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发布 > 正文
中宣部发布|国铁基层党员代表:铁路人初心不改奉献卓越
06-17 22:02:33 来源:上游新闻

6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了五位来自国铁集团的优秀基层党员代表,围绕“中国铁路的先锋力量”主题进行交流。

他们分别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济南动车车间动车组司机薛军,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值班员兼党支部书记黄吉莉,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百色工务段百色线路车间百色线路工区工长兼党支部书记汪伯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牵引制动研究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黄金。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牵引制动研究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黄金。图片来源/国新网

黄金:复兴号高原动车研究试验已基本完成

今年35岁的黄金,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牵引制动研究室主任。

黄金主要从事高速铁路机车车辆牵引系统研究和大型综合试验组织工作。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了复兴号系列动车组的技术条件制定、方案设计及试验组织。承担“CR450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研究,参与研发时速400公里新一代动车组,复兴号内电双源动车组试验总负责人。主持参加课题20余项,获得10余项科学技术奖,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

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铁路系统火车头奖章、詹天佑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入选2017年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黄金在发布会上介绍,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是国铁集团专门为拉萨到林芝铁路量身打造的一款动车组,它具有内燃和电力双动力源,采用一体化设计,由内燃动力车、电力动力车和拖车组成,能够适应高海拔、长大隧道。因为有两种动力源,可以在电气化和非电气化线路上贯通运行,它的最高速度是160公里每小时,适应4000米海拔,预留了5100米海拔工作的能力。这个车目前通过研究试验,已经基本完成,各项指标也基本正常,等待拉林铁路开通之后,可以在上面正常运营。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 。图片来源/国新网

于本蕃:每天检查线路至少走10公里

“80后”于本蕃,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党支部书记。

2006年2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之前,于本蕃便来到了世界铁路的最高处——“天路之巅”的唐古拉,在这片平均海拔48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45%的“无人区”扎下了根,带领着职工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标准更高,风沙强意志更强”的顽强作风,担负起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冻土线路养护任务。他坚持标准化、精细化、零误差,对轨道上的连接螺栓逐个检查,平均每日徒步检查测量近10公里,15年下来行走2万余公里。他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提炼出“看、测、析、敲、听、验”的“六标”检修工作法在集团公司推广。

于本蕃获全国劳动模范、铁路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铁路青年五四奖章、最美铁路人等荣誉。

于本蕃介绍,把青藏铁路运营管理成为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在唐古拉,走路都很费劲,身上就像背着50多斤重的东西。每天检查线路,至少要走10公里,弯腰、起身500余次。

这些日常的工作,在高原上,对身体都是极大的考验。更何况还要经常搬运各种工机具。“常用的软轴捣固机来说,就有150多公斤重,想要从70度的边坡抬到线路上去,得三个人用绳子在前面拉,六个人在后面抬。由于缺氧,我们总是感觉气都上不来,60多米长的距离,要歇上好几次,才能慢慢地挪上去。类似这样的困难还有很多。”

于本蕃介绍,只有经受住了考验,才能在青藏铁路上待得住、干得好。维护好青藏铁路,不仅要有吃苦的精神,更要有科学的方法,关键是解决好高原冻土线路养护这个难题。高原冻土线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随气温变化影响明显。夏天气温升高,冻土消融,路基会产生沉降;冬天气温下降,冻土凝结,会产生路基冻胀。这些变化,都会给线路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采取片石保温隔热、热棒降低地温、加强冻土路基附近增加排水设施的方法,确保冻土线路的整体稳定。另一方面,采取对冻土路基线路的精细化养修,夏病冬治等一系列养护方法,减少对冻土路基的扰动,从而确保青藏铁路冻土线路的绝对安全稳定。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济南动车车间动车组司机薛军。图片来源/国新网

薛军:7本驾照见证中国速度

今年53岁的薛军,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济南动车车间动车组司机。

薛军牢记人民铁路为人民根本宗旨,立志“做最好的火车司机”,从驾驶时速40公里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列车,成为手握7本不同速度等级驾照、驾驶过29种车型的全能型司机,安全走行400万公里。他“7本驾照见证中国速度”的先进事迹在人民日报整版刊登、4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薛军还感叹,火车驾驶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我开蒸汽机车的时候,喷云吐雾,一趟车下来,满脸都是煤灰,光牙是白的。”他说,那时候曾有人描述乘务员,“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拾炭的,走到跟前一看是个机务段的”。

“后来,开上了内燃机车,司机室噪音非常大,两个司机对话全靠喊,一身的柴油味儿洗不掉。现在复兴号驾驶室宽敞整洁,操控非常人性化,工作环境越来越好了。”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百色工务段百色线路车间百色线路工区工长兼党支部书记汪伯华。图片来源/国新网

汪伯华:待过8个工区的“神奇工长”

“70后”汪伯华,是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百色工务段百色线路车间百色线路工区工长兼党支部书记。

汪伯华23年来扎根南昆铁路,坚持高标作业、严格管理,先后将6个工区带成先进班组。他针对南昆铁路地质复杂、维修养护难度大的特点,带领“汪伯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总结出“一米一量、五米一测、每月三检”等科学方法,推出一批先进检修成果,保证了线路质量稳定。

汪伯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最美铁路人等荣誉。

1993年,汪伯华来到广西参与修建南昆铁路,1997年铁路建成通车后,因为沿线需要大量的维修养护人员,于是他选择留下来,前后待了八个工区。这些工区大部分不通公路,到外面买菜都要坐五六个小时的火车,生活条件艰苦。开通初期,线路状态不稳定,汪伯华就和工友们一起攻关整治,后来工区面貌焕然一新。汪伯华笑着说,自己待过的工区都评上了先进工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神奇工长”。

汪伯华说,迈入新时代,中国的铁路维修养护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进入了机械化时代。在见面会上,他展示了一台被网友称为“大黄蜂”的大型捣固机模型,用于线路上重要设备的养护。“大黄蜂”工作时要4个人操作,相当于160人同时人工作业,效率提高了40倍。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值班员兼党支部书记黄吉莉。图片来源/国新网

黄吉莉:累计帮扶困难旅客100多万余人

1983年出生的黄吉莉,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值班员兼党支部书记。

黄吉莉参加工作17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继承和发扬南京站坚持“学雷锋”的优良传统,义务为旅客推“雷锋车”、热心服务重点旅客,将雷锋精神挥洒在车站的每个角落里,以文明、规范、亲切的服务语言和热情、真诚、贴心的服务态度赢得广大旅客的好评。她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劳动,诠释了“铁路158,温暖如在家”的服务宗旨。在她的眼中,旅客的事就是自家的事。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体会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

黄吉莉获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全国铁路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第七届“道德模范”、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等荣誉。

在见面会上,她展示了一张“158”雷锋服务站四代人的照片。最左边照片是第一代学雷锋带头人李慧娟,第二张照片是第二代学雷锋带头人孙燕光,第三张照片是第三代学雷锋的带头人、也是黄吉莉的师父施凤英。如今,黄吉莉成长为“158”雷锋服务站第四代学雷锋领头人。

黄吉莉介绍,半个世纪以来,累计帮扶困难旅客100多万余人,收到各类感谢信件8300余封,培育出了敬业爱岗、甘当“螺丝钉”;无私奉献、甘当践行者;温暖社会,甘当一团火的“158”精神。

“这17年来,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也见证了祖国的飞速发展和铁路客运的巨大变化。做盲人旅客的眼睛、聋哑旅客的翻译、残疾旅客的拐杖、年老旅客的港湾,让重点旅客出行不再困难。每天我和‘158’雷锋服务站的姐妹们为重点旅客奔跑于候车室、站台、进出站口,让志愿精神在我们服务站闪光。”

上游新闻记者 李洪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