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 正文
文史丨科举悲喜录:因名字“吉利”成了状元、因貌不出众被降为榜眼
2024-04-16 06:35:58 来源:文史天地

自科举创立以来,其中不乏此悲彼喜的事,尤以明清为多。本文撷取其中数例,以飨读者。

姓名的悲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考,第二年是慈禧七十大寿,主考官孙家鼐等人,为讨好慈禧,决意在进士中找一个祝寿的名字做魁首。殿试之后,原拟一甲第一名是左霈。光看名字,“霈”有“甘霈流滋,五谷丰登”之意,还有“仁育为心,霈泽无涯”的雅意,可其姓氏却是“旁门左道”的“左”字,不理想。原拟一甲第二名是贵州遵义人杨兆麟。“麟”为瑞兽,“兆麟”倒也吉祥如意,但“杨”姓,离慈禧姓氏太远,依然不是理想人选。于是,读卷大臣们又继续在新进士中去寻找“吉祥”的名字。真是苍天有眼,终于给他们找到了名叫“王寿彭”的。“王”帝王之意也,“寿”或“寿诞”或“寿辰”,而“寿彭”连在一起,就是“寿比彭祖”;而“彭”含无限大之意,这真是大吉大利。如果将姓名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吾王万寿无疆!”于是王寿彭的卷子从后面提到了左霈的前面。一甲三名依次是:状元王寿彭、榜眼左霈、探花杨兆麟。王寿彭因名得福,喜不自禁。

图片慈禧(居中者)与身边人合影

为讨慈禧欢心,军机大臣绞尽脑汁选了8名考官: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方昶、钱能训、骆成骧,从8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连缀起来,就成了“明年吉庆,寿景能成”,是千载难遇的“吉庆之兆”。

清末最后一届殿试,贡士王国钧,其名字含义解释起来很好听,乃“国钧者,国家之重任也”。王国钧在殿试中名列前茅,慈禧念了后却说像“亡国君”,不吉利,王国钧因名谐音不佳被挤出三甲。状元就成了刘春霖,榜眼是朱汝珍,探花是商衍鎏,会元则是后来做过中华民国主席的谭延闿。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乾隆审看主考呈上的前10名卷子,看到一个考生叫“胡长龄”,就开玩笑说:“胡人乃长龄耶。”意即非汉族人也能长寿!这年乾隆已经79岁了,正盼望着长寿,说此话也就是要借胡长龄名字的吉利,图个长寿。于是,胡长龄成了状元。因名合了圣意,竟然点了状元。此风一开,不少士子纷纷改名,结果还真有人因此“中奖”。道光年间(1821-1850年),会稽人孙山麓多次会试落第。在咸丰即位那年,他忽然忆起胡长龄因名吉利中状元一事,于是,他改名庆成,参加了这年会试,果然中了会元。发榜之日,仆人被逼着一次次去看榜,他私忖主人多次落第,这次也不会高中榜首,所以他看榜只从中间一段往下看,又忘记了主人新改的名字,这哪能看到呢?回来总对主人说:没有看到老爷的名讳。孙山麓急了,就问:“那最上面的名字是谁?”回答道:“也姓孙,只是与老爷您的名讳不同,叫庆成。”孙山麓狂喜。

不过也有人改名应试却倒了霉。康熙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王昶,应试前做了个梦:神说,你改名三省,就能高中。王三省应试时,果然高中了。但在拆号发榜时,名字被念得像“吴三省”,考官们大吃一惊,马上把他黜落了。原来,吴三桂此时正在西南造反。“吴三省”岂不有吴三桂兄弟之嫌!如此丰富的想象力真让人莫名其妙。

顺治十二年(1655年)殿试后,拟定一甲头名是王揆。唱名时,“王揆”的读音让顺治帝联想到了传奇剧《王魁负桂英》中的王魁。王魁由妓女桂英资助读书考中状元,中状元后却负心杀害了桂英。听到唱王揆,顺治便开玩笑说:“是负心王魁耶?”就因为皇帝的一句玩笑话,考官当即将王揆从状元抑为三甲。真是倒霉透了。

明代也有进士因名点了状元或失了状元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举行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二次会试。主考官是朱善前和聂铉,会元是黄子澄,第二名是练子宁,这二人都是国子监生。第三名花纶是浙江乡试的解元(举人第一名)。殿试结束,阅卷官们拟定名次:状元花纶,榜眼练子宁,探花黄子澄。朱元璋在确定殿试名次的头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只见一枚巨大的钉子上面缀有几缕白丝,在阳光下缓缓飘动。早晨起来,便将这个梦告诉身边侍从官,大家正在议论这是什么预兆之时,恰巧主考把拟好名次的考卷呈了上来。朱元璋依次看了,排第一名的花纶,并未应着自己的梦,便把排在第二的练子宁定为状元,排在第三的黄子澄就成了榜眼。朱元璋再往下翻阅,忽然发现一名叫丁显的进士,觉得这名字正应了自己的梦,于是毫不犹豫地把丁显定为状元。于是,练子宁变回榜眼,花纶也变回探花。黄子澄则成了二甲头名传胪。丁显因名应了皇帝的梦而成状元,可谓今古奇谈。为了安慰诸进士,朱元璋打破历代只授状元一人为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为编修的惯例,一甲三人同授修撰,也授黄子澄修撰作为补偿。丁显那年的殿试卷并未做完,仅写了300来字,且有语病,按理只能进三甲。然而,就因为他的名字应了皇帝的梦,遂意外成了状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试后,原拟一甲名次:状元孙日恭、榜眼梁禋、探花邢宽。古时写字是竖着由上往下写。报皇帝圈定名次的呈文俗称“小金榜”,写小金榜的人疏忽了,把“日恭”二字写得靠近了。明成祖朱棣一见孙日恭的名字,这“日恭”二字就像一个“暴”字,心中不由咯噔一下。明朝16帝,最暴虐的就两个皇帝:朱元璋朱棣父子。所以这二人对暴字从内心排斥。尽管大学士杨士奇在旁给朱棣解释,这是“孙日恭”不是孙暴,可朱棣不听。再往下看,见到第三名邢宽,“邢宽”不就是“刑宽”吗,这是仁政!朱棣毫不犹豫,将孙日恭与邢宽对调。朱棣所为,看似无稽之谈,其实这是他内心焦虑不安的反映。他通过“靖难”上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开杀戒,生怕世人说他是“暴君”,故他对“暴”字极为敏感。只不过倒霉的是孙日恭,邢宽则捡了个便宜。

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庚辰科殿试一结束,名次就拟定好了,以祁顺为状元。主考将进士中的前10名卷子送皇帝最后圈定。送卷子时碰到司礼监太监,太监随口问道,今科状元各位阁老定的是谁啊?一听是祁顺,这个太监便说道,祁顺这名字与今上音近。众阁老一听全皆愕然,对这一点竟无一人想到,于是,就将原排在第二的王一夔放在了第一,而将祁顺的卷子放进二甲卷子中。结果王一夔成了状元,祁顺就因名字与当今皇上朱祁镇的名字近音,由状元变成了“赐进士出身”的二甲,由此造成了二人日后地位和境遇不同。祁顺最后仅做到四品官,而王一夔则是二品工部尚书。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由于皇帝常以个人好恶干预状元的选择,于是,上行下效,考官们也往往藐视考试规则,暗通关节,或窥测皇帝意向以迎合。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朱希周被点了状元,原因是他的名字为明孝宗朱祐樘所喜。“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代以夏商二代的文治政绩作蓝图,有建树被称颂,故周文王成为古代圣王,而效法古代圣王,是明君的追求,明孝宗也“心实向往之”。朱希周这名字译成大白话,就是朱家王朝追崇周代效法古圣,他因为这名字好,而成为士人梦寐以求的状元,这真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但据《治世余闻》记载,朱希周在殿试前有人暗中相助。会试后,有人给朱希周送来一部《宋鉴》,并强调说:“司马光的《五规》是要看的。”朱希周心领神会,将全文背得滚瓜烂熟。待到殿试时,策问中就有这一段。朱希周本来就文才出众,见到《宋鉴》中的这一段更是成竹在胸。他对策问答得汪洋恣肆,周到详备。主持读卷的两位大学士徐溥、刘健看了之后,赞不绝口。进呈到孝宗御前,点状元已无悬念了。从史料来看,主考官对“朱希周”一名似乎早已有了牵强附会的计划,以迎合讨好孝宗。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殿试结束,拟定的状元是吴情。名次报到了嘉靖皇帝那里,嘉靖一看这名字,就皱起眉头。这“吴”与“无”同音,如在殿前唱名时岂不是在喊“无情”,这怎么能行?再看其卷子,文章却又不错,正在犹豫之间,忽然刮起了一阵风,嘉靖想起昨晚做梦听到西北方响雷。鬼使神差,嘉靖在卷子中突然看到了一个叫“秦鸣雷”的名字,秦地在陕西,为西北方,再加上“鸣雷”,恰应了所梦,高兴起来,以为这是天意。就这样,本在三甲的秦鸣雷就成了这科的状元,吴情则因名字谐音“无情”降成榜眼,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还有更荒谬的事,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考试,主考官取顾文秸为第一,但因此名“秸”非常罕见,读如“结”,“文结”不是让文治终结永无翻盘吗,便将第一名换成了洪英,而“洪英”引意为“洪武(朱元璋年号)英明”。

图片殿考当日皇帝亲临考场主持策士

相貌的悲喜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首次开科取士。参加春闱的共189人,原拟的状元是郭翀,却因为貌不出众而被降为榜眼,另点了吴伯宗为状元。其实,朱元璋本人长的就是一张瓦刀脸,却对状元的相貌挑剔起来。朱元璋这个头开得非常不好,使得有明一代常有君主以相貌取状元。

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殿试结束,评定王艮为状元,可王艮的相貌不佳,便被抑为榜眼,换谁为状元呢?考官们分成两派意见,一派主张胡广,一派主张杨溥,争执不下,就呈建文帝裁定。建文帝看过这两份卷子后,倾向于胡广,于是宣胡广上殿。胡广长得一表人才,建文帝一见就定他为状元。不过,建文帝认为这名字有点美中不足,便笑着对胡广说:“胡能广乎?”这里的“胡”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意思是“北方的敌国还能让它扩大吗?”遂赐名“胡靖”,意即“北方敌国被肃清了”。胡靖感恩建文帝的知遇,时常表示一定要效忠皇上。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的“靖难”之师逼近京城,城内人心惶恐。胡靖同解缙、周是修等人相约,一旦京城失守,就以死报君王,同僚们表示敬佩。六月十一日,也就是燕王朱棣攻入京城的前一天,建文帝大势已去。胡靖、解缙、王艮、吴溥四人聚集到吴家,解缙、吴溥纷纷表示当以死报君王。胡靖更是慷慨激昂地说“臣为君死,当万死不辞!”并指天发誓,只有王艮默然无语。朱棣大军到了城外时,解缙不想死,就派仆人到胡靖府察探。仆人回来报告说,胡大人上厕所后,问下人猪吃了他的粪便没有,解缙一听,哈哈大笑说,胡靖连大便都舍不得丢掉,怎么肯死!结果是胡、解、吴都未为国捐躯,只有王艮一人自尽。朱棣登基,胡广恢复了原名,进了内阁,可到死也只是正五品,而且只活了49岁。

正统元年(1436年)丙辰科殿试结束,大学士杨士奇拿着拟定的一甲三名的考卷上殿,想把周旋定为状元,就在殿前打听周旋的相貌如何。在场的一位官员误听为周瑄,就回话说:“又白又高。”于是周旋就被定为状元。待到唱名时,周旋一亮相,却长相丑陋,弄得大臣们一时愣住了。原来是旋、瑄读音相近,二人又都是浙江人。官员的一场误会,保住了周旋的桂冠。周旋其貌不扬,却很有才华。

正统四年(1439年)己未科殿试后,阅卷大臣初拟张和为状元,明英宗担心再出丙辰科那样的事,于是就先派了个太监去看看张和长得怎么样。太监回来报告,说张和有只眼睛有毛病。次日,唱名时,张和变成了二甲传胪,从第一名降至第四名,而将施槃提为状元。

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殿试结束,阅卷大臣们翻来覆去也没找到一份能入法眼的压卷之作,主考官刘吉和彭华一时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找到内阁大学士万安,请他确定,他找出一份卷子,是江西泰和人曾彦的,刘吉和彭华传阅后,一致同意就是他了。但曾彦相貌如何?于是,当晚就把所有进士召到内阁,一一点名看其仪表。当喊到曾彦时,大家一看,相貌堂堂。待进士都离去后,万安说就定曾彦了!次日,正式唱名,曾彦应声出队,大家一看,惊愕不已,这曾彦怎么与昨晚看到的不一样——满脸髭须。可木已成舟,只好解释为曾彦有神明暗中相助。

以相貌取状元,以今日的眼光看,带有歧视性,实在不可取,它反映了一项制度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加以修补,防止个人因素的无端干扰,好在这种现象不多见,有史可稽的记载也就那么几次。状元中其貌不扬的其实不在少数。如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张书勋中了状元后,回江苏吴县省亲,路过扬州,扬州女子风闻新科状元光临,大家一起齐集街头,要一睹状元风采。谁知,张书勋却是一个皮肤黝黑,虎背熊腰,一介武夫形象,加上他不修边幅,30多岁的人,看上去就像奔50的人。众女子见了后哄笑四散。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科状元汪度龄,已年近40,“面麻身长,腰腹十围”,这长相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点了状元后,他准备在京城买个小妾,许多年轻女子主动表示愿给他做小妾,图的就是状元这个名头。最后汪度龄选中了一位才貌双全的陆姓女子。入了洞房,陆女发现这状元郎是个其貌不扬的半老头子,悲愤交集,便一根绳子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当时有人写诗嘲笑:“国色太娇难作妾,状元虽好却非郎。”

对相貌有要求,从唐朝就开始了,唐代录取进士后,还有“身、言、书、判”的吏部铨选,其中的“身”就是对身高与相貌的要求,不能有残疾,不能太矮,不能奇丑,因为官员的形象代表的是政府;“言”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要口齿清楚,不能口吃,是个结巴子如何坐堂?所以不善言辞也是不行的。

(赵映林,江苏省工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萧木,江苏省工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3期)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