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史记 > 正文
600年昆曲复兴“出圈”:多形式碰撞融合现代审美,古曲幽兰焕发新生
2022-08-17 21:06:02 来源:上游新闻

历史像尚未燃尽的灰烬,冷静的深处总有余温等待我们去触摸,昆曲就是这样。沉默百年后,它的出世仿佛是来自古老梦境的呼唤——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中复活的杜丽娘,一次次惊艳众人。

余秋雨说,昆曲是一种美丽的辉煌,它是一种让人怀念的过去。怀念它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和骄傲。昆曲是什么?600年里它经历了怎样的百转千回?为什么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古老的昆曲依旧能成为时间的宠儿?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院,邂逅昆曲。

8月13日,2022年戏曲百戏盛典在江苏昆山开幕,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注意到,连日来的多场演出座无虚席,观众多以中青年为主。600年的昆曲与现代审美碰撞,如何让年轻人着迷?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这就要从昆曲的发源地昆山讲起。

▲8月13日,2022年戏曲百戏盛典在江苏昆山开幕。图片来源/昆山文旅局

旖旎之声起江南

昆曲诞生在苏州东南部的昆山。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的崛起带动了苏州地位的攀升。一时间,姑苏城的人们开始追究精神的享受,别具特色的昆山腔由此产生。每到中秋,虎丘山曲会举办时,整个苏州城都成了戏曲的海洋。

欧洲传教士利马窦在《利马窦中国札记》中记载:“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用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致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

当时的昆山腔大多集中在园林中演出,名人雅士和归隐的士大夫们对昆山腔的喜爱,已经近乎于痴迷的状态。史料记载,昆山腔形成后不久,一些民间音乐家便应邀来到园林主人家担当曲师,他们陪同主人和宾客在园林中吟诗作画度曲。其音乐主要以宋词的音乐为基础,融合江南的民歌小调。当时,昆山腔运用的曲牌名达到两千多种,“步步娇”、“醉扶归”等唐宋词牌延续至今。而唱词则主要来自家主和当地文人的创作。因此,无论是苏州园林还是在园林场景中演出的昆曲,都深深刻上了文人的烙印。

在昆山腔被广泛传唱的几十年后,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原来的基础上,汇集了南北曲的优点,并配以筝、阮等乐器,细细打磨音准、声调,打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腔,时称“水磨调”。明代戏曲声律家沈宠绥的《度曲须知》用“功深熔琢 气无烟火”描绘这一唱法,“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一字之长,延至数息” 成为其主要特点。为了让昆山腔得到更好的传播,魏良辅放弃吴语演唱的传统,改用当时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中州韵演出,很快昆山腔就成了上流社会的南曲正音。

直到明代戏曲家梁辰鱼以西施与范蠡的故事为蓝本,配合昆山腔排演的《浣溪沙》登台,昆曲这一缕悠扬的曲声从江南发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有史料记载,《浣纱记》进入北京后还曾经在紫禁城里上演过。昆曲进入鼎盛时期是从汤显祖《牡丹亭》开始的,随着《长生殿》《桃花扇》等剧目的相继问世,到康乾盛世时,昆曲的国剧地位已不可动摇。 

从江南园林中走出的昆曲,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皆可成曲,更惹出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时间就这样流转在昆曲的一唱一和中,转身已过600年。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剧照。图片来源/昆山当代昆剧院

 姹紫嫣红《牡丹亭》 

 从昆山腔到折子戏,糅合了念唱作打、舞蹈及武术的昆曲,在行当上有了更加严格细致的区分,生、旦、净、末、丑五个总家门下,一共细分出了二十个细家门。每个家门的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装、化妆,以及脸谱特征。在昆曲的舞台上,一歌一舞皆有规矩,一翻一扑不离程式,即使不听唱词,也能通过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变化,明白其要表达的故事情节。这也为后来京剧和众多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规范和模板。因此,昆曲有了“百戏之母”“百戏之师”的说法。

 随着地方戏种的出现,清后期,昆曲开始走向落寞。一时间昆曲艺人们无不感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直到1921年,在商人穆藕初的资助下,苏州人创办了昆剧传习所,共招收40余名少年进行昆曲专门教育,他们被称为“传字辈”。3年后,昆曲传字辈艺人开始演出,希望重振昆曲。但受战争影响,并未成功,昆曲从此在舞台上绝迹。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昆曲被重新拾起,各地戏校开始培养昆曲演员,可昆曲早已不再是巅峰的存在。

 2001年,昆曲以全票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侬软语和着丝竹笛韵,依字行腔,一唱三叹,细腻婉转的昆曲从古老梦境中带着些许神秘重回大众视野。据当时媒体报道,2003年春天,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关于保护和宏扬昆曲艺术的提案就有三份,这引起了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2004年3月,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就昆曲的抢救、保护和扶持作出重要批示。

 同年8月,作家白先勇带着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大学首演,戏中的情节让观众如痴如醉。在此后的高校巡演中,也受到了学生们史无前例的热捧。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恒夫教授回忆青春版《牡丹亭》在上海同济大学演出场景时说:“当时想选择500人的礼堂,白先勇坚持用3000人的礼堂演出,3天的展演中,每一天都是人员爆满,学生们都争相来看,越看越着迷。演出结束时,学生们模仿牡丹亭中的唱词感谢演员。”一时间,昆曲在各大高校“姹紫嫣红开遍”。

 也是在这一年,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排全本《长生殿》进京公演,一票难求的景象至今还让老一辈昆曲艺术家们记忆犹新,成了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2006年7月,中国昆曲艺术节如期在苏州举行。这是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后举行的第一届昆曲节。全国七家昆剧院团都带来了自己新排的大戏,来自香港和台湾的昆曲社团也第一次在昆曲展演中亮相。

 在此后的几年里,作为昆曲的发源地,苏州拥有了苏州昆剧院、苏州昆剧传习所、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昆曲博物馆、昆曲演出场所、苏州昆曲学校等一批昆曲演出、教育、传承、研究和保护机构。2006年苏州市还出台了国内第一个保护昆曲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

 朱恒夫说:“昆曲的复兴,更像是一场中华民族的寻根之路,《牡丹亭》等诸多经典曲目的重演,则是一部昆曲改革史。昆曲如何更贴近生活,成为昆曲传承的新课题。”

▲8月13日,现代昆剧《瞿秋白》剧照。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昆曲开启线上播

 昆曲的生命跟中华文化的生命一样,不止属于我们这一代,昆曲和昆曲艺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与时代的契合点。

在昆山当代昆剧院的排练厅,年轻的昆曲演员正在排练水袖动作。作为最能体现昆曲写意色彩的动作,水袖虚拟化的表演手法和程式化的动作,每个细微的动作都巧妙地诠释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

 “昆曲的魅力就在于曲调与舞蹈动作的结合,每一个动作、眼神都有独特的内涵。除了扎实的基本功外,对昆曲的热爱和感悟也尤为重要。”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戏曲领军人才、昆山当代昆剧院副院长由腾腾说。

 作为2015年成立的年轻昆剧院,昆山当代昆剧院的演员们也多以年轻人为主,如何让老剧目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每一次排演编导团队都要来一次头脑风暴。

 “我们在改编《浣溪沙》的时候,就有演员提出,按照现代女性的思想,范蠡和西施在经历了一些列变故后,很难冰释前嫌。于是我们在结尾中只表演了两人共同乘船远去,通过设置悬念,给观众留足想象空间。”由腾腾说,在保留和展示昆曲精髓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剧目改动,反而更能贴合观众的想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年轻观众还会在演出后和我们进行交流,他们对昆曲的喜爱和研究,有时是我们都想不到的。”

 近年来,昆山当代昆剧院创排了昆剧《顾炎武》《梧桐雨》《峥嵘》《描朱记》《浣纱记》五部大型剧目。为了培养更多昆曲演员,剧院与上海戏曲学校定向委培39名昆剧小学员,将于2025年毕业,回归院团工作。同时,邀请全国昆曲名家给院团青年演员传承,目前已累计传承55出折子戏,今年已完成《寻亲记·茶访》、《玉簪记·逼试》、《连环计·梳妆》等教学。

“传承是昆曲发展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很多动作和唱腔都是老艺术家们口口相传,我们今年还在尝试孤本剧目的改编和排演,希望能有更多的新戏吸引观众走进剧院。”由腾腾表示。

 与京剧的白话文不同,昆曲的唱词多以文言文为主,讲究平仄押韵,加上部分角色特别是丑角的唱词多以方言为主,怎么才能让听众听懂?由腾腾说,昆剧院设有梁辰鱼昆曲剧场、昆曲文化中心、昆曲茶社等现代化场馆。会在演出前先举办导赏沙龙等活动,邀请名家、演员对剧目的剧情,所采用的曲调、唱词进行解析,帮助听众更深入地欣赏昆曲表演。

同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让“昆曲艺术”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并策划推出了“昆芽儿”昆曲夏令营品牌活动。“在大学里我们会讲解一些文学性较强的昆曲曲目,在小学就会推广孙悟空等以武戏为主的内容,让他们对昆曲先产生兴趣,未来说不定就是一名优秀的昆曲演员。”由腾腾说,依托互联网,他们推出了“名家「云」集·昆曲回家”、“数字藏品发布”、“全国昆剧院团「云」相会”、“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名家名段“云”展演等一波线上活动。今年4月到5月,昆剧院5部大戏及12个折子戏以昆山昆曲专题展播形式亮相“中国好戏”艺起同行百戏云展播公益活动。每一部戏的点击量都很不错。同时,还推出了以昆曲为主题的文创产品。

 “我们注意到,其实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开始走进剧场,他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喜爱,还在传递给下一代,演出中经常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来听昆曲,甚至他们对道具和服装的使用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提出意见。这就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没有消退,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更现代、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的方式,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由腾腾说。

▲昆曲《浣溪沙》剧照。图片来源/昆山当代昆剧院

昆曲遇到流行音乐

 江南昆山,街头巷尾都是戏,公交站台上的昆曲人物卡通形象,千年古镇的戏台重启,昆曲已成为昆山生活的一部分。2018年开始,昆山连续3年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实现全国348个剧种及木偶剧、皮影戏两大戏剧形态“大团圆”。201场演出,现场观众达11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量超1.5亿人次,微博累计阅读量超7.2亿人次。8月13日,2022年戏曲百戏盛典在昆山开幕,全国戏曲领军人才优秀剧目展演、“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训同步启动。

曾观看过多次展演的市民王先生说,从剧场老年人居多到以青年观众为主,昆曲观众的年轻化是他看到的最大变化。这样的变化同样也被昆山市文化馆国家一级编剧高向东注意到了。

“记得在百戏盛典观看国家京剧院演出时,我邻座的一个姑娘原本对戏曲不感兴趣,认为看戏是老年人的事,因为要陪妈妈才来的。而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演员的精彩表演,让她情不自禁鼓掌喝彩,演出结束后姑娘说戏曲原来这么好看。如何让青年人喜欢上昆曲,其实我们也一直在探索。”高向东说,事后,昆山市文化馆的编导们开始尝试采用流行歌曲加戏曲表演的形式,展现年轻人从对戏曲从陌生到好奇、到惊叹,再到喜欢的过程,创作中采用了一段歌曲演唱引出一个戏曲经典行当,而一个行当又列出多个代表剧目的样式。不到300字的歌词中,展示了《空城计》、《贵妃醉酒》、《红娘》、《铡美案》等经典剧目中黑脸包公、白脸曹操、杨玉环、小红娘等戏曲形象。

为了迎合年轻听众,歌曲采用了无乐器伴奏的纯人声演唱的阿卡贝拉音乐形式。演唱者均为喜爱昆曲的业余演员。曲作者、昆山市文化馆创作中心主任蒋利平介绍,运用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戏曲元素形成强烈反差,是一次大胆创新的尝试,也是昆曲创新的一次跨界尝试。排练过程中需要对演员的每一个音节进行校准,仅首演前排练就进行了近百次。

 2022年,《看戏》成为江苏省唯一一个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的曲目。同时,还将作为颁奖晚会展演节目呈现。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百花园的一朵幽兰,也是昆山最有辨识度的文化“名片”之一。近年来,昆山市在制定实施《昆山市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2)》的基础上,成立了昆山昆曲发展基金会,策划“昆曲之城”主题深度研学游路线,并在线上平台推出了“听着昆曲游昆山、跟着非遗游昆山、沿着古迹游昆山”三类共6条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

“在来昆山之前,昆曲就是书本中的文字。第一次听昆曲只是被精美的扮相吸引,对昆曲有了解后发现,昆曲已经融入了昆山的生活。而且一些现代剧目的演出,改变了我对昆曲只是表现才子佳人悲欢离合故事的看法。传统的昆曲正在年轻化,也正在向迎合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巴城老街的昆曲剧场中,在昆山打拼5年的王莉说,闲暇时和小姐妹一起听昆曲,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8月13日,现代昆剧《瞿秋白》作为2022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首演剧目,在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展演,剧情讲述了1935年2月,瞿秋白被捕囚于长汀。身陷方寸之间,在似真似幻中瞿秋白经历了与母亲、挚友、妻子的三度诀别。2个多小时的演出,像是一场传统昆曲曲艺与现代戏的碰撞融合,悲壮又不失婉约。

▲昆山市文化馆创造的《看戏》剧照。图片来源/昆山市文化馆

昆曲发展守正创新

2022年,是昆曲入遗的第21个年头,昆曲发展之路如何走?朱恒夫教授说,进入21世纪,昆曲的观众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群体。总结起来,观众从来没有这么年轻过;观众群体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文化层次;昆曲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关注过;从来没有这么多学者对昆曲进行研究,目前每年毕业的研究昆曲研究生有数十名。“最大的变化,是200多年来,从没有过这么多新剧目亮相。”朱恒夫说,昆曲之所以今天还充满活力,一方面是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在文化寻根的背景下,大家重新燃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一代代昆曲艺人的坚守。

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昆曲如何与时代比肩?朱恒夫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加大对昆曲的扶持力度,重视对昆曲的艺术传承,推陈出新。推陈不是摒弃传统艺术形式和结构,而是要在保持其美学特征的前提下,对曲剧进行创新。昆曲衰落之前,人们观赏一部戏,不仅看它的形式,也看它的内容。元曲四大家所创作的杂剧剧目、清代的《长生殿》、《桃花扇》等,之所以能在问世时就得到人们的喜爱, 并一直活在舞台上, 主要还是以思想内容取胜。昆曲衰败之后,高质量的剧本几乎不再产生,经常演出的大都是老戏,观众们看多了后,对它们的内容烂熟于心,剧目的思想对其心灵也不再有什么触动。因此,新编的剧目如果在思想内容上没有什么新意,一定是不会成功的。有鉴于此,戏曲若要和时代同步,所表现的思想必须要同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融合的进程合拍,并和融合后的新生体一致。

 朱恒夫认为,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可以说, 这是戏曲发展的重要规律。过去的戏曲是如此,现在和未来的戏曲,一定还会如此。要使戏曲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必须使之以一种融合当今众多表演技艺的“新杂剧”的艺术形式出现,要像魏良辅创立“水磨调”那样,对众声腔潜心研究, 将每一种声腔中最悦耳、最有当代气息、最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元素抽绎出来,进行融合、锻造,形成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声腔。但是,主体音乐一定要是民族的、传统的、戏曲的。当然在表现形式上也可以进行适当融合。

昆曲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讲述悲欢离合,用“诌一套哀江南 放悲声唱到老”描写亡国之痛,昆曲不仅有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还包裹着古人修齐治平的理想和关乎礼义廉耻的价值观。600年前,顾坚(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绘就了昆曲的最初一笔,400年前,汤显祖谱写了荡气回肠的经典传奇《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十五贯》一部部经典剧目,守护着昆曲的一脉香火。

一曲唱到今的昆曲,正走出空谷,迎接下一个百年。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