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健身产业冰与火之歌|健身从业者的求生欲有多强?从卖年卡到卖套餐,从培训小白到培训教练
09-26 20:49:5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

尽管竞争激烈,可是谁也不否认健身这门生意一直在风口上。近一年多来,包括悦跑圈、超级猩猩等共有40多位赛道玩家获得融资。无论是线上健身企业,还是线下健身房,都在努力寻找突破口,一方面提升用户体验感,一方面寻找新的盈利点。有些是为了活下去,有些是为了活得更好。总之,都是满满的求生欲。

 

有改变 从卖年卡到卖套餐的健身2.0时代

曾经,为了拉新人,不少健身房在美团、大众点评等网站上都推出了周卡、单次体验卡等项目。然而很多用户体验之后,就不再去第二次了。从评论上看,大部分是因为销售过于热情导致消费者产生压力。

有很多从业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希望有所改变。

谢先生曾经在上清寺区域开过一家健身房,针对的是附近上班的白领。最初,他们也是销售传统的季卡、年卡,费用动辄上千,如果买私教课花费就更大了。除了价格,很多上班族还担心可能随时跳槽,因此不愿意长久办卡。

“后来我们做了一些改变,将卖卡变成卖健身套餐。”谢先生解释说,比如一个基础健身套餐里包含10次以内的私教课,根据套餐内容不同,时间限制在1个月或几个月,在这个时间段内,即使不上私教课,也能随时到健身房里锻炼。对消费者来说,费用比以前少了,但是享受的服务却比以前多了。他透露,调整之后,健身房的生意比之前至少好了一倍。

1.jpg

记者注意到,在用户体验方面,无论是传统的健身房,还是线上健身APP,都在努力做改进。比如,Keep也推出了会员免费期,在一定时间段内,让用户先体验服务,再决定是否购买。

此外,重庆还出现了24小时智能健身房,按分钟收费,在用户健身过程中,也没有任何人来做私教授课推销。

国内健身内容品牌GymSquare精练创始人唐欢对此认为:“‘重获客轻服务’的1.0时代健身,正在走向‘获客服务均衡’的2.0时代,但1.0到2.0的跨越,中间依然隔着浩大的用户培养工程。”

 

有突破 健身教练培训平台年收入超3000万

34岁的刘静近一年在健身房买课的支出超过3万元,她每天利用中午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在自己上班那座大厦的健身房里锻炼。

这座大厦里的健身房不止一家,彼此之间竞争也很激烈。“我选择现在这家健身房,其实是选了里面的教练,因为教练的身材好。如果教练连自己的身材都管理不好,怎么能相信他会带自己练出好身材?”在她看来,因为对健身知识一窍不通,她只能通过看似最“肤浅”的方式,为自己做选择。

3.jpg

更深层次来看,刘静的选择恰恰说明了健身行业里的“关键先生”。如果说“医生”是医美行业最核心的角色、“美发师”是美发行业最核心的角色,那么“健身教练”可以说是健身行业中最重要的角色。在采访时记者发现,很多投资“健身”生意的,也把眼光瞄准了对健身教练的培训。

“我们也在转型做本地健身教练的培训。”重庆一家体育公司的负责人吴先生透露,在投资健身房的同时,也把培训健身教练当成公司的业务重点,“这个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从业者更应该走在前面。”他透露,现在健身爱好者很多,但拥有“体系化、科学化”认知的健身教练还属于少数派。

事实是,早已有人把培训健身教练做得风生水起。

OneFit是国内最早一批成立的健身教练培训平台,目标是打造健身届的“新东方”,主要针对健身爱好者、教练以及管理运营者开发。

在健身行业里,陈蕴是公认的KOL(意见领袖),他不仅是OneFit健身学院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美国知名运动品牌UNDER ARMOUR在中国的品牌顾问。

“我参加过陈蕴在重庆的一场健身活动,他确实有很多干货,现场的带动力也很强。”重庆的健身爱好者肖冯告诉记者,多年前自己体验的那次健身活动,至今印象深刻,之后他也多次向朋友和健身同行推荐陈蕴。

口碑效应在健身教练的培训中非常重要。陈蕴在接受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从2011年开始做培训,现在平均每年培训6000名健身教练。据他透露,OneFit 2018年全年收入超过3400万,截至目前,今年参加培训的教练人数已经突破4000人。

5.jpg

能获得这么多健身行业人士的认可,与陈蕴个人能力无不关系。他拥有管理学和英语双学位,前前后后30多次飞去国外求学,把国际上最好的行业干货带回来,与培训相结合,“在国内能干这事儿的人真心不多,大部分健身教练都不懂英文,懂英文的又不懂技术,懂英文又懂技术最后还必需得有钱。”

面对如今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入健身教练培训赛道,陈蕴认为应该理性看待, “健身教练培训的红利期其实已经没有了,同时对入行者要求非常高。”

做得早,有口碑,或许是OneFit在业内获得高度认可的一个原因。健身教练培训是否会成为这个赛道的突破口,还有待观察。

WechatIMG14.png

有趋势 健身产业业态将会进一步细分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引导下,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身产业总产值能实现1850亿元,到2022年健身产业规模将进一步超过2000亿元。

在如此大的一个市场下,健身行业也衍生了许多新玩法。例如各类线上健身APP配套销售智能化健身设备、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健身餐等等。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8年国内健身行业,包括Shape塑健身、咕咚、Keep、悦跑圈等在内共产生41起融资事件,分布在健身+科技领域、精品团操、新型健身房、健身器材以及运动健身应用等领域。

在尼尔森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实行的一次调查中显示,健身人群中,70、80后重视缓解压力同时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而85后则重视塑身修形的效果,90后则将运动作为社交的重要一环。

不同的需求也对行业带来不同机遇。

去年,彬复资本合伙人刘冉曾对健身的未来做过一次预判,他表示,线下健身业态会进一步细分,细分业态的用户画像会更加鲜明:包括针对年轻小白用户的娱乐化健身、针对资深健身爱好者的专业化健身、针对高端商务人士的会所型健身和针对社区用户的便利化健身。他认为,具有健全的内容品牌培育能力的大型企业在未来一两年就可能出现,获得资本的追逐。同时,也会出现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型内容品牌企业。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吴金明 谈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