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 正文
文史丨蔡伦并非造纸术的发明者?且看“纸圣”的仕宦生涯
2024-07-10 06:35:50 来源:文史天地

关于蔡伦其人,史学著作《后汉书》和《东观汉书》中均有简要记述,且内容上大同小异。其言都说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是“蔡侯纸”的发明者。但蔡伦的生卒年月上述典籍中并未提及,其他史料也无从考证。从《蔡伦传》中所说的“及太后崩,安帝始亲万机,敕使自致廷尉。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这段话可以推算出,蔡伦殁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即公元121年。

图片

蔡伦画像

然而,蔡伦具体出生于何年何月却不得而知。不过,根据南宋开国侯杨从仪1132年撰写的《汉龙亭侯蔡公墓碑》,以及现存的《蔡伦年谱简编》进行分析,大致可以推断蔡伦出生于公元61—63年之间。蔡伦的成长地桂阳隶属湖南省,现为郴州市辖县。东汉时期桂阳郡盛产铁矿石,是重要的冶铁铸造区,当地百姓多以打铁为生,蔡伦正是出生在大凑山下蔡子坪一户从事冶铸的铁匠世家。

蔡伦自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对工匠制作和农业生产颇有兴致,史书中盛赞他喜好冶炼、铸造,熟稔种麻、养蚕。蔡伦生活的时代,金属矿藏的开挖原本是不受官方限制的,然而公元39年,曾经任职桂阳太守的卫飒因为当地百姓大肆挖掘铁矿而上书朝廷,并说服当政者在桂阳、耒阳等地设置专门管理金属矿藏开发的铁官。如此一来,向来可以自由炼铁或铸造的匠人被迫遵从官府禁令。同时,为防止有损利益者聚众乱事,官方将大批本地铁匠吸纳为专为国家打制铁器的工人,蔡伦的祖上也在其列。公元49年,东汉南阳人茨充接任桂阳太守一职。上任伊始,茨充不拘一格,积极招揽地方上的能工巧匠,蔡伦的父辈因为手艺精湛而得到茨充的关照,并与官方建立了联系,这为蔡伦日后走上仕途之路奠定了基础。

据《后汉书·列传·循吏列传》记载,东汉时期的桂阳属于偏远落后地区,俗不种桑,无蚕织丝麻之利。因为缺少棉麻,当地百姓只能用破旧棉絮制作衣服,冬天借助烤火度过严寒。茨充身体力行教育民众种植桑麻,传授编织技能,自此郡民脚不露趾有鞋穿,冬有布被和棉衣御寒。也是在这一时期,蔡伦先后掌握了养蚕织造、炼铁制器的技能。对此《蔡伦传》载:永兴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可见,蔡伦在铁器制作方面不仅技艺高超,而且被授予监管皇家兵刃的权力。因其监造的各类器械工艺精良,成为后世匠人争相效仿学习的典范。

蔡伦发迹之路

蔡伦因何成为宦官的,史书中并未作出详备记述,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蔡伦入宫得益于京城下派桂阳郡专管调运铸铁一事的官员举荐。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因由,蔡伦入宫从宦,无疑是他脱离匠人阶层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转折点。

需要说明的是,宦官因为身体上存有缺陷,向来不受社会待见。但是,对于读书不多能力又不差的普通人来说,这是入朝为官的有效之法。

图片

蔡侯祠

封建时代从事宦官职业大致存在三种情形:一是家中子女多,物质条件差且生活难以为继者;二是父母或族亲触犯刑律,后辈子嗣因罪遭受牵连而被逼无奈者;三是无任何外部性因素影响,纯粹自愿式选择。从铁官举荐一事分析,蔡伦的宦官之路应当是出于个人意愿主动作出的选择。因为生于铁匠世家的蔡伦虽无富足优渥的物质条件,但也不存在生计之虞,况且能够得到地方铁官的大力推荐,足以说明蔡伦家族并无触犯刑律的乱法之徒。

蔡伦少时曾经在大凑山麓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研习过《周礼》和《论语》。《蔡伦传》中记载:伦有才学,尽心敦慎。可见,年少时的蔡伦有过接受正统教育的学习经历。由此更加可以推测,蔡伦从事宦官职业有着明显的主观意愿。

蔡伦入宫的时间在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最初只是宫内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汉章帝建初时期,蔡伦开始在皇宫旁舍嫔妃所居的掖庭当差,很快便任职小黄门,不久又升任黄门侍郎(明清时黄门侍郎为从二品),负责传达皇帝诏令。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禁中的外朝官,名义上隶属少府,但能接触到诸多朝廷机要秘事,因此地位非同一般。汉和帝即位以后,蔡伦转任中常侍(中朝官),直接参与朝中要事的决议。按时间推算,从公元75年到和帝即位(公元79年),短短四年时间里,蔡伦便从一个无名小卒跃迁为参与朝廷政事的皇帝近臣,足以看出蔡伦有非凡之才。

为官任上,蔡伦做事敦厚谨慎,尽心尽责,并且敢于直言,多次陈述重要事体的利弊得失,逐渐赢得了皇室贵胄的普遍认同。任职中常侍不久,蔡伦加位尚方令,并且遵照皇帝旨意,全权掌管宫廷器物和御用兵器的制造。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蔡伦已过天命之年,当朝太后邓绥以蔡伦久在宿卫、劳苦功高,封其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后又擢升为长乐太仆,秩二千石。公元119年,汉安帝刘祜认为当时的经书杂乱而不规整,于是选派精通史籍的大儒刘珍、良史二人,前往洛阳南宫的东观负责典籍编修,并委任蔡伦监管此事。

东汉时期的长乐太仆实际上是皇太后钦定的三卿之一,专管皇家车辆、御马和长乐宫的日常工作。而且从负责监管典籍勘校一事上又可说明,蔡伦入宫后通过自主学习已经具备相当水平的文化学养。这也是毫无背景、身为宦官的蔡伦,得以成就个人理想的原因所在。可以说,蔡伦14岁入宫,宦海浮沉40余年,从一名不足挂齿的宫内侍从成长为上层权贵的贴身宠臣,首开宦官参政之先河,无疑对后世历朝政治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身居要职的蔡伦并未得以善终。汉和帝刘肇在位时,由于势单力薄,皇权很快落入窦皇后之手。心机深重的窦皇后由于久不怀孕担心自己地位不稳,于是暗中指使蔡伦,以子虚乌有的罪名诬陷刘祜的祖母宋贵人,说其施行巫蛊之术,致使宋贵人含冤而死。继而废黜太子刘庆,蔡伦协助窦皇后抢占梁贵人的儿子刘肇,并立为太子。公元97年窦皇后去世,刘祜执掌朝政。公元121年,邓太后卒,蔡伦依附的势力不复存在,刘祜便将窦皇后勾结蔡伦构陷自己祖母宋贵人、剥夺刘庆皇位继承权的积案置于公堂之上,责令蔡伦投案自首。蔡伦作为宋贵人冤案的实施者深感耻辱,最终选择服毒自杀。兹后,龙亭侯的名号也被废除。

千年汉秀“蔡侯纸”

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演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发展时序:一是公元前49年左右形成的西汉古纸。1933年出土于新疆罗布泊烽燧遗址的汉代麻纸被考古学家视为佐证依据。二是公元105年前后蔡伦改良发明的蔡侯纸。自此,中国的规模化造纸初见形制,纸张的使用频率空前提高,以纸做媒书写骈文汉赋成为文人士大夫建构自我思想旨趣的普遍共识。三是唐宋以来以文化传播为叙事范式出现的产业化造纸。此时印刷与造纸迭代发展,在文化交流和商贸交融中形成了同频共振的连锁效应。

图片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

蔡伦名垂青史,为后世所敬仰,最本质的内因在于蔡侯纸的发明与传承。无论是崔寔等人编纂的《东观汉记·蔡伦传》,还是范晔撰写的《后汉书·蔡伦传》,两者均对蔡伦造纸一事作出过详尽记载。客观上,蔡伦造纸的原因是“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蔡伦造纸的方式是“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蔡伦改良造纸术以前,纸张的生产效率极低,且价比金贵,使用范围仅限于上流贵族阶层。其时的文字书写普遍依附于竹简,但竹简沉重且不易携带,不利于文化传播和读书人使用。蔡伦以此为契机,凭借自身积累的专业知识,选用树皮、废旧麻布、渔网作为原材料,通过改进工艺流程,生产出的纸光洁度高、平滑性好,极大地提高了文字书写效率和便捷度。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造纸一事被官方大加赞赏。汉和帝刘肇高度评价蔡伦造纸的成就,此后各地纷纷推广,天下咸称蔡侯纸。

关于蔡伦造纸的价值意涵,史学界一直以来围绕发明与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严格意义上说,蔡伦并非造纸术的发明者,因为蔡侯纸出现之前,纸张已经存立于世。晋代张澍在《三辅故事》中记述的“卫太子大鼻,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以及《汉书·贾逵传》所载的“(汉章帝)令(贾逵)自选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这些纸均早于蔡伦造纸。但是蔡伦借鉴前人经验加以革新独创的“蔡侯纸”,直接推动了造纸术的进步与发展。其后,蔡侯纸开始流行于士人阶层,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

图片

蔡伦纪念园中的蔡伦雕像

早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中指出,《东观汉记》中的《蔡伦传》写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距蔡伦离世的时间不过30年,崔寔等人恰是蔡侯纸的使用者。另外,三国时期曾经担任给事中博士骑都尉的魏国官吏董巴在《大汉舆服志》一卷中也有记载:东京有蔡侯纸,即伦也。董巴生活在公元3世纪,相距蔡伦去世的时间不足百年。且《后汉书》的作者班固同蔡伦所处的生活时代互为交叉,所记文字却与《东观汉书》大致略同。美国科学家麦克·哈特在其著作《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更是将蔡伦列入第七名(仅次于孔子)。足可表明,蔡伦造纸厥功至伟,在华夏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演变进程中都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席。

干政之论与离场悲剧

蔡伦14岁入宫,历经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五朝,到花甲之年猝然离世,可谓是汉末社会动乱的亲历者和权贵相争的见证人。尽管蔡伦以纸立传,声名远播,但其离场的方式并不光鲜。又因为蔡伦是封建社会宦官干政的始作俑者,且后世历代多有效法,对政体稳定和社会安宁造成过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宦官蔡伦的“两面性”形象在史学界有过诸多的争讼和微词。

从技术变革的视角看,蔡伦以一己之力开创“蔡侯纸”,具有破立并举的自我觉悟,这种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奉献意识和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使中国的造纸技术立于世界民族先进之林,是对文化传承与文明交融的巨大贡献,亦符合中国古人“志于道、游于艺”的思想情态。

但从权力支配和资本利益的分成后果看,蔡伦无疑是皇权斗争的牺牲品。这是因为宦官本身在社会地位上的非对称性劣势以及固然存在的认知偏见,使得这一群体难以形成普遍性的掌权力量。纵观中国封建专权历史,无论千年蔡侯纸的发明者蔡伦,还是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作为宦官群像中的优秀代表能够载入史册并被后世纪念,更多的是文化属性产生的价值张力,而非权力资本形成的政治关系。

与此同时,蔡伦靠自身能力步入仕途,不能简单地概述为宦官干政。宦官从政本身并不违背组织发展原则,甚至在某些领域可以提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建设性或指导性意见。但是政治走向的不可预测和选边站队的主观性使得蔡伦由庙堂达官沦为阶下之囚,在封建社会并不少见,这也是“胜者为王败者寇”这一历史规律持久演变的逻辑要义。

图片

蔡伦墓

蔡伦的结局是悲情的,面对政党之争,他无法左右逢源,面对“皇帝轮流做”的社会现实,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但蔡伦是伟大的,他将“蔡侯纸”呈现在世人面前,让笔与墨互相交织,让汉字流向江南诗客与北方读书人的灯影里。纸的木香因此有了光,也有了熠熠生辉的锋芒。

(刘中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史专栏作家。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6期)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