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健身产业冰与火之歌|有健身APP就能自己在家练了?天真,事实上请教练的人更多了
09-25 21:28:59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健身行业也带来一波冲击。在朋友圈里我们常常看到这两种人:一种是在健身房跟着教练练习的,另一种则是发布各种健身APP的打卡图片——他们往往是跟着手机里的“教练”在练习,其中很多都在线上购买了课程服务。

打开手机搜索“健身”,各种线上健身APP琳琅满目。一方面,健身APP帮助了很多想要运动的小白用户走出了第一步,给后续的运动提供了向前走的方式。另一方面,这些健身APP的课程五花八门,上面各种“明星教练”“健身专家”的名号,更是让很多健身初学者眼花缭乱。

互联网企业的入局,是否真的可以重塑健身市场价值链,降低健身消费门槛呢?

WechatIMG12.jpeg

▲在软件商店搜索关键词“健身”,出现了至少几十个健身平台APP。

 

健身APP百花齐放

31岁的陈鹏曾经是个胖子,一年前花2400元在小区健身房办了一张年卡。每次健身时,他主要使用跑步机。跑完之后,则跟着Keep上的免费课程进行拉伸,“免费课程很多,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健身小白的要求。不过一些专业的精讲课程,还是需要花钱成为会员才能解锁。”

timg.jpeg

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健身行业也迎来转型。陈鹏提到的这款软件Keep,就属于具有社区属性的移动健身工具,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视频健身课程,进行真人同步训练。同时还可以在社区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记录健身时光。

根据其官网披露的数据,2014年10月Keep团队成立,三年后的2017年8月其用户数就已经达到1亿。因此一直被看作是线上健身企业的领头羊。记者从天眼查看到,去年Keep已经完成1.27亿美元D轮融资。

以健身APP为特征的互联网健身,也受到越来越多健身达人的青睐。健身数据化、社交化、硬件智能化、轻便化成为一大特点,也造就了一批明星企业。

另一家互联网健身企业的代表是乐刻运动。乐刻也是一家提供健康管理、运动健身服务的O2O平台。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乐刻创立,3年后健身会员人数超过320万,平台上注册教练超过6000人,已经入驻全国8个城市,超过450家门店24小时开放,未来3年将在全国开设5000家门店。

记者注意到,如今线上私人教练平台选择非常多,用户可以选择一些免费的基础视频课程,如果对健身有进一步要求,也可以花钱成为付费会员。以Keep为例,付费会员可享有定制健身训练计划、训练课程精讲等服务。

WechatIMG15.jpeg

线上线下相互培养用户

记者注意到,线上健身APP兴起之后,其模式并非仅仅只是通过视频来教导学员健身,而是正在逐步打通线上和线下通道。

“其实线上视频教学门槛要求更高,因为基本动作不会,看视频也学不好。看完视频练过几次之后,还是会找教练的。”国内健身内容品牌GymSquare精练创始人唐欢认为,Keep和教练之间本质不完全冲突,只是在相互培养用户。

事实的确如此。在南坪上班的苏女士告诉记者,在健身方面自己的“悟性”很低,跟着视频练习,很多时候发力点都不对,练了没效果等于白练,这也是促使她花钱请教练的原因。“现在很多线上健身APP都有预约教练的功能,然后线下在健身房教课。”和苏女士一样的健身小白不在少数,但他们同时对服务和效果都有一定要求。

为什么健身有没有教练指导在效果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健身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一位从事健身十年以上的老教练对记者说,健身本质上是人体对肌肉的控制,“比如做哑铃卧推这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就有至少三种不同的发力方式,每一种锻炼到的肌肉都是不一样的。”他解释说,这也是为什么看上去一样的动作,自己练很久可能都没效果,因为“用力用错了地方”。

但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或许还是价格。记者对比了健身教练的价格,一般商业健身房或健身工作室的私教课时费在300-400元,而线上预约教练课时费则多在200元左右,一些团体课甚至在百元以下。

WechatIMG11.jpeg

线上健身平台,一边面对的是用户,一边对接的则是健身教练,由用户自主选择,没有中间环节。不过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健身APP上动辄标榜“明星教练”、“健身专家”,也会让消费者困惑:这些名头究竟有没有水分?是否有权威机构认证?毕竟健身的门槛看起来很低,如何保障教练的专业性,并将这种专业性与符合需求的消费者合理对接,这或许是健身APP接下来要解决的另一个痛点。

WechatIMG14.jpeg

▲Keep上的私教课程,教练介绍里有认证内容。

 

行业思考

除了会员费和私教课,健身APP还能靠什么赚钱?

“2014年可以说是互联网健身概念元年。”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在接受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在这一年,以Keep为代表的互联网健身平台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此后,全城热炼、小熊快跑、咕咚、悦动圈、乐动力等健身平台涌现,互联网健身迎来爆发。

在他看来,互联网健身的崛起,与政策的支持鼓励不无关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大受资本青睐。此外,2016年《“健身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发布,强调重点发展全民健身及业余体育,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身休闲产业,利好政策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这个行业的发展。

“互联网+健身的模式虽然改善了客户需求端,但在盈利模式上还是没有更多创新。”陈礼腾认为,会员制以及私教课程收费,依然是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健身APP的盈利来源。如何实现更多变现,将成为互联网健身APP所要解决的难题。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吴金明 谈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