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 正文
文史丨搓背少不了,还有外卖吃!在古代公共澡堂洗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23-08-12 06:40:01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有空调续命、短袖散热,每天也得洗澡去汗。这不禁令人发问,宽袍大袖、里三层外三层的古人,在盛夏会不会捂出一股发酵味儿?

在现代人看来,在没有热水器的时代,古人洗澡要么只能靠跳进河里来实现,要么就得像古装剧一样,在巨大的池子里撒一堆玫瑰花瓣沐浴。其实,古人虽然着装保守,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个人卫生,洗澡的方式也没有那么夸张。

古装剧里的洗澡方式。来源/电影《大话西游》截图

北宋时期,翰林院官员窦元宾在夏天走到哪里,哪里就能闻到他的汗馊味,甚至被人称为“窦臭”,但我们如果以为这种人是同时代的主流,整个汴梁官民都不会答应。这是由于,公共澡堂在当时已经普及,实现了沐浴从特殊的仪式到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普通人是有条件洗澡的。

古人沐浴,曾经讲究多

今天说到洗澡,也叫“沐浴”,指的是从头到脚清洗干净。但在上古时期,“沐”“浴”“洗”“澡”四个字有着不同的含义,后来才逐渐通用。

“沐”指的是清洗头发。甲骨文里,它的字形之一是右边跪坐着用手摸头的人,左边是水,象征着在做洗头的动作。

甲骨文中的“沐”

“浴”指的是清洗身体。现在看这个字的右半边是“谷”,可能不少人会有点奇怪,难道浴的本意是淘米吗?但如果去看金文就明白了,这个字原本的形状是一个人在洗澡的容器中,身边飞溅出水花。

甲骨文中的“浴”

“沐浴”连在一起用,才指洗头发和全身。屈原写“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也说明这两个字分别对应不同的部位。

“洗”这个字现在使用的范围特别广泛,它实际上最早单指洗脚,右边的“先”原本是一只脚的形状,后来才逐渐转变为用水除掉污垢的意思。

甲骨文中的“洗”

“澡”和“洗”的意思相对,最初专指洗手,后来扩大到清洗其他部位。

甲骨文中的“澡”

先秦时期,由于物质条件有限,平民大多只能依靠河流、湖泊等天然水源洗浴,天气暖和时尚可,天冷就很考验毅力了,还要提防一些意外事故。稍有条件的,可以用木盆一类的容器在家中清洗。

生活奢侈的贵族在祭祀、上朝等重大场合,都要以洁净的身体来表达对仪式的重视,不仅要选定专门的时间来沐浴,还要使用全套器具和专属场地。这些洗澡器具基本由青铜制造,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它们的造型:先用鼎烧热水,盛在鼓腹大口的釜、缶等容器中。洗澡的人坐在铺有透水竹帘的浴床“柖”上,用形状像尖嘴瓢的“匜”舀水洗身,将浅口的盆或盘放在浴床下面,承接脏水。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西周时期青铜器“虢季子白盘”是虢国国君季子白为庆贺战功而铸造的,尽管规模较大(长132.2厘米,高41.3厘米,宽82.7厘米),“盘”仍然说明了它的功能主要是接水,而非直接在里面泡澡。此外,盘在葬礼时还有为遗体盛冰保持不腐的作用。

虢季子白盘。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最早的浴室叫“湢”。《周礼》中将“王之沐浴”列入宫人负责的“六寝之修”,说明沐浴场所很可能在居住的内室附近。《左传》记载,晋公子重耳逃亡列国,曹共公听说他肋骨的结构与常人不同,但穿着衣服看不出来,便趁重耳洗澡时偷窥,原文为“薄而观之”,其中“薄”一说为遮挡的浴帘,可以保护沐浴者的隐私。秦代咸阳宫遗址中已有浴室,房间一角有砖砌的水池,还有陶制排水管、地漏等组成的下水系统和取暖用的壁炉。汉代长安城桂宫遗址里也有浴室遗存,水池东西长2.1米,南北宽1.5米,大小仅能供单人使用。

汉代官员每五天放假一次,叫“休沐”,用来沐浴更衣。这一时间安排源于《礼记》对每五日沐浴一次的规定。《礼记》也为沐浴规定了一整套详细的流程,绝对不提倡一条毛巾擦到底:上身和下身的布巾要分开,上身用细葛布擦,下身用粗葛布擦,最后站在比较粗糙的蒯草席上冲洗脚。洗完后,在较软的蒲草席上用布擦干身体,穿好拖鞋后喝一些饮品,补充体内散失的水分。当时有一种专用的搓澡工具,是表面有很多小孔、质量轻的火山岩,叫“㼽”(shuǎng),但这种天然火山岩不容易找到,也有使用陶土烧制成的仿制品。

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有身份地位的人都视沐浴为私密的事情,即使是夫妻,也要恪守“外内不共沐浴”的要求。沐浴还需要选择吉日良辰,晋元帝司马睿在正月洗头发之后,估计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又洗了一次,头发已经发出油垢的臭味,太子司马绍特意为父亲洗头而启奏:“吉日沐头,老寿多宜。”

在繁琐的沐浴程序制约下,既有洗澡成瘾的洁癖爱好者,也有为了彰显名士风度而走另一个极端的。南齐何佟之创下了一天洗十几次澡的纪录,得了个外号“水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梁卞彬,多年不换衣服、不沐浴,还在文章里炫耀,自己身上的虱子永远不用担心掉进洗澡水淹死,已平安繁衍了35年了。结合这位的官职来看,他并不是承担不起洗澡的成本,只是为了体现与众不同。

南宋《浴婴仕女图》。现藏弗瑞尔美术馆

大众洗浴能有多豪华?看看古罗马

当汉朝人在自家较为狭小的室内擦洗身体时,大约与之相近的时期,古罗马帝国已经建起了数百座规模宏大的公共浴场。古罗马帝国的首座大型公共浴场阿格里帕浴场建于公元前19年,面积约1万平方米,有专用的水道为它输送清水。古罗马人的洗澡习惯沿袭自古希腊时期,由于热爱身体美,古希腊人对保持清洁卫生很重视。欧洲考古发现最早的浴缸出土自希腊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宫,距今约3700年历史。它由陶土烧制而成,造型已经很接近现代的浴缸。

卡拉卡拉浴场,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建于公元3世纪初。来源/Britannica

约公元前6世纪,为了保持个人卫生和在运动后放松身心,古希腊人在体育场内修建了最早的公共浴室。英语中的“体操馆”(gymnasium)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gymnos(裸体)。运动后,人们在此淋浴、在皮肤上擦橄榄油。后来,随着加热设备的逐渐完善,公共浴场在希腊较为普及,但使用者仅限男性。相传,科学家阿基米德正是在洗浴中观察到水溢出的现象,发现了浮力的原理,激动得没穿衣服就冲出去往家跑,边跑边喊“我发现了”。

古罗马人认为,沐浴、锻炼和饮食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几乎每个罗马公民都有每周沐浴多次的习惯,逐渐的,公共浴场也不再是男性专属。据说有位罗马皇帝在被人问到为什么每天洗一次澡时,他回答:“因为每天洗两次澡时间就不够了。”古罗马浴场不仅有洗澡的功能,还承载了社交、娱乐的需要,聊天、读书、吃喝、健身、美容,在浴场里都能实现,堪称两千多年前的大型综合体。从政者想要赢得民心的方法之一,就是为某座浴场当天的全体用户买单。

古罗马浴场的马赛克装饰,上有拖鞋和去除皮肤污垢的刮刀图案,还有“洗澡有益”的铭文

罗马的公共浴场曾采取分性别入场的方式,妇女在上午,男性在下午。沐浴通常会延续几个小时,洗浴者脱下衣服后,先去做个健身,再到冷水池里浸泡。有的大型浴场里还有专用的游泳池。不过为了安全起见,一般只有一米多深。冷水浴后,再到温水浴室里清洗、涂油,随后到蒸汽浴室里痛快地出一身汗,感受“冰火两重天”的体验,因为地板温度超过50℃,必须穿着高底拖鞋。之后,由奴隶为浴客搓澡和按摩,最后进入休闲和社交的环节。这一系列程序在欧洲、中亚影响深远。

中世纪欧洲的洗浴场景。人们坐在澡盆里面的木凳上,因为盆内放有烧热的石头给水加温,不能直接坐在盆里

从皇家、寺庙走向民间的大澡堂

再将视线拉回中国。汉代之后,皇家浴室规模不断扩大,设备越来越豪华,不再仅限一人专属,沐浴的神圣感逐渐褪去,逐渐带给人舒适和愉悦为首要目标。东晋十六国后赵皇帝石虎在宫中修建了豪华的四时浴室,在冬天,为了让池水快速升温,将数十枚铜龙用火烧红,扔进池里,水很快就变烫了。夏天将渠水引入池中,把各种香料装入纱囊,浸在水中去除异味,让洗澡水香味扑鼻,被称为“温香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家经常占据天然的温泉,享受便利的沐浴。北魏皇室在嵩山、洛阳、灵丘等地修建了多处温泉宫,唐玄宗利用骊山温泉修建的临潼华清池,可称步其后尘。当然,皇家专属的温泉不对外开放,原则上仅限宫内人使用。中唐诗人韦应物年轻时当过御前侍卫,曾有幸得到华清池洗浴的“特供待遇”,令他在诗中感怀不已。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澡堂”,其实和佛教的关系更为密切。释迦牟尼降生时有“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在修行时也曾因沐浴而大彻大悟。《十诵律》记载,释迦牟尼认为沐浴有“除垢、身清、除寒冷、除身中风、得安稳”的“五种利”。《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记载,沐浴可以“得七福”:“一、四大无病,所生常安,勇武丁健;二、所生清净,面首端正,尘水不着;三、身体常香,衣服洁净;四、肌体濡泽,威光德大;五、多饶人从,拂拭尘垢,自然受福;六、口齿香好,方白齐平;七、所生之处,自然有衣裳、光视、珍宝。”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一般会修建专属浴室,为僧人沐浴提供方便。《洛阳伽蓝记》里写到,晋42座寺庙里仅存洛阳宝光寺,隐士赵逸曾指着园中一处地方告诉僧人:“这里是以前的浴室,前方五步远应该有一口井。”唐宋时期,佛教信众为寺院供养,除了布施财物、造像造佛堂、抄写经卷,还有专门的“浴僧”供养,向僧众布施洗浴所需的燃火、净水、澡豆、苏膏、淳灰、杨枝、内衣等物。有趣的是,宋代的寺院浴室往往不仅限于本寺僧人使用,也会接待文人士大夫。苏轼经常和黄庭坚等人在太平兴国寺的“浴室院”聚会,除了洗浴,还有品茶、赏画、观景等风雅活动。黄庭坚晚年被贬宜州时,尽管当地已有对外经营的“民家浴室”,也经常去崇宁寺沐浴。不过,寺庙能够提供的对外服务毕竟有限,泛泛之辈一般享受不到在里面洗浴的待遇。

在公共澡堂洗澡什么感受?

真正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澡堂,出现时间不早于北宋,是在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而兴起的。对人口稠密、流动性较大的城市来说,这一公共服务可以充分减轻市民在家中洗浴打水、烧水的诸多不便,奔波在外的商贾群体对洗浴的需求更为迫切。

宋人称澡堂为“浴堂”“混堂”,又叫“香水行”。浴堂通常在门前挂壶,作为专属招牌。东京汴梁有专门的“浴堂巷”,整条街巷基本都是浴堂,可见规模之大。马可·波罗记载,南宋首都临安城里有三千多座浴堂,设有专门的供水和排水系统(水由诸泉供给),有的浴堂能够容纳上百人同时洗浴。除了热水浴,也有本地人更习惯的冷水浴。首都之外的各地也常见经营浴堂的记载,甚至偏远地区也不例外。由于浴堂数量较多,自然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宋徽宗宣和初年曾出现有人误入类似于十字坡的“黑浴室”,几乎被谋财害命的案子,报案后,官府在浴堂中搜查出了之前被杀的客人尸体。浴堂具备一定隐秘性,因此在笔记里也不乏在此聚众密谋的记载。

宋代浴堂天亮即开始营业,有的还提供卖洗脸水、饮茶的服务。起早泡“头汤”的习惯,一直沿袭到近代,正是“金鸡未叫汤先热,玉板轻敲客早来”。宋人洗澡的费用并不算高,据宋时日本僧人在中国的日记可知,人均花费十文钱,即可洗浴一次。如果加费用,浴堂有专门的仆役帮助搓澡,比如苏轼在词里写“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由于下手太重,东坡居士忍不住要求:“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甚至能让浴室的仆役帮着叫一份附近的“外卖”,在洗完澡后舒舒服服地吃一顿。宋代之后的收费浴室,基本沿袭了这类服务的形式。

浴堂为何以“香水”冠名?这和宋代流行的“香药”不无关系。在宋代之前,尽管贵族中已经流行使用以豆粉、香料、猪胰腺提取物制作的澡豆,但因为制作繁琐,普通人使用的清洁用品比较简单,通常是淘米水、草木灰水,或是肥珠子、皂荚等有去污效果的植物果实,它们也成为“肥皂”之名的来源。宋代开始普及加入多种香料和药材的“肥皂团”,不仅能够清洁,还有增添芳香和美白肌肤的功效。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的“洁净浴堂”。作者/(清)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到了明代,大众澡堂仍以“混堂”为名,规模也更壮观了,如苏州的“混堂”用大石砌成浴池,后面有和它连通的大型锅炉,并有专门引入冷水的辘轳,有人专门负责烧水和调试水温。清代的扬州浴池按照水温分类,离烧水锅最近的是大池,温度最高,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稍微不那么高的是中池,温度最低的叫“娃娃池”。

清代混堂中的景象。作者/戴树良,来源/李书崇《水中日月 东西方沐浴文化随笔》,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民国时,北平等大城市的澡堂服务更加周到,客人不仅能泡澡、理发,还能额外付费享受按摩、修脚、听唱曲等各种服务,红学家邓云乡回忆:“两个朋友,好久未见,我请你洗澡,池子里或是盆里一泡,四大皆空,一边呼热气,一边天南海北一神聊,可以忘去一切忧愁和烦恼,洗完出来,躺在铺上,一壶一毛一包的双熏,又可以畅叙平生;这时如果再谈学问、讲生意、托人情、交情报,亦无不可。”如果泡澡饿了,可以让澡堂伙计去买“吉士林的清酥鸡面盘、丰盛公的奶卷、东来顺的炸羊尾、便宜坊的盒子菜”等美食,想要便宜点的也可以买炒饼、锅贴等实惠小吃。不过,客人想要逃单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伙计自有高招,在客人脱光衣服后,当面用特制的长杆将衣服挑入离地两米以上的衣柜,完全杜绝了客人不付账就走人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

吴钩著. 新民说 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9

李颖.唐五代时期的沐浴及其风俗——以敦煌文献为中心.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刘盈慧. 宋代沐浴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袁玥.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宋代沐浴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秦治国. 共和末期至帝国时期古罗马洗浴文化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张先堂.中国古代的温室浴僧供养活动——以唐宋时期敦煌文献为中心[J].敦煌吐鲁番研究,2015,(第0期)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