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大反转!英国死亡卡车遇难者全是越南人,越南偷渡幸存者:代价远大于收获
11-02 19:26:56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英国埃塞克斯郡警方11月1日晚发表声明说,警方目前认为,上月发生的货车惨案39名遇难者均为越南人,相关调查仍在进行中。另据报道称,估计每年有成千上万人通过人口走私组织从越南偷渡到欧洲。

此前,在39具偷渡者遗体被发现的10月23日,英国各大主流媒体都编发了“遇难者为中国公民”的消息。曾有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他们最初报道遇难者是中国人的消息,其信源来自警方人士。

随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紧急派员前往现场与当地警方联络,埃塞克斯郡警局则表示,“尚未确认遇难者身份信息。”

34e2ca7c22d34ae681506d82ce6cd120.jpg

全球偷渡产业链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分析认为,当初警方误以为死者系中国籍,可能是当时在遇难者身上发现了伪造的中国护照。

“使用假护照入境,和东南亚国家的护照黑市有紧密联系。”一位熟悉在英法移民群体的人士向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很多日本、韩国的游客去泰国、印尼度假,结果护照莫名其妙丢了,这些护照就会被蛇头利用,换个照片给偷渡者。”上述不便具名的人士表示,“这并不是一个蛇头领导的完整的国际犯罪网络,因为每个个体只负责一个方面,比如东南亚当地的小偷就只负责偷。”

不过,通过假护照偷渡的成本比较高,还有很多人选择的路径是藏在卡车集装箱中进入英国。跨国人口贩运研究专家、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教授谢尔顿·张介绍,这是几乎所有国家的底层偷渡者进入英国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其实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前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表示,“只是现在技术手段更好了一些,比如针对海关的红外线成像仪,蛇头会采用冷柜,把热源隔断,过海关时扫描不出来,而海关也不可能每一次都开箱检查,所以就能蒙混过关。”

庄国土还介绍,越南人自己并没有这样完整的全球偷渡产业链。“蛇头网络是分段的,而每段之间又有合作。”

十年7.7万越南人非法滞留欧盟区

但是,这种低成本偷渡的过程非常痛苦。据上述知情人士介绍,首先,这些偷渡者要在正式偷渡前毁掉身上的所有真实身份信息,因为一旦他们有随身的真实信息、又被英国有关部门抓住,政府只要向使馆核对信息无误,就可以将偷渡者立刻遣返。“但如果无法核实偷渡者的信息,就难以遣返了。”

偷渡者全程都需要听从蛇头的指令,也不能与家人联系,只有“到了英国之后,蛇头会让偷渡者给家人通个电话,告知‘到了’,这是为了让家里把尾款交了” 。

国际移民组织则在报告中指出,偷渡面临着一些涉及生命安全方面的危险。偷渡者经常要穿越危险的地形和茂密的丛林地区,有时在夜间进行,而海路偷渡时,不合格的航船或不称职的船员都会导致致命风险。该报告作者之一、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韩裔专家宋智英透露,研究人员曾发现这种偷渡过程中发生强奸、身体和语言虐待、监禁等恶性情况。

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2019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到2018年间,共有77235名越南人被发现在欧盟区非法滞留。联合国毒品及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2018年发布的《亚太地区人口偷运报告》指出,越南非法移民的目的地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等。

偷渡幸存者:代价远大于收获

越南每年都有许多劳工通过偷渡到英国打工,途中要承受很大的风险。

一名叫阮春华的越南人跟记者诉说了自己的经历:2015年,阮春华通过中介介绍到英国做劳工,他从首都河内出发来到俄罗斯,然后从俄罗斯乘坐汽车到法国。

阮春华称,他起初选择第一种方式坐在集装箱内,但是每次从法国过境到英国,都被警察发现。经过多次的失败,自己又向中介上交3亿越南盾(约86956元人民币)换成VIP方式,即坐在汽车后尾箱。这些人只负责把他们这种劳工带到英国,当他们来到英国的时候,找工作的事情就是他们自己找。

阮春华说当时自己在英国,既要找工作又要逃避警察的检查。许多到英国的越南劳工为了赚更多的钱,都找到了种大麻的工作,每个人的收入都不一样。阮春华称自己在英国生活了3年,现在回来了,再也不会去英国,因为在英国的生活并不是像人们所想的那样美好。

c75c10385343fbf20a19e98037ee608564388ff6.jpeg

警察封锁现场

另一位叫范红的人,在英国生活了13年,家在越南河静省,他表示,现在自己是安全地回到了越南,如果现在有人给他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1万元),他也不会再去英国,因为途中太痛苦,根本难以忍受,而且随时有生命危险。

这些偷渡的人大多数都是家庭困难的人,他们想要赚更多的钱来摆脱贫困,正因为如此,偷渡市场才会在越南这么兴旺,而这些人都是通过中介帮助,在去目的地的过程中,他们从来都是没有选择,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上游新闻综合自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日报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