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正文
西安破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86人被抓,房产中介店长问:警察连“行规”也管?
06-03 21:38:38 来源:上游新闻

又有一条新的广告信息被发送。郁浩紧盯着屏幕,留心着发送者的一举一动。

每天上午10时左右,发送者在网上出现,直到深夜11时左右,又从网络消失。发送者如同幽灵般,周而复始,躲在角落,向多个微信群发送着广告、推销着他的商品。

与其他商品不同,发送者兜售的,是别人的个人信息。

买主不在少数,来自西安、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他们中有房产、装修行业的从业者,也有准备从事诈骗的神秘人……

郁浩,西安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网安大队民警。从警13年,郁浩深知其背后的人和事不寻常。观察一段时期后,发送者被列为案件的侦办目标。

随着案件告破,一个近百人参与的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逐渐显露:10多万人的个人信息变成商品,在网上待价出售。

▲袁某曾在多个社群叫卖公民个人信息。翻拍/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像卖菜一样吆喝着贩卖个人信息

郁浩清晰记得,案件收网那天,是他从警13年以来少见的大场面,堪比一部影视大片。

今年5月18日清晨,西安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全警出动,多地警力也来提供支援。

全体警员分成90多个小组,各组抓捕目标明确。在后方统一遥控指挥下,众人合力作战,准备一举打掉那个隐藏已久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络(组织)。

郁浩说,实施统一抓捕的目的,就是担心走漏风声。

今年4月,一条广告信息进入到郁浩的视野中。广告文案称,“出售西安各大小区业主电话、资料,有需要可合作。”

这条广告发布后,又陆续在多个微信群内跳转,每隔一段时间,又重新发布。

“他像在菜场卖菜一样,叫卖着他的商品。”郁浩注意到,发布者网名叫“资源共享”。在与对方取得联系后,为推销自己的商品货真价实,对方还不忘给郁浩提供几个“试用品”。

郁浩发现,“资源共享”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经上报,调查开始。

郁浩注意到,“资源共享”的行迹很规律,每日上午10时左右在网上出现,直到深夜11时左右,从网络上消失。

找“资源共享”议价的人不在少数,有房产、装修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有正准备涉嫌从事诈骗的神秘人……

而“资源共享”,像网店店主一样,售卖着自己的商品。但有不同,他卖的商品违法。

只要卖家肯付钱,“资源共享”声称,想要的信息他都有。

“资源共享”背后是谁?为何他能掌握这么多人的信息?随着调查深入,“资源共享”背后的人,逐渐进入警方视野。

▲4月22日,主要嫌疑人袁某被警方抓获。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房产中介辞职后专职卖信息,手机内有近百个社群

4月22日,西安市长安区一家饭店内,民警将嫌疑人袁某抓获。

当天,在他手机内,民警找到了十余万条公民的个人信息,涉及西安等城市多个小区的业主信息。而这些信息,早已成了袁某的待售商品。

袁某承认,他就是“资源共享”,并且一直在从事贩卖公民个人信息。袁某,陕西人,大专毕业后,曾在西安一家房产中介从事销售工作。

民警调查发现,在这个呈现蛛网状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销售网络中,袁某属于核心环节,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无论是上游信息提供商还是下游买家,在现实中,很少有人与袁某相识。

在网上,在一些人眼中,袁某是一名“能量很大”的人。但只有袁某自己清楚,无论外在形象还是个人经历,他都很普通。

袁某成长在一个工薪家庭,除了父母,家中有一个哥哥。在房产中介从业不足两年时间里,袁某的工作很辛苦,收入也不高,风吹日晒带客户看房、跑市场,过得不易。

长期以来,袁某一直希望能找一份轻松赚钱的行当。入行不久,袁某确实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袁某说,在做房产中介的一段时期,购买业主信息一度成为该行业的潜规则。

房产中介获得优质客户信息,可以进行电话营销。“有房的,问卖不;看过房的,问买不;不买不卖的问,问租不。”

总之,为了增加待售房源、扩展目标客户,快速锁定一批有实力的业主信息,成为推广销售的关键环节。

为了获得这类人的信息,在工作中,袁某曾在网上向他人购买过信息。

袁某发现,与其他商品不同,个人信息可以重复贩卖,属于一次付出多次销售的“好生意”。

同时,这些信息又可以被再加工。比如,买房后是装修、装修后是家具。又可根据业主年龄,适时推销婴幼儿、早教等产品。如此以往,信息可以无限延伸利用到多个行业。

于是,优质、可靠的信息资源,成为一些行业的抢手货。

上游信息资源曾和袁某有过合作,于是,袁某干脆辞职,专心干贩卖个人信息的营生。

为了能扩大销售范围,袁某又联系了一些房产中介,通过已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以免费或低价置换等方式,陆续要求加入一些房产行业推广社群中。

警方事后发现,袁某手机内拥有近百个社群。

有了销售渠道和稳定的信息源头,袁某开始每日在家,拿着两部手机专心发广告,推产品、做销售。

于是,一条贯穿上下游的公民个人信息销售网络,逐渐形成。

在销售过程中,不同渠道发来的法律文书和新闻报道,也在不断提醒袁某,“干这个是违法的”。但袁某认为,自己只出现在网上,不会被人发现。

当警察真正出现在袁某面前时,他的神情有些惊愕。

在一些购买者看来,袁某并非一名“诚信经营者”。只要付了钱,袁某几乎不再做“售后”工作。一些买家发现“货不对版”后,开始在网上咒骂袁某。袁某往往视而不见。

袁某告诉民警,自己手里的生意都忙不过来,根本没功夫理会这些“闹事者”。

▲5月底,西安高新警方对涉案人员进行逐一抓捕,大部分是房屋中介从业人员。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已抓86人,房产中介店长竟将违法当行规

袁某被抓后,其上游信息源也陆续到案。从涉案上游信息源的手机内,警方也提取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

由于该案下线购买信息的人员众多,且居住在不同地方,大部分是房屋中介从业人员。警方担心,稍有不慎,同行业间会通风报信,抓捕困难大、时间紧,需要大量警力。

5月18日清晨,在西安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统一指挥下,西安、延安、南京、成都等地,警方对下线人员同时展开收网行动,目前共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86名。

曾参与抓捕的民警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一些嫌疑人的态度,让警察都感到一丝隐忧。

在行动中,一家房产中介的店长,是警方锁定的抓捕对象。抓捕前,民警做了很多种预案,设想嫌疑人可能会抵赖,可能会反抗。

但当民警出现在他面前,问他:“你是不是买过一些人的信息?”

该嫌疑人一脸疑惑看着民警:“是啊,现在不都这么干嘛?你们警察怎么连这个也管?不这样,我们该怎么开展业务?”

“他们这种习以为常的态度,不是更可怕吗?”民警认为,一些行业以“互联网时代没有隐私”为由,给从业者传递错误价值观,放任从业者不断触碰“红线”,无底线、无原则干着违法行为。

“他们这种认识很不正常,明明是错的,却把它当成行规,公民个人信息,又不是待宰的羔羊。”办案民警说,2015年,刑法就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整合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一些行业应该倒逼改革,不该将习以为常作为违法的借口。

上游新闻记者获悉,因涉案人员众多,检察院依法已提前介入。

对于普通人来说,信息泄露,可能会遭遇营销电话的连番骚扰。但在郁浩看来,现实可能会更可怕。

在基层派出所工作多年,郁浩见识过形形色色的犯罪。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跟每个人都有关,就看这些信息谁来用。”郁浩说,正规行业购买了公民个人信息电话销售,其实是概率营销,即锁定目标人群后,100个电话里有一两个实现成功销售,投入和产出比便是可观的收益。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面临的仅仅是骚扰。

但同样信息同样手法,如果落入另一些人手里,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

郁浩以电信诈骗举例。

如果嫌疑人获得公民个人信息,掌握其个人家庭情况后,可以很简单编造家人出车祸、生病、涉嫌犯罪等虚假内容,一旦达到一定数量,如要求被害者转账,按照一定概率,很容易导致人上当受骗。同理,如股民信息、公司财务等信息被泄漏,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侵害。因此,除加强人们的防范意识,防范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才是长久之计。

上游新闻记者获悉,这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目前警方已抓获嫌疑人86名,涉案金额及被侵害的公民个人信息正在统计中,警方仍对案件进一步深挖。

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