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历史 > 正文
唐朝《禁蓄钱令》:官员藏钱超过五千贯就定罪
02-23 08:16:11 来源:清風明月逍遥客

唐朝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皇权软弱,藩镇军阀崛起,不仅宦官开始专权,而且钱币的数量也不够用了。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时,国家调整了税收方法,开始实施“两税法”(夏秋两次收税),收税按户收取钱币,不再直接收稻谷和绢了。

本来铜料不足,钱币发行就不足,官家这一收钱,钱又都跑到国库里去了,民间流通的钱币就更短缺。由于货币长期供应不足,造成了“钱重物轻”,尤其农产品就卖不起价钱。

刚刚实行两税法时,一匹绢能折3300文钱,实施了14年后,一匹绢最多才能折到1600文。绢价跌了一半,就等于税率上涨了一倍。等到两税法实施40年后,绢价跌得更惨,跌去了四分之三!

中唐以后有几个著名的贤臣,如陆贽、韩愈、白居易等,都曾经上书反对两税征钱。他们说,既然农民是生产谷子和布匹的,国家就直接征收实物好了;无论你是折成钱算,还是让他们把东西卖了再交钱,无疑都是多剥了人家一层皮。

不过皇帝也有苦衷:钱币越来越少,可绝不是我私吞了啊!像这样钱重物轻越来越甚,你要是让国家征税收取实物,没两天皇家就会穷死。

那么,钱是怎么越来越少的呢?

原来这是货币流通的规律——它有损耗。铜质货币就更是流失严重。

唐穆宗的户部尚书杨于陵,对此有过分析。他说,过去钱是在四方流通,现在官府存的钱太多;过去是竭力铸钱以供应用,现在是减少炉子“自废武功”;过去钱只流通于中原,现在有不少都流到外国去了。再加上市井百姓习惯在送终仪式上,让死人嘴里含钱,还有商人要存钱准备放贷,商旅翻车翻船又遗落了不少,所以钱币怎么能不少?

为了遏制铜钱大批退出流通,朝廷几次下令禁止铸铜器,但效果不大。

到了唐宪宗时期,正式颁布了《禁蓄钱令》,规定私藏钱不得超过5000贯,超过的部分,限期一个月内全部购买物品来储存,违者按照官职大小,定不同的罪。

《禁蓄钱令》实施14年后,唐文宗稍稍放宽了限制,规定存钱不得超过7000贯。凡是超过10000贯的,一年内必须花完;对拥有10万贯家产以上的大富豪,特别开恩,允许两年内处理完毕。

这样的法令,经过40多年的官民角力,朝廷终于让了步,百姓上税、国税上缴和地税截留都用实物计算,仅仅保留盐、酒两项专卖仍用钱计算。这等于承认了实物货币的存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