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 正文
文史丨今天,我们来摆一摆关于“声东击西”的龙门阵
2024-01-27 06:35:15 来源:文史天地

“三十六计”每一计都附有言简意赅的“解语”,重在阐述运用该计谋应该把握的客观规律。同时,为帮助人们把握运用该计谋的具体方法及把握具体方法中蕴含的客观规律,每一计又都附有明白晓畅的“按语”,它既是对“解语”的进一步展开,又列举经典战(事)例予以佐证,可谓与“解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声东击西”,属于“胜战计”六计之末,属于寻机进攻之计,其中大有讲究。

一、“声东击西”深得《孙子兵法》精髓

阐述运用该计谋应该把握的客观规律的“解语”说: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大意是说,敌人的头脑一会儿混乱,一会儿清醒,就好比《易经·萃卦》里所讲的“乃乱乃萃”,很难应对意外事件(“不虞”);萃卦是坤(地)下兑(泽)上之象,意思是洪水淹没大地、水流汪洋恣肆,这一卦象寓意敌人可能难以正确判断形势发展,我方则可以利用敌人六神无主(“不自主”)之机消灭它。

阐述运用该计谋应该把握的具体方法的“按语”讲: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儁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儁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大意是说,西汉初年,吴国、楚国等刘姓七国诸侯起兵作乱,国家面临严重危机。太尉周亚夫奉命平叛,屯兵坚城,以静制动,坚壁不战。一天,围城吴兵向城东南集结,好像要从那里攻城。周亚夫不为所动,反而命令加强城西北防御。不久,吴军精锐果然从城西北发动进攻。由于周亚夫已经有备,叛军当然徒劳无功。这是面对危局心志不乱、镇定自若的例子。东汉末年,西乡侯朱儁奉命镇压黄巾农民起义,他把黄巾军围困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区),摆下重围,修筑堡垒,还堆起土山俯视城中,搞得黄巾军人人自危。这时,朱儁命令首先鸣鼓向城东南发起进攻,黄巾军主力被全部吸引到这个方向,他却指挥五千精兵掩袭城东北,成功乘虚而入。这是敌人的头脑一会儿混乱,一会儿清醒,很难应对意外事件的例子。如此看来,“声东击西”之计的运用,必须根据对手头脑是否混乱而定。对手头脑混乱时,运用“声东击西”之计,就能够取胜;对手头脑清醒时,运用“声东击西”之计,就可能败亡。在后一种情况下,“声东击西”之计就是很危险的策略了。

“声东击西”之计,就是表面上声张去攻打东边,实际上却去攻打西边,旨在通过欺敌误敌而出奇制胜。

根据兵家“一奇一正之谓道”“奇正不测之谓神”来看,“声东击西”之计有奇有正:“声东”是正(正兵——主力、佯攻为正),“击西”是奇(奇兵——一部、奇袭为奇)。“声东击西”内涵深刻,源于对《孙子兵法》十三篇用兵思想的科学总结。

《始计篇》有言,“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本来要对近处进攻,故意装作要从远处进攻,有意要从远处进攻,偏偏佯装要从近处动手。声之远而击之近,声之近而击之远,“声东击西”蕴藏其间矣!

《谋攻篇》有言,预测作战胜负有五个方面指标,其中之一就是“以虞待不虞者胜”:有准备的一方,会打赢没有准备的一方。声之东而击之西,就是“以虞待不虞者”。

《兵势篇》有言,对敌人展开进攻,要能像“以石击卵”那样所向披靡,这是以实击虚的结果。在分散西边敌人之后再加攻击——声之东而击之西,自是创造“以石击卵”态势的妙计。

《虚实篇》有言,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怎样守好;善于防守的,能使敌人不知怎样攻好。行动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行动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一点声息。这样,就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追求使敌人不知怎样守好、“敌不知其所守”、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正是“声东击西”之计的最高目的。

《虚实篇》还有言,不能预料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候打,那就连左路也不能救右路,右路也不能救左路,前路也不能救后路,后路也不能救前路。如此一来,敌人虽然众多,也能置其于无用武之地。(《孙子兵法》,郭化若今译)欲达此目的,“声东击西”大可一试。

《虚实篇》又有言,进攻必然得手的,是因为攻击敌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住的地方;敌人无法抵御我军攻击前进的,是由于我军冲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所谓敌人不注意防守,并不一定是真的“不守”,可用“声东”去误导敌人重点加强东面(泛指)守备,待我方“击西”而矛头直指西面(泛指)时,其西面(泛指)几乎处于“不守”的状态;所谓敌人防守薄弱,本来不一定“薄弱”,可用“声东”去误导敌人重点加强东面(泛指)守备,待我方“击西”而矛头直指西面(泛指)时,其西面(泛指)已经处于“薄弱”的状态。

还是《虚实篇》所言,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不要让敌人知道,这样敌人就要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我军进攻的当面之敌就不多了。总之,敌人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结果,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不言而喻,要想让敌人“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声东击西”自是重要手段之一。

图片孙子兵法第六计声东击西——孙膑佯动败魏军

二、毛泽东、拿破仑都深谙“声东击西”之妙

作为军事大家,毛泽东深谙“声东击西”之妙:“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也就是说,“声东击西”虽有可能是“险策”,却也是“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

1935年3月底,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南渡乌江,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圈,前锋直逼贵州省城贵阳。这时候,蒋介石正亲自在贵阳督战,慌忙调云南军阀部队来“保驾”。在部署这次行动时,毛泽东意气风发地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果然,敌人完全按照毛泽东的指挥行动了:红一军团包围贵阳东南的龙里城,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吸引滇军几乎倾巢而出;其余主力则穿过湘黔公路直插云南,与驰援贵阳的滇军背道而行。正如刘伯承所言:“这次,毛主席又成功地运用了声东击西的灵活的战术,‘示形’于贵阳之东,造成敌人的过失,我军得以争取时机突然西去。”进入云南后,中央红军主要任务是利用“滇军主力全部东调”,以最快的速度抢渡天险金沙江,把围追堵截的敌军远远抛在后面。4月下旬,为削弱敌人金沙江防务,毛泽东又施“声东击西”之计,前锋直逼云南省城昆明。这时,云南后方空虚,吓得“云南王”龙云胆战心惊,忙将各地民团集中昆明守城,无形中削弱了金沙江防务。于是,中央红军虚晃一枪,飞速向金沙江边挺进,迅速北渡金沙江,摆脱了敌军的重兵追堵,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毛泽东传(1893-1949)》)

对于“声东击西”,人民军队缔造者之一朱德认识深刻。

1938年初,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发表《论抗日游击战争》小册子,高屋建瓴地指出:“什么叫做主动呢?……所谓‘避实击虚’、‘避强攻弱’、‘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能进能退’、‘速战速决’等类的话,都有争取主动的意义。”(《朱德军事文选》)

1950年7月1日,中央军委直属机关召开纪念建党29周年大会,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应邀出席大会,回顾红军战争时期战史,认为“声东击西”是毛泽东制胜妙招:

此(指“十六字诀”)外,还有声东击西,毛主席也很好地加以运用。我们要在东边打,就先打西边;要向西边打,就先打东边。打东边是个引子,等敌人把兵力分散到了东边,我们在西边就打胜了。(《朱德军事文选》)

在世界军事史上,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也精于“声东击西”之道。

1796年春天,26岁的拿破仑出任意大利军团司令,受命远征意大利北部。3月26日,就在拿破仑接手意大利军团司令一职当天,法国人和热那亚共和国(当时持中立态度)闹翻了:由于向热那亚人贷款未遂,法国督政府命令萨沃纳驻军一部进逼沃尔特里——在热那亚西面10公里。这一莽撞行动,绝非拿破仑本意,他担心热那亚的中立一旦被破坏,自己将无法从当地取得补给,所以一度非常恼火。当时,奥地利军队与皮埃蒙特人结盟,共同对抗法军,拜伦·博利厄将军担任联军总司令。他接到消息大惊,担心法军攻占热那亚,匆忙准备救援。博利厄对热那亚的关注,引起了拿破仑的注意,他决定将计就计,把首战目标由皮埃蒙特人变为奥军。于是,他索性命令萨沃纳驻军余部也开往沃尔特里,博利厄果然更加紧张了,错误地以为拿破仑的主攻方向是热那亚,遂把联军分为三部分:右路是皮埃蒙特人,负责保障奥军侧翼安全;中路是奥军一部,准备在拿破仑进攻热那亚时猛攻其左翼;左路是奥军主力,由博利厄亲自指挥,直扑沃尔特里。由于皮埃蒙特人战斗力不强,博利厄又亲率左路东出太远,遂使中路奥军顿形孤立。这时,拿破仑集中自己的主力3个师,猛扑中路奥军并予以重创。直到两天以后,中路惨败的消息才传到博利厄那里,为时自然太晚了。(《拿破仑传》,韦红编著)

三、曹操战术上用砸了“声东击西”,钟会战略上用活了“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之计,多用在战役、战术层次,三国时期名将钟会竟能把它成功运用到战略层次。

诚如“按语”所言,“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一旦敌人心志未乱,用此计者将自取败亡,所以是“险策也”。精明如曹操,都曾经失算于对手。

公元197年,曹操统兵征讨张绣,将南阳城围得水泄不通。由于南阳城壕甚阔,水势又深,曹军一时间急难近城。在组织攻城的同时,曹操骑马绕城观察三日之久,寻思破城之计。很快,他心中有了主意:“传令教军士于西门角上堆积柴薪,会集诸将,就那里上城。”张绣手下也不乏能人,谋士贾诩更是智计过人,他见曹军如此光景,便对张绣说:“某已知曹操之意矣。今可将计就计而行。”张绣一时不解,贾诩娓娓而谈:“某在城上见曹操绕城而观者三日。他见城东南角,砖土之色新旧不等,鹿角(注:把带枝树木削尖,埋植地上,以阻止敌人行进。因形如鹿角,故名)多半毁坏,意将从此处攻进;却虚去西北上积草,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黑,必爬东南角而进也。”就是说,曹操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张绣一听着慌起来,急问破曹之计。贾诩胸有成竹,和盘托出:“此易事耳。来日可令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藏于东南房屋内;却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他在东南角上爬城;俟其爬进城时,一声炮响,伏兵齐起,操可擒矣。“张绣大喜过望,立即依计行事。曹操一见大喜,还以为张绣中计。一天深夜,他率领精兵从城东南角爬过城壕,砍开鹿角,见城中全无动静,众军一齐拥入。突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曹军大败,退出城外,奔走数十里。天明时,曹操计点败军,折兵5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在演绎这段情节时,《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感慨地总结:“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三国演义》上卷)

公元263年秋,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受命出师,讨伐西南方向的蜀汉。他担心西伐蜀汉大计泄露出去,遂以南下伐吴为幌子,下令青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等五处同时建造大船。同时,他又派遣部属唐咨到登州、莱州等地傍海之处,四处搜集大船。魏国权臣司马昭不知钟会用意何在,遂召他来问个究竟:“钟将军啊!你是从旱路去讨伐蜀汉,用得着四处找船吗?”

钟会腹有良谋,和盘托出:“蜀若闻我兵大进,必求救于东吴也。故先布声势,作伐吴之状,吴必不敢妄动。一年之内,蜀已破,船已成,而伐吴,岂不顺乎?”显然,这是战略上的“声东击西”。

司马昭闻言大喜,依计行事,灭蜀吞吴相继实现。

(夏明星,军史专家。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期)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