹。读到它时,我还是川南偏远山区的穷学生,除了教材几乎没有任何课外书,偶尔到县城亲戚家借到一两本,确实读得如饥似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上了大学,彼时学风浓郁,无电脑,无网络,更没有手机,课余大多泡图书馆,或者蹲到街上的新华书店,整日与书香作伴。但囊中羞涩,看见心仪的书却不能据为己有,真是爱恨交织。后来,不经意间发明一种厚着脸皮讨书的方法:那时的新书到达学校图书馆起码也得一年,而通过报刊的书评栏目就会及时知道新近的好书,还会“探出”作者的单位,就查查邮政编码,鼓起勇气给作者写信,以学生身份诉说自己如何奢书如命,期望得到老师大作云云······大多时候都能把那些书“骗”到手。比如,当时的青年专家、现在鼎鼎大名的学者皇浦晓涛所著《萧红现象》,还有广西诗人黄神彪主编的一整套“皇冠诗丛”,以及时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骗书往事”说明曾经的我没有愧对书香。

毕业后留校,虽在机关工作,但书生意气仍在,除工作和少量家务,逛书摊跑书店买书读书是常态。自己买的和别人送的渐渐多了,狭窄的单身宿舍,结婚后的筒子楼小居室,实在挤不出多余空间,很多书只能成堆放在地上。像我这把年龄、又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多享受过公房福利,单间、单间加配套、两居室······十来年间,搬过好几次家,每搬一次,清书打包好几天,重新拆开收拾又是好几天,累并快乐着,心中直喊“有一间书房,等于上了天堂!”。于是暗暗发誓:奋斗吧,尽快给心爱的书们一个敞亮的家。那一刻,我相信自己没有愧对书香。

那,何时生出愧意呢?或许,一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并不一定成正比。

愧对书香,恰好是书房梦实现后,书香满屋之时,自己却与书拉下了距离。

timg (1).jpg

进入21世纪的门槛,终于有了一套临水新居,也就有了专门的一间书房。于是,雄心勃勃地置了一排书架,花好几个周末把藏书分门别类上架,还煞有介事地贴上标签:“散文”“诗歌”“小说”“历史”“哲学”“文学理论”······弄得像个小图书馆似的。临窗那边放书桌,纸笔墨砚和电脑,外加茶具一套,坐观远山如黛,推窗见绿,窗下静水深流······一个读书人的惬意跃然其间。这时,兜里的闲钱稍微多了一点,路过校园书摊,出差登机前逛“蓝天书店”,到了外地办完事也去当地书店,看到中意的,毫不犹豫地就买上几本、十几本,书架很快丰满起来。既然坐拥“书城”,又何愧之有?撕下书房里“皇帝新装”的,不是自己,也不是读书人,而是目不识丁的母亲和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

几年前,把母亲从乡下接来,让她住在书房。望着满满一墙的书,母亲笑着问:“这么多书,你咋读得完哦?”我心里“咯噔”一下,像被泼了一瓢冷水,瞬间冷静下来。是的,很多书其实并没有读过,甚至逡巡书摊满怀激动买下的那些,大多也只翻过两页,甚至书封都没打开。是书不好么?当然不是,那可是自己左右比对认真挑选的,购买瞬间也是充满阅读欲望的。只翻几页或者没打开就“束之高阁”,理由是:空了,我一定好好读。“忙”虽然是人生现实,但对这些书而言,就是不公不敬的借口。上网追剧、聚会应酬,以及后来无时不刻不在手上的手机,渐渐占据自己的业余生活。母亲半开玩笑的追问,惊醒自己几秒,随后又抛之脑后,仍然过着忙忙碌碌而又碌碌无为的生活,仍然遇到好书就买,没看完又上架,以至书房装不下时,又在客厅添置了两个书柜,架势越来越大,被看的书却越来越少,那些书就像古代“后宫”可怜的三千佳丽,已难得几本能见上“君王”一面。

母亲去世几年后,父亲被接到重庆我大哥家,偶尔到我这儿,也住在书房。看到满满的书架,读过初中的父亲很兴奋,因为别的亲戚家可从来没有这么多书,不禁为儿子的“学问”而自豪。但来了几天,也没见我从书架上抽啥书来看几眼,反而又网购回一些新书,每本都几十甚至上百元,父亲就说话了:“书这么贵,不读不用,买来干嘛?”真是一语中的,我的愧疚之感立即“油然而生”。

“书不读,不成书也!”愧对书香,愧对书房,也愧对那些作者,更愧对自己。那些年如饥似渴读书、到处写信讨书、在书店站立半天的激情究竟被什么力量“锈蚀”了?装点门面式的、刷存在感的虚荣心怎么会如此“茂盛”?还能找回那份纯粹吗?

母亲的遗像就放在一个书架上,这架书比较特别。那是毕业前夕,国家“七五”计划期间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的成果——民间文学三集成资料:以区县为单位,搜集、整理、编印民间故事、谚语、歌谣各一卷。那时痴迷民间文学,放暑假前,我拿着原西南师大中文系民间文学专家彭维金教授的信,去渝中区找到市文化局负责这个项目的王其慎先生。他从永川借调来此,项目做完就告老还乡。看在彭老师面子上,也感动于我对那套资料的渴望,王先生把重庆地区一整套资料共30余本装了两大纸箱免费送我。王先生还送我到门口,喊了一个“棒棒”帮我挑到回学校的车站。我告别转身,看着民工肩上那两箱沉甸甸的宝贝,情不自禁地涌出了泪水。

快三十年了,除了偶尔搬动清理,这批书是很少翻动的,当年的印刷本来就粗糙,好多书已经泛黄,再次翻开,秋天落叶似的那种味儿扑鼻而来。我知道,这正是令自己警醒的书香。

疫情期间,很多工作按下“暂停键”,但对于书,我又开始了“重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到书房,回到书中,回到多年前得到这些书的瞬间,初恋般的感觉涌上心头:久违了,亲爱的书们,咱们重新开始吧,余生还长,让书香陪伴,这世界永不孤独。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