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浩月 > 正文
连载⑥丨《俯仰岐阳关》:磐石城
2024-03-23 06:34:20 来源:《俯仰岐阳关》

磐石城

文/冉前锋

磐石城又称磨盘寨、大石城、石城山,位于重庆市云阳县新县城龙脊岭公园的最高处,属将军梁山脉,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52.5亩),寨高垂直30到50米,呈圆锥形状,形似磨盘,状如玉笋,四壁悬绝,屹然独立。澎溪北来,长江东去,两江交汇于龙脊岭山脉的西端澎溪口,巨龙赴江,山水相连,磨盘寨正好位于两江分水岭的龙脊岭山巅。两江环侍,一山突兀,一钥此关,东川(川东)无恙,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磨盘寨上为平旷,有田地、柑橘、水井、池塘、房屋、桑竹之属,广植五谷、尤盛柑橘。“城北有修竹万竿、梨树千株,绿影参差,怪石嶙峋,从山腰直达崖壁。城南有翠柏参天,间以柞梨,其他繁花芳树,不可胜数,隆冬不寒,盛夏不暑。山顶俯视大江,船从崖底上下,可手引其帆樯也。”(涂风书《磐石城记》)。宋元以后,建有昙华古寺,受云阳本地善男信女崇奉,香火缭绕,庙食百世,为川东名刹。20世纪70年代,还有鳞次栉比的房屋,连接东西的马道,高大的门楼,完整的城墙和设计精巧的箭垛。楹桷交辉、石狮守门的涂氏宗祠,竹树掩映下的两口明镜般的水井,汩汩流淌,清凉甘甜。冬日的红橘在绿叶中熠熠生辉。散落在荒草丛中的断垣残壁,石狮佛像,诗文碑刻,古战场的堑壕,马道步道,炮台瞭望台等残件遗迹,还都历历在目。青青芦苇在院墙上疯长,白色紫色的花絮在风中摇曳,如同巨大的帷幔,将磨盘寨包裹得严严实实,绿色的帷幔又起承转合,迎风起伏,飒飒唱响,如长空蛇舞,逶迤若浪,起伏天边,愈发古老苍凉,庄重威严。而或长空月下,在磨盘寨凭栏远眺,仍然可以看见两江白帆,星星点点,在青烟淡雾长江和彭溪河滑行,渔歌唱晚,涛声依旧。每当月白风清,仰望磨盘寨,一柱擎天,犬吠声远,如豆晚灯,闪烁天边,直接河汉星斗,如同天街夜市,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 

磨盘寨最初的记载,出于常璩的《华阳国志》“朐忍县,山有大小石城势”。磐石城就是其中的大石城,常璩为晋朝人,可见在一千八百年前,有文字记载的磨盘寨就已经存在。2017年重庆市文化遗传研究院组织的考古发掘,在磨盘寨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硬是把磨盘寨的文明史推到商周时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走出峡江丛林,在此定居,劳动,生活,繁衍,成为磨盘寨上最早的原住民。

南宋时期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受命镇守巴蜀,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而此时巴蜀已为抗元前线,他采纳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提出的“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御敌方略,以重庆为中心,因山为垒,棋分星布,筑青居城、大获城、钓鱼城、皇华城、天生城、磐石城、白帝城等十五座军事城池。守寨将士严阵以待,以逸待劳,檑木火炮环寨排列,水军战船在彭溪口沿河布阵;军旗飘扬下,将士盔甲齐整,或立于寨墙,或隐于寨垛,鹰隼般的眼睛注视蒙古铁骑南下的滚滚硝烟。擅长平原野战的蒙古铁骑陷入了攻城战与水战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其中,余玠部将吕师夔、上官夔分守磐石、天生两城,率部与元军作战 。《宋史》说吕师夔“……熟谙兵法,临戎机便,与(蒙古)三十余战,鲜有败绩”,故磐石城固若金汤。余玠因为治蜀守蜀有功而被宋理宗封为兵部尚书。1248年,在打退蒙古人多次进攻后,余玠以吕师夔部为先锋,起巴蜀十万大军,效法诸葛亮誓师北伐,一度打到元军的前进基地汉中,在积贫积弱、偏安一隅的南宋,是继岳飞、韩世忠、张俊后的又一次彰显大汉民族血性的北伐战争,我们的祖先在吕帅的率领下为前部,号“弜头虎子”“板楯蛮”“虎贲”,充当开路先锋,为大军开辟了前进的通道。在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如卷席之际,他的后方居然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击,使得高傲的蒙古人不得不抽兵回援,余玠、吕师夔的名字也一度使蒙古人胆战心惊。可惜南宋皇帝偏安的弱者心态葬送了本来的大好态势,宋理宗以“不视君臣之礼,妄战轻进”诏余玠回。余玠后因为谗言被免,悲愤自裁。直到1275年,吕思夔的部将上官夔、谭妆和还在磨盘寨、天生城坚持抗元。这年七月,上官夔与南宋降将杨文安率领的元军在天生城大战五十余日,抵挡住了元军的疯狂进攻,杨文安见不能攻克天生城,转道进攻磐石城,同样遭遇了顽强抵抗,而此时,蒙古大军已经打到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消息传到磨盘寨。年底,磐石城的南宋守军谭妆和最终“让城别走”,而此时,距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在崖山灭亡只有三年。

孤悬敌后的磐石城南宋将士坚持抗元三十余年,直到南宋都城被元军占领后才无奈放弃,虽然同为宋、元同为华夏民族,就其浴血坚持、独立支撑的战斗意志而言,磐石城南宋守军可直追“独钓中原”守钓鱼城南宋将士,所以云阳人还是习惯称磐石城为南宋军寨。

明崇祯末年,与云阳同属夔州府的万州罗岗坝人谭宜率谭宏、谭文堂兄弟,以明夔东右路协守的名义盘踞磨盘寨,并在澎溪河口建立水军,坚持抗击李自成余部李来亨、袁宗第、刘体纯、郝摇旗等姚黄十三家的农民起义军。谭宜自驻磐石城,派谭宏驻扎天生城,谭文驻麻柳溪,与忠县秦良玉互为犄角,依仗磐石城天险偏安一隅,战守有备,人民刈安,客观上起到了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作用。清军多次进攻磐石城及澎溪水军遭到顽强抵抗后,剿抚并用,许谭氏兄弟高官厚禄,谭宏、谭宜有意投降,水军统领谭文坚决不从。1658年11月(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12年),在清军进攻滇、黔,李定国率领南明军主力迎战之际,为解滇黔之围,在南明永历皇帝的严令下,驻扎磐石城的“三谭”和已经归顺南明朝的李自成余部及“夔东十三家”尽起水军两万余人,战船500余艘进攻重庆,发动了著名的“重庆战役”——猛攻朝天门、千厮门、储奇门,驻守重庆的清政府四川巡抚高明瞻吓得弃城而逃。正在重庆唾手可得之际,12月15日,早已有心投降大清的谭宜、谭宏刺杀立志抗清的水军首领谭文,清军顺势掩杀,起义军被沿江东下,一直退到云阳铜锣渡口。其后,谭宜以向化侯领四川水师镇在升任兵部尚书李国英手下效力,甘当清政府的前部。在对李自成余部李来的茅麓山战役中,李国英采纳了谭宜的“铁桶战术”,深沟固垒,步步为营,使起义军进退不得。康熙元年(1661年)八月,在对李来亨劝降失败后,清军对茅麓山发起总攻。李自成夫人高桂英、义孙李来亨率部顽强抵抗,后自焚身亡,起义军全军覆灭。谭宜目睹其高风伟节,深感震撼,向康熙皇帝提出回磨盘寨养老:“乞归林泉,修昙华古院,击壤鼓腹,咏歌太平”,被告知不准。谭宏降清后,亦在李国英手下效力,参与围剿李闯王余部的战斗,虽然加官晋爵,但大权旁落,尤其是水军的裁撤,使他对清廷彻底失望。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随着平西王吴三桂反清,谭宏在磨盘寨上竖起反清大旗,自号“武陵王”,一度占领涪、万、云、巫、奉、施、利大片区域,兵锋直指重庆,清廷震动,康熙皇帝派提督徐治都和钦差大臣苏赫臣葛起湖广、河南五省大军围剿,分七路向谭宏发起进攻,谭宏收紧防线,回防澎溪河一线,与清军在磐石城、麻柳溪、击虎石一带展开拉锯战。清军猛攻磐石城数月不下,后转到栖霞乡的击虎村,对磐石城采取“围点打援”之策,重创谭宏军队。清政府荆州守备安文华在云阳栖霞乡击虎村大败谭宏部,活捉其手下元帅向旭辉等十八人,向投降后又招降余部,谭宏率部从磨盘寨突围后退守麻柳溪,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正月初五,清军攻破麻柳场,谭宏被杀,其族被灭。

纵观谭氏兄弟16年的磨盘寨驻扎史,除谭文外,其抗清、降清、反清的首鼠两端,反复无常,不可与矢志不渝、抵抗到底,坚持抗元三十年的南宋磐石城守军同日而语。谭文的尸体被部下抢回,葬于云峰山南麓,与磨盘寨、澎溪河一箭之遥。因谭文被南明政权封侯,此地被称为侯家坝,即现在的水口镇阴河村六组,此地的谭侯庙成为后世反清复明者的秘密聚会之地,多少个月黑风高之夜,革命者在这里歃血为盟,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清行动。辛亥革命爆发后,云阳在川东地区率先反正,其聚集的群众基础和反清思想功不可没。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为了填补经过明末清初战乱留下的战争创伤和巨大的人口亏空,康熙皇帝下达《填川诏》,由此开启了历时一个世纪之久的“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运动。原著湖南蒲圻涂氏一支,从故乡走关越隘,溯江而上,辗转来到云阳高阳黄连坝、黄石老屋场一带落脚下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一方大户。1789年(清乾隆四十五年),涂怀安从谭、柳二姓中购得磨盘寨,其后为躲避白莲教和滇匪之乱,大批涂氏族人陆续搬到磨盘寨,从乾隆年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涂氏在磨盘寨居住了150年之久。住户从最初的几十家发展到数百家,寨子里有学校、祠堂、药房、商铺、有三宫六殿和演武场,战守两便,文武双修,俨然成为一座高山小城,又经过同治和民国初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磨盘寨基本上到了现在的规模。晚清民国时期,为躲避棒匪和散兵游勇的骚扰,著名才子涂凤书随族人从高阳迁到磨盘寨,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一九〇三年(清光绪29 年),涂凤书通过南京乡试,高中举人,出任过清政府黑龙江龙江知府,民国初年涂凤书出任段祺瑞政府的国务秘书。还一度组织族人对磐石城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历时五年余,耗银三千两,使饱经战火硝烟的磐石城达到了“盘磴数百级,曲折回转,益险之,巉巉如也;城高下二十余丈,上下陡绝,袤倍之,翼翼如也;门窈而深,楼高不露,攻守咸备,扼要适宜,形胜巩固。”把磐石城的守备功能和建寨规模达到空前规模,并作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修磐石城记》,提出了“有备无患,在德不在险”的守城思想 。涂凤书还曾经参与云阳《民国县志》撰写,并多方筹集经费始得以出版。他后来绝迹官场,专心治学,以“石城山人”自谓,念念不忘自己是磨盘寨人,写下了大量关于磐石城的文章,留下了《石城山人文集》等多部著作。

1940年,为了应对日寇可能发起的对重庆的进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成立夔巫要塞区,专门负责长江沿岸的防御,在南北两岸广修工事,1941年初,海军在磨盘寨设立江防要塞司令部,负责整个川东江防,沿长江两岸修筑了大量炮台,其中龙洞、庙矶、下岩寺、太公沱的炮台规模较大,战斗任务是轰击日军可能发动的水上攻势,隶属于江防司令部江防七大队指挥。1942年的石牌保卫战期间,七大队奉命开赴前线,在西陵峡、夔门一线布置水雷,为石牌保卫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在磨盘寨上驻有要塞415团两个连和一个通讯排,配备当时最先进的苏制防空高射炮,还设有防空观察哨,架有电台,专门监视日寇飞机,使得重庆方向提前得到预警。在后寨门下面的绝壁上,有一个防空洞,供司令部人员防空。羊肠小径,只容得一人进出,里面可以容纳数十人,老百姓叫做“飞机洞”。此洞据说有一个暗道直通山下,用于万一寨破后最高主事者最后的避难逃亡“秘道”,幼年时曾经和同伴到过此洞,写这篇短文时再度前往,已无从寻找。

解放战争时期,川东游击纵队在政委彭咏梧、司令员赵唯的指挥下,纵横大巴山、巫山、七曜山;饮马长江、大宁河、汤溪河两岸。川东游击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给予了国民党反动军队沉重打击,牵制了近10万国民党正规军,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狗急跳墙的反动政府在磨盘寨设立“三县联防办事处”,国民党四川第九专员公署专员李洪焘坐镇磨盘寨,指挥国民党正规军和万县、开县、云阳三县的反动武装发起对川东游击队重点活动地区的云、开、万、奉、巫地区进行“围剿”。1948年1月16日凌晨,彭咏梧率领川东游击队一部在巫溪县金盆乡黑沟埫暗洞包隐蔽,遭到李洪焘指挥的国民党518团的包围,在突围作战中,彭咏梧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丧心病狂的李洪焘下令将彭咏梧的头颅砍下挂在奉节竹园坪场上示众,并在磨盘寨上放假三天、大肆庆贺。踌躇满志的李洪焘第二天坐筏竿从磨盘寨下到长江边,遭到“不明身份”人员的伏击,险些命丧黄泉。从此再也不敢踏上磨盘寨半步。一年后,刘邓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西南,国民党反动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包括磨盘寨在内的云阳县得以和平解放。1951年,彭咏梧被追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革命烈士。如今,在磨盘寨下的民德广场,彭咏梧、江竹筠烈士的雕塑巍然挺立,这对革命伉俪昂首并肩,深邃的目光坚定地凝视着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的今天美好生活,接受着家乡人民世世代代的纪念和瞻仰。

202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磐石城修缮保护工程正式动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威武雄壮、雄踞山巅的仿南宋军寨——磨盘寨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峥嵘再现那烽火连天、鼓角铮鸣的宋元战争岁月,为山水环绕、花团锦簇的云阳梯城戴上一顶南宋风格的英武盔冠。

磨盘寨不仅是硝烟弥漫的古军寨,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一时的佛教名寺昙华寺,跨越元明清三朝,为川东名刹,云端筑寺,高处立塔,寺庙有川东四合院特征,梯院相连,寺庙因势而高,三层叠嶂,巍巍峻宇,燕座云霄。寺前佛塔高耸,直指苍穹,梵呗声远,香火百年,时有善男信女,迤逦前来,络绎不绝。南宋无名氏书写在前寨门的“磐石城”三个字大如斗、圆润遒劲的行楷大字,有刀剑之形,磅礴之势,非千钧腕力不可一气呵成。虽然年代久远漫灭难辨却彰显不凡的书法功力,带有明显的战地书法特征,后世疑为南宋磐石城守将之作。另外在前寨门的崖壁上,有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岩下云红”,概括了以彭咏梧、江竹荺烈士为代表的云阳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特别是“百万大移民”和“三镇合一”新城建设中,由红色基因所焕发出的蓬勃斗志和改天换地的精神风骨。

石城私塾原建于清乾隆年间,晚清时期改名石城小学校,双江二完小,明德小学,从私塾改为了公办学校,从培养富家子弟到广泛招收贫苦学生入学,学校一路延续着老校友涂凤书提出的“开放、包容、崇学、明道”的办学方针,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传承的学校教育与时俱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晚清文化名人涂凤书、地下党员温子白、贵州省农业厅厅长温作民、北京军区空军政委蒲荣翔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

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向化侯谭谊作《得胜台诗刻》,康熙二年(1663年)河南按察使许缵曾初创《磐石城记碑》,到民国初年(1915年)涂凤书《磐石城记》和《重修磐石城记》。二百五十年间,描写磐石城的诗文迭出,佳作频现,方廷桂、黄维翰、徐翱、郭文珍、萧方骏、张朝墉、延鸿、溥儒、周贞亮、路朝銮等一大批文人留下了大量书写磐石城的诗文题刻。他们以如椽之笔,奋袂而书,创作了一大批充满诗情与战火、弥漫山水与硝烟的诗文佳作,讴歌了磨盘寨作为“夔门砥柱、东川险阻”的险峻之美、兵戎之气、讴歌了千年军寨的雄奇峻伟,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直至武寨文传,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

 

得胜台诗刻

谭谊

 

地利称天险,台因得胜名

江湄环战舰,石堡接军营

击楫波澜静,挥戈烽燧清

蜀江从此定,磨勒纪升平

 

磐石城三首

方廷桂

 

横看成岭侧成峰,拔地危峰万仞雄

西蜀地形天下险,青山削出金芙蓉

 

摩霄跨汉何嵸巃,路入青天一箭通

渐陟渐高原不觉,却从城外望城中

 

空林人迹少经过,千载遗踪寄薛萝

镇寺但惭留玉带,聊同笑语说东坡

 

磐石城晚眺

涂凤书

 

曾是娲皇百练材,奇峰何必说飞来

岩题斑驳摩能读,烟霭苍茫拨不开

圆月一家三共处,孤城万仞两江回

斜阳未改青山色,底是危楼画角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