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夜雨 > 正文
上游•夜雨丨耳嘈嘈以失听, 心切切以求真——张华评论集《嘈嘈切切》序 - 黄济人
09-20 20:30:00 来源:重庆晚报 黄济人

43680a15-e41d-4d15-b571-129484c1.jpg

耳嘈嘈以失听, 心切切以求真

——张华评论集《嘈嘈切切》序

黄济人

耳嘈嘈以失听,心切切以求真。前半句出自《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试〉》,后半句是我临时想起来的。我把前后合成一句话,算是对张华这本评论集的理解与诠释。

张华是我的文友,笔耕不辍,著述甚丰,出版过报告文学集、诗集。但,不知为什么,当他的评论集《嘈嘈切切》即将出版的时候,我才觉得这是他最应该写而且写得最好的东西。文坛不乏报告文学家和诗人,缺的是评论家尤其是像张华这样的评论家。我的依据很简单,张华虽然阅人无数,交友甚广,但在作品鉴赏、文艺批评方面,他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毋庸讳言,当下的文坛曲宴密集,管弦嘈杂,在热闹而欢乐的后面,是浮躁,是急功近利。创作如此,评论亦然,甚而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先后担任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评委,那应该是一个庄重而神圣的场合,但,出于情面,出于局面,偶尔也不得不顺水推舟,人云亦云,发表过好些违心的评论与结论。而在更多的场合,我则见到的是毫无原则的吹嘘,没有底线的奉迎,扭曲了作品与评论的关系,从而在很多时候,读完作品的第一感觉,便是对评介作品的评论顿生疑惑。

张华不然。他长得颇骨质,内心更有文人的骨气。因为如此,不少文友喜欢给他送书,然后请他为自己的作品写点评论。时间长了,写得多了,于是有了这本题为《嘈嘈切切》的评论集。文友们当然知道,张华既会点赞,也会吐槽。点赞的对象也许是文学新人,初出茅庐;吐槽的对象也许是达官贵人,天王老子。张华的评论之所以受到欢迎,正在于他从来对事不对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有骨酥肉麻,没有天花乱坠,有的只是促膝谈心,有的只是心领神会。诚然,遇到文字的硬伤,这位资深编辑,这位文学学士,是不能容忍的。他会用一种刻薄的语言去挑衅文友,激怒文友。然而,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文友并不生气,反之尤为感激。因为在张华的评论里,他们受到了教诲,收获了真诚。在这本评论集里面,在张华喜怒哀乐的字里行间,我读到了好些这类文学之外的故事。

张华在评论界的作为,显然来自他的文化自信。自信是需要底气的,而这又正是他的优势。文学圈中,我见过很多饱读诗书的朋友,但很少见到像张华那样既饱读诗书且倒背如流的作家。他的超常记忆让他口若悬河,落到稿笺纸上,却是神采飞扬说理精深的文章。张华的评论集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与其他评论家的套路不同,他几乎不去概括不去提炼别人的东西,更不会沿着理论的枯燥的小路,从河东走到河西。助力于创作的思绪,他运用报告文学的真实,发挥诗人的想象,把评论写成散文,甚至比散文还要挥洒自如,还要行云流水。而那潺潺而出的,已是润物无声,已是春风化雨。

作为文友,我是张华评论的受益者。他在点评我的作品时写到:从文坛到政坛,从政坛到文坛,黄济人须臾未忘初心,须臾未忘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一句大气磅礴的评语,虽让我汗颜不已,却叫我终身铭记。纵观重庆文坛,诗歌是强项,张华隐身其间,大可不必。而评论如同长篇,是我们的弱势。欣逢盛世,生逢其时,张华挺身而出,于情于理,于公于私,皆大欢喜。由此,我祝贺《嘈嘈切切》的出版,祝贺重庆文坛多了一部力作,评论界多了一员悍将,也许,这正是金秋时节属于文学的收获。

2019 中秋节

(作者简介:黄济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荣誉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黄济人文集》1-5卷。主要作品有《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崩溃》《哀兵》《征夫泪》《重庆谈判》《命运的迁徙》《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日记》等。)

版面欣赏

image.pn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