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 > 正文
花70万买画,开微店卖娃娃,谁该为13岁​女孩的“豪掷千金”负责?
04-09 17:54:44 来源:上游时尚 新女报

近日,13岁女孩芙芙花70多万元在网上约稿买画一事持续引发关注。这位女孩在数月之内花费高价找到多名画手约稿,家长发现后,要求画手们退还稿款,纠纷四起。“未成年”和“巨款消费”两个元素挑拨着大众的神经,话题随即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引爆,引发大批网友围观。他们满是疑惑:高价买画往往发生在拍卖行和画廊,在网上约稿也能花这么多钱吗?

花70万买画,开微店卖娃娃

70万!给人的第一感觉什么画值这么多钱?但这70万不是一张图,而是很多张,其中一张更是高达7万元,这张7万的画是出自画师白琴。

有网友质问白琴卖画给未成年人,还涉嫌未缴纳税款,对此,白琴回应自己同意退还6万画款,表示“从各种角度来说,我没有权利随意查看别人的身份证,并且对方给我的身份证也不排除造假或者网图的可能。芙芙经常在圈内进行大金额消费,也算小有名气的富婆,都没有出现过不良影响的事件。”

最新的消息是,芙芙不仅花巨资买画,又被曝出开微店当代理商卖娃娃。“娃圈”一名购买者小张(化名)介绍,芙芙谎称自己是留学生,让一名女网友用身份证帮其代开微店,目前有300余人向芙芙支付买娃娃的定金,涉及金额约2万元。娃娃工厂方回应,娃娃货款已支付,但后续交货等事宜只与代理商芙芙交涉。

事件持续发酵,谁才是受害者?有的骂家长,有的怪画师,也有的觉得画师、家长双方都挺惨,全被小孩坑了,观点不一。

如何管理好熊孩子网络消费?

其实,关于未成年隐瞒家长网络高额消费的事情,并不罕见。

有给主播打赏65万的:2016年2月至4月,未成年女生小雅(化名)因迷恋上某直播平台,3个月内“打赏”某主播65万余元,其母刘女士遂以女儿名义起诉该直播平台要求退还“打赏”金额。2017年9月一审法院判其败诉并认为:虽然刘女士称小雅在直播平台的注册账号是小雅以刘女士的名义开设,并通过刘女士名下微信、支付宝私自消费,但其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小雅是在刘女士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登录并“打赏”。

有一天刷爆爸妈一张信用卡的:2020年初,山西运城的段女士和丈夫在浙江打工,过年回到山西老家,因为疫情的原因,两口子都被隔离。就在隔离期间,出问题了,段女士的儿子趁着没人管,把爸爸妈妈的好几张信用卡都刷爆了,钱都拿去打游戏了。

段女士说,光1月25日一天,她的一张一万元额度的信用卡就被刷爆了,在接下来短短五天时间里,另一张信用卡又被陆陆续续刷爆,算下来两张卡总共被刷走了13000多块钱,而这些钱全进了游戏公司。让段女士惊讶的是,这些都是自己读一年级的儿子干的,8岁的孩子是怎么把钱花出去的?段女士说,当时隔离期间为了方便联系,她把手机留给了儿子。孩子就自己下载了游戏。

还有偷刷12万元买游戏账号的:周女士称,她12岁的孩子因为痴迷一款网络手游,2020年11月至12月间,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向某公司购买了9个高段位某游戏账号,先后支付12余万元。周女士事后联系游戏公司要求退款遭到拒绝。经过市场监管局多次调解,最后游戏公司同意退还投诉人6万元。

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玩游戏大额氪金等事件,一度引发社会关注。上海通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海洋律师表示,未成年人进行此类消费的,在法定代理人未追认的情况下,买卖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典》对无效合同的处理也做了相应的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因此,如果芙芙确为未成年人,就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芙芙的法定代理人即监护人未确认的情况下,该“约稿”所形成的“买卖行为”无效。但鉴于芙芙确实收到部分画手已经画完的稿子,也理应给予画手一定补偿。

朱律师也提到,发生此类问题,不应是“一边倒”的过错,要规避上述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就监护人而言,其应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保护好个人账户信息,尤其是银行卡的支付密码。

未成年人偷用父母账号消费的案例一旦出现,社会舆论往往最先关注的是,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的行为和大额财产的损失。父母平时疏于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教育,以及父母对支付宝、网银账户及支付密码的保管不利,是造成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发生的直接原因,且容易被人忽略。

监护责任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定责任,父母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网络消费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在尊重未成年人隐私权、适度自主权的前提下,应教会他们防范互联网风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避子女对电子支付工具的不合理使用。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潇湘晨报综合南方都市报、光明网、北青网、微博等

编辑:陈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