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历史 > 正文
隋唐至今,新生儿出生第三天要洗澡,这个有什么讲究
08-04 11:35:07 来源:浩然文史

图片

“洗三盆”图片

隋唐五代时期,就有了“三日洗儿”的风俗。“三日洗儿”指的是婴儿(不分男女)生下来的第三天,要举行专门的庆祝活动。家人为婴儿沐浴,亲友前来送礼、祝贺,为孩子祈福,主人设宴招待客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洗三”。经过多年的流传,“洗三”风俗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以新的方式和内容存在。今天,带大家领略一下它的魅力。

一、“洗三”风俗的渊源

一些学者认为:“隋唐以前,“洗三”被称为“落脐炙囱”礼,即除去婴儿的脐带残余和熏炙婴儿的囱顶(头的顶门)。这就表示新生儿就此脱离孕期,正是进入婴儿阶段。”也就是说,没有“洗”的内容。另外,有学者曾研究过唐之前的“洗儿”,但发现没有明确的记载。

为婴儿出生三日举行贺仪的活动,最迟在唐贞观初年就有了。据《明皇杂录》上载:“玉龙子,太宗于晋阳宫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及大帝(即高宗李治)载诞之三日后,以朱络衣褓并玉子龙赐焉。”另外,长寿元年(692年)五月,右拾遗张德的儿子满三日。当时,武则天曾下令禁止屠杀、捕捉鱼虾。为庆祝喜得贵子,他不惜冒杀头风险抗旨杀羊招待同僚(事后曾被杜肃告发,但武则天赦免了)。这足以证明唐人对婴儿出生三日举行贺礼的重视。不过,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可知,这一时期,行洗礼的记载尚未发现。

图片

《无字碑歌》里斯琴高娃饰演的武则天

胡发强、刘再聪《从甘博藏〈报父母恩重经变〉看唐、宋洗儿风俗》一文说到开元时期已经增加了洗礼的仪式。李晖《“洗儿”风俗的源与流——从梅尧臣“一事说开去”》说到“洗儿”风俗的始作俑者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十二月十三日,李豫(即唐代宗)出生。唐玄宗对此嫡皇孙十分钟爱。李豫生下的第三天,玄宗“幸东宫,赐之金盆,命以浴”。虽然没有具体描述“洗儿”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得知这是在生下的第三天进行的。关于“洗三”出现具体的时间,由于目前研究成果有限,学术界暂时也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根据上文,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洗三”风俗至少在唐朝已经出现。

在唐朝,这一风俗就比较流行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不仅与唐朝政治强大、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有关,还与大兴佛教、浴佛的礼仪普遍存在有关。所谓“浴佛”,指的是在农历四月八日佛生日时,以香汤洗佛,故又称“浴弥勒”。按照学者李晖认可的观点,“浴佛礼仪的广泛存在,并得到世人观念的认可,藉某种契机成为三日洗儿之渊薮,以求吉祥,恐不是没有可能的”。另外,传说每当婴儿降生人世,不免要带来上一世的一些污垢,而来世之后,要想平安,就要洗一洗。也就是说,“洗儿”包含对婴儿健康成长的祝福。它能够得到推广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这样。

图片

《大唐荣耀》里任嘉伦饰演的李俶

二、“洗三”风俗的演变

除了“洗三”的渊源之外,洗儿钱也是值得一提的。洗儿时,要撒洗儿钱,以增喜庆气氛。此处的金银钱,是专为各种喜庆制作的钱币。曾有这样的句子来描述宫人们争抢撒在地上(或分得)洗儿钱的欢乐情景:“日高殿里有香烟,万岁声长动九天。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天宝十载(751年)正月二十日,安禄山过生日。唐玄宗于三日后召其入宫,“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这便是杨贵妃为其义子安禄山举行“三日洗儿”礼。在笔者看来,这并没有多大什么意义,只是安禄山为了谄媚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行为罢了。在洗儿钱的背后,难免少不了以“洗儿”为名挥霍财物的恶习。

图片

《妖猫传》里张榕容饰演的杨贵妃

另外,隋唐五代时期,不仅宫中产子三日要浴儿以庆贺,民间亦是如此。例如,唐代宗时,王氏妇三日浴儿,李源“往看新儿”。白居易赋诗《谈氏外孙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戏呈梦得》,以示祝贺。到了宋代,“洗儿”风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富室宦家”还是“贫下人家”,都实行这一风俗,只是形式和规格不一样罢了。“洗儿”标志着人生的开始,更赋有卫生、健康、喜庆等积极意义。于是,宋代以后,“洗儿”风俗在各地各民族之间流行,并以不同的形式、内容发展。

图片

《妖猫传》里黄轩饰演的白乐天(左)

明清之际,“洗三”是诞生礼中最重要的仪俗。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土俗》中记载了明代北京地区的诞生礼俗:“将临蓐,妇家先期以果羹馈其女,日催生。生三日,日洗三。”此外,曾有记载,清乾隆年间,“三日洗儿,抱见舅姑,唤以乳名。诸族人及亲友各送米、蛋之类,看望产妇、并表祝贺、邀之亲友吃‘三朝酒’”。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有关“洗三”的礼仪。在清朝,宫廷“洗三”的同时,还要进行“添盆”。若按照满族一般的“洗三”风俗,是日亲友咸集,多馈送小米、红糖、槽糕、鸡蛋等物。这就是所谓的“添盆”。

清末民初,“洗三”风俗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例如,学者李晖的研究中提到,天津当时的“洗儿”,则是三日洗澡,澡盆里放许多鸡蛋。稳婆(即接生婆)用手将水和鸡蛋搅动,找两蛋大头相碰的手出,送给不孕的妇人吃。不孕的妇人吃时必须坐在门坎上,脸朝屋内背朝外。据说这样就可以怀孕了。放到如今来看,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不孕的人群更应该去医院看看,而不是搞个仪式就行了的。但就当时而言,医疗条件也有限,渴望得子而采取的行为也不难理解。

图片

“洗三”画面

此外,当时广东翁源县的“洗儿”也是比较有趣的。据学者李晖的研究:

(三朝)用姜、葱等汤来替婴儿洗身,主其事的人一概是(接生)婆婆洗罢,用熟鸡蛋抚擦(婴儿)额部和全身,谓之“替黄”。事毕,以之(鸡蛋)散给屋内的小孩吃。葱取聪明之意,古之有之。……姜字与强、壮之音相似,或许是取强壮之意。

除了祈求孩子聪明伶俐、健康之外,“洗三”还有其它不同的意义。在当时的东北,满族“洗三”就有吃“洗三面”的习惯,有盼望小孩长寿之意。

图片

“洗三”画面

建国以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接生婆的地位逐渐下降,更多的人愿意到医院里生孩子。现在的“洗儿”多在医院进行。“洗”的人,则是医院的接生医生或护士。如今,宴请来贺的亲友,有的在家中进行,有的改在酒店或饭店进行。在内容方面,也有所创新和发展。另外,由于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洗儿”在时间、称谓也不同。全国大部分的是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因而称“洗三朝”“做三朝”“洗三”等。有的放在第七天,也就是“做七朝”。有的婴儿“满月”才做“洗儿会”,即是“三朝”洗儿,如:浙江地区。淮河流域的有的县放在婴儿出生的第九天,更多的是在第十二天,称作“送米粥”“吃喜蛋”等等。总而言之,“洗三”风俗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由“礼”演绎为“俗”的“洗三”风俗,说明了民俗的群体性和传承性。从古至今,上至豪门子弟,下到贫苦人家,都有对婴儿健康成长、吉祥等多方面的期盼。这也就是他们进行“洗三礼”的原因。“洗三”风俗在历史中传承,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存在,展现了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这便是它魅力所在之处。众所周知,期望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成长,是为人父母的心愿。

参考文献

[1]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张云舒:《谈中国的诞生礼——以洗三为例》,《中华少年》,2015年第19期。

[3] 胡发强、刘再聪:《从甘博藏〈报父母恩重经变〉看唐、宋洗儿风俗》,《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 李晖:《“洗儿”风俗的源与流——从梅尧臣“一事说开去”》,《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