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 正文
文史丨满身铠甲的兔儿爷是如何从捣药小工变身嫦娥同事和中秋大神的?
2023-10-08 06:35:58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一般认为,兔儿爷的原型是神话里在月宫中捣药的玉兔。在人们惯有的印象中,玉兔的存在感并不太高,地位排在嫦娥之后,唐诗里还觉得它动不动就被神仙薅毛:“手题金简非凡笔,道是天边玉兔毛。”

贺岁短片《万福金安3.0兔爷回家》

所以,为什么在清代、民国时的北京,兔儿爷能一跃成为中秋大神呢?

曾经火爆的兔儿爷

旧时北京过中秋节前,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前门、东四、西单等繁华街市上,都可见大小不同的兔儿爷层层摞成山形的专卖摊位。兔儿爷摊通常设在果子摊附近,两者都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物品。它的材质除了最常见的泥塑,据说也有纸绘、布扎的,共同点是都涂绘得五彩缤纷。

兔儿爷的造型以京剧中的将相角色和生活里的市井百态为主,有的顶盔披甲,背插护旗,威风凛凛地骑着老虎、白象、麒麟、梅花鹿等瑞兽,按“老理儿”,这种武将造型的兔儿爷背后的旗子只能插一面,北京人还编了个歇后语:“兔儿爷的旗子——单挑。”也有的头戴乌纱帽,身着官袍玉带,坐在牡丹座、莲花座、宝葫芦座上;还有的扮演了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剃头、修鞋、卖馄饨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造型应有尽有,通过它们就能看到北京生活图景。另外有一种叫“叭哒嘴”的兔儿爷,做成空心,里面藏一根连着上嘴唇的线,一拉线嘴巴就“叭哒叭哒”地开合起来,很受小孩的欢迎。当然,最受人们喜欢的,还是金盔金甲、背上插着单旗的骑虎兔儿爷。关于兔儿爷为何骑虎,有的解释是代表寅卯交替,但更直观的说法是证明兔儿爷神通广大,能征服百兽之王。兔儿爷胯下的坐骑总是整张脸朝向观众,因为它并不是完全的立体雕塑,背面是平的。

清代兔儿爷,骑的还不是老虎。来源/故宫博物院

普通的兔儿爷用胶泥做坯,放到特制的模具里扣出来,阴干后涂上颜色,再涂上蛋清使之光亮,在留好的孔里插上耳朵和靠旗即可。因为制作简易,物美价廉,平民百姓也能负担得起。但也有豪华限量版的,“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清稗类钞》)。这种昂贵的兔儿爷一般家庭无力问津,购买主力是豪门巨贾,乃至皇宫。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巨型兔儿爷反而不如一寸大小的兔儿爷精致。中秋拜月,兔儿爷居然也有一套专属供品:整根烧熟的毛豆,据说是兔儿爷最爱吃的“桂枝”(当然拜月之后就进了人们的肚子);带籽儿的鸡冠花,可以帮兔儿爷提神醒脑;整根的白花藕,让兔儿爷吃饱了之后拿来剔牙。拜月之后,兔儿爷就成了孩子们心爱的玩意儿。到第二年中秋节前“请”新的兔儿爷时,再把旧的摔碎,取辞旧迎新之意。

兔儿爷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代纪坤所著《花王阁剩稿》,是个衣冠楚楚的端坐形象,可能当时的外观还比较单一:“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民俗学家、红学家邓云乡认为,兔儿爷可能来自京城拜月仪式使用的“月光码儿”(明代叫“月光纸”)上的玉兔图案,“月光码儿”是一张特制的图画,上面绘有“太阴星君”“月光遍照菩萨”,还有“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帝京景物略》),拜月时将月光码儿贴在高粱杆扎的架子上,两端插上纸旗,结束后将它焚烧掉。很可能是人们发挥创意,让月光码儿上的玉兔从2D变成了3D。

《Les Rues de Pékin》(清国京城市景风俗图)中的“泥兔儿”摊子。来源/《Les Rues de Pékin》

到了清代,咏北京中秋的诗文中关于兔儿爷的记载多了起来:“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居然人身兔斯首,士农工商无不有”……在中秋出现的兔儿爷,自然伴随着团圆、欢乐的气氛。但也有人看到兔儿爷时感到压力山大:“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争摆兔儿山。”旧时,端午、中秋、除夕三节是集中还赊账的时候,平时在拖延中忘却时间飞逝,看到兔儿爷才想到中秋将至、债主临门,心情也悠闲不起来了。

在北京之外的地方,我们很少见到兔儿爷了。与北京相邻的天津,虽然中秋节也有过供兔儿爷的习俗,但兔儿爷的造型不如北京的丰富,以捣药姿势为主,人们有时直接叫它“兔捣碓”,听起来不像兔儿爷那么有气势。不过,天津曾有一种特殊的“糖兔儿爷”,拜月之后可以直接吃,实用性更强。糖兔儿爷与糖人的材质类似,身穿大褂,手持小旗,上书“青豆大会”四字,看来很可能是兔子界的盛会。   

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兔儿爷几乎是北京中秋的主角,嫦娥和“月光菩萨”的风头都被它盖过了。不过,玉兔被抬到这么高的位置并不奇怪,若论起先来后到,玉兔才是月宫中的原住民,嫦娥吃的不死药也得仰赖它的加工。嫦娥和玉兔应为同事关系,而不是人和宠物动物的关系。  

玉兔并不是嫦娥的宠物

月中玉兔的神话家喻户晓,因为月球上环形山的阴影略微像兔,并且兔的生育周期和月亮的圆缺周期较为接近,多个古文明都流传着月中有兔的传说。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关于“顾菟”代表的动物有不同的解释,但一般认为是兔。月亮的盈亏循环,还被古人和起死回生联系起来,掌管不死药的神仙西王母,居住在昆仑仙山上,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昆仑也和月亮有关,如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昆仑丘”条所写:“昆仑月精,水之灵府,惟帝下都,西姥之宇。”

西王母又称“金母元君”,在传统五行观念中,金与白色对应,因此玉兔的毛色和明月一样皎洁。白兔还是长寿的象征,古人常见的野兔多是棕褐毛色,基因突变的白兔比较罕见,《抱朴子》甚至认为白兔至少有五百岁以上的寿命:“虎及鹿兔,皆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汉代神话里,玉兔是为西王母制作不死药的工作人员,画像中,玉兔经常出现在西王母座下,或立或跪,拿着捣药杵专心劳作,有的画中还有好几只玉兔,不仅有捣药的,还有筛药的。嫦娥吃的不死药当然也来自玉兔的加工。在嫦娥飞升到月亮上的广寒宫后,和玉兔一样都是西王母的下属,古诗里甚至认为她们的工作是类似的:“姮娥捣药无时已。”后来随着神仙信仰日益世俗化,嫦娥在民间的地位才越来越高。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玉兔、三足乌、九尾狐。来源/《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

西王母让玉兔负责捣药,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当然也有一定的想象依据:兔食百草,古人很容易将它和采药关联起来;十二生肖中兔对应的卯位居于正东,在古代道家学说看来,卯主万物生长之仁,“春生荣华,夏长其实”,能和上天的好生之德关联起来。因此,“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的形象就这样奠定下来了。

玉兔还在数百年前成功代言了商业品牌,我国最早的商标——宋代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中间就雕有一只捣药兔,两边还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字样。古代针是闺阁女子必备之物,与嫦娥相伴的玉兔充当“形象代言”,正符合主要顾客群体的喜好。而且古人制针时为了增加强度,有一个环节是将针埋在松木炭土、豆豉等混合物里加热,与制药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来源/国家博物馆

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由于人均寿命较短、疾病多发,长寿是人们共同的祈求,对掌管不死药制作技术的玉兔多加敬拜,自然是人之常情。但同是玉兔形象,为什么北京兔儿爷经常穿一身威风的将军行头,与其他地方工艺品中描绘的平平无奇捣药兔不同?

扑朔迷离的兔儿爷传说

兔儿爷虽然旧时常见,但终究不登大雅之堂,这使得关于它的来历并没有较为权威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因为时代的原因,兔儿爷在市面上消失了数十年,直到80年代才重回公众视野,但知名度和销量却已不如从前。由于“断代”的缘故,关于兔儿爷为何身穿盔甲的传说虽然有多个版本,但已经很难确定曾在什么时候流传。

较为普及的一种说法是:相传古代北京城发生瘟疫,消息上达天界,嫦娥派玉兔从广寒宫下凡送药。为了不露本来面目,玉兔向韦陀菩萨借了金盔金甲穿戴起来,将仙药送给百姓,解救了人们。为了表达感恩之情,人们塑了顶盔带甲的玉兔像,并在中秋时供奉。因为玉兔到寺庙还盔甲时累倒在山门外的旗杆下,所以兔儿爷塑像的背上有一杆旗。

在这个传说中,玉兔是女儿身,“爷”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对女性的敬称,类似于清代人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所以,一些摊位上与兔儿爷成双出现的夫人打扮的“兔儿奶奶”其实是不对的。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衍生出了百行百业兔儿爷造型的解释:玉兔来到人间后,因为封建道德约束下女子不宜抛头露面,兔子也不例外,所以玉兔看到什么人就变成什么人的模样。但玉兔变成的人形一身素白打扮,担心被视为不祥,便向各家各户的百姓借来衣服穿在外面,所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衣着造型。据说玉兔送的药有红色和白色两种,后来人们模仿仙药做成了北京特色的“自来红”和“自来白”月饼。

“自来红”月饼。来源/北京稻香村官网

另一种传说与之相近,但没有突出玉兔的性别。相传,哪吒三太子帮助刘伯温建立北京城有功,成为“八臂哪吒城”北京的守护神。当北京遭遇瘟疫时,官员烧“通天符”禀报哪吒。哪吒得知人间急需仙药,但众仙都有其他任务在身,不能擅自离开天界,只有玉兔因为没有位列仙班,可以前往人间送药。但玉兔下凡需要有正式装束,不能再以兔子的造型出现在凡人面前,遇到猎人就麻烦了,于是哪吒为它置办了天将服、元帅氅、状元靴,还有神兽老虎当坐骑,让它威风凛凛地下界。之后送药的经历,就和前一个传说基本类似了。

这个与哪吒相关的传说衍生出一个更接地气的版本:兔儿爷和哪吒都拜在太乙真人门下学艺,也叫“金光洞兔儿爷”,哪吒被封为京城太上城隍,为师弟找了个最适合它的职务——位于东四豆嘴胡同的东门仓仓神,虽然官位不高,但正适合它,因为兔子爱吃毛豆,东门仓不缺这个。据说在金光洞兔儿爷的保佑下,东门仓固若金汤,心生歹念者都没有好下场:有库兵监守自盗,发现偷回去的粮食都变成了煮不熟的铁疙瘩;贪污粮款的官员不仅浑身长出奇痒无比的疮,银子也变成了砖头;还有一个在京城偷遍各大宅院的大盗供述,自己一进东门仓后,根本找不到去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位将军将他拦住,这位将军金盔金甲,威武无比,就是头盔顶上露出一双与众不同的长耳朵。大盗和大耳将军一直周旋到天亮,只得束手就擒。这个传说大大提高了兔儿爷的“武力值”,也对它的武将造型做了解释。

除了这几种传说,还有一个“脑洞大开”的版本:兔儿爷其实是为纪念乾隆做出来的!

听起来不可思议,而且兔儿爷的出现当然比乾隆统治期要早,但持此观点的人也能说出其中的道理。乾隆属兔,生于农历八月十三日,生日和中秋节很接近。乾隆还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以“文治武功”自封为“十全老人”。兔儿爷五彩缤纷的外形,也很符合“乾隆审美”。

另外,有一段大约在清末流传的掌故,也提到了兔儿爷和清朝皇室的关系。传说有讷、塔二姓旗人差役在太庙当差之余,用太庙里的粘土融制胶泥,照着京剧里的武将打扮,做成了身穿盔甲、背插靠旗的兔儿爷并涂上颜色。原本他们只是自己玩赏,却不慎流传出去,被民间艺人竞相仿效,成为京城过中秋的必备之物。但有的说法传走了样,说北京所有的兔儿爷都是用太庙里的黄土制成的,这就不可能了。太庙里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主牌位,人人都去挖土那还了得。 

这两段传说看似无稽,却点出了兔儿爷武将造型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乾隆统治时出现的京剧。

在清代早期,统治者一度严控八旗子弟特别是京城旗人的看戏娱乐行为,康熙统治时期就曾禁止北京城内开设戏园。雍正也曾做过“严禁外官养戏子”“有深夜悬灯当街演剧者,应责成该地方文武各官力为严禁”等禁令。不过,康熙、雍正等统治者自己还是会看戏的,如雍正偶尔看了一次宫廷演出的《郑儋打子》,觉得演的不错,还给伶人赏赐食物。结果伶人多嘴问了一句:“陛下,现在常州的地方官是谁?(主角郑儋是常州刺史)”雍正大怒:“优伶竟敢擅问官场之事,此风不可长!”当场下令将他杖毙。

但在“康乾盛世”带来的繁荣发展下,旗人社会逸乐之风盛行,这一禁令逐渐有名无实。乾隆统治时期,因为中秋前二日是他的生日,宫中从八月初六到八月十五日都要演戏,虽然都是比较无聊的《霓裳献舞》《丹桂飘香》等承应吉庆戏,但有资格参与看戏活动的王公、边疆各部首领、大臣无不视为莫大荣幸。乾隆五十五年(1790),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陆续来到北京庆贺乾隆八十大寿,史称“徽班进京”,直接推动了京剧的形成。在此之前,乾隆数次南巡、乾隆为皇太后祝寿等活动,也都促使了各地戏曲向京城的扩展、融合。

清中期以后,听戏更成了统治阶层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从皇帝、太后,到王室、大臣,都不乏京剧的痴迷者,办堂会、养戏班蔚然成风,晚清肃亲王善耆做尚书时,有一次下属向他汇报工作,善耆大概正走神想着听戏的事儿,忽然高唱一声倒板,让下属们莫名其妙。上行下效,清代中后期北京社会各阶层都兴起了看戏热潮,盛况空前的戏曲市场对北京市民生活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兔儿爷用京剧中的武将造型做装扮,也是很自然的事。

所以,旧时北京对兔儿爷的祭拜,沿袭自中秋祭月的习俗,又加入了驱邪避灾的民间信仰;有趣的外表令它“走下神坛”,为孩子们增加了乐趣。兔儿爷的常见造型,则很可能来自于京剧的影响,成为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

参考资料:

邓云乡著.燕京乡土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11.

唐鲁孙著.唐鲁孙作品集 南北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09.

张善培著.老北京的记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03.

尚洁主编.天津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07.

殷华叶.北京泥塑玩具兔儿爷研究.北京印刷学院硕士论文.2020

赫连晏.中秋将至话兔儿爷[J].商业文化,2009,(第9期).

于萌.兔儿爷:从兔神和儿童玩具到民间艺术品[J].民俗研究,2008,(第4期).

王熠.兔儿爷源流探微[J].民艺,2018,(第6期).

李军.玉轮遗拾话兔儿爷[J].华北电业,2016,(第10期).

白马.【卯兔】属兔的人最好命[J].中华遗产,2021,(第1期).

施爱东.五行思维下的唐诗月宫意象[J].西北民族研究,2019,(第3期).

张林.梨园与畛域:从戏曲角度看清代满汉关系的合疏.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