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非现金支付的发展及其规律性探析
07-30 11:33:28 来源:当代金融研究

微信图片_20190730113937.jpg

作者|穆怀朋「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原参事,现聘为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央银行和金融市场。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供职单位无关。

文章|《当代金融研究》2019年第3期

摘 要:本文分析了2013年至2017年我国非现金支付发展情况及其规律性,建立了关于非现金支付工具选择偏好的模型。数据分析发现,在这段时间传统的非现金支付业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新型的电子化支付工具迅速发展,特别是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出现爆发性增长。理论研究表明,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安全性、便利性和使用成本,而这三项因素又受到交易规模的影响。交易规模越大,人们对支付工具的安全性要求越高,对便利性要求越低,也可以接受付费和较高的使用成本;交易规模越小,人们对支付工具的便利性要求越高,对安全性要求降低,也不可以接受付费和较高的使用成本;在交易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越安全、越便利、使用成本越低的支付工具越能得到使用。本文建议,应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账户余额纳入M1范围,加强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统计分析,加快开发中央银行主导的新型非现金支付工具。

关键词:非现金支付;规律性;偏好模型



非现金支付的种类及其发展现状

(一)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分类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经营和生活中,都离不开货币支付。支付方式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 付。现金支付是用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钞作为付款的手段,非现金支付是以现金以外其他支付手段 进行资金清算。

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区分可以有几种,按照支付工具和最终使用终端的不同,可以把非现金 支付工具分为以下几类:

1.票据类非现金工具


现行的银行票据结算方式包括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其中,人民银行自 2008年推出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属于电子化商业汇票。票据类业务是银行业务中最为古老、最为传统的业务。

2.银行结算类业务


包括汇兑结算,是指企业(汇款人)委托银行将其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委托收款,即收款人委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结算方式;托收承付也称异地托收承付,是指根据购 销合同由收款人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由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结算方式。 这三类业务也是传统的银行结算业务,与票据业务不同的是,这三类业务没有独立的票据,只是 一种结算方式。在本文以下的统计分析中,不再涉及。

3.银行卡 

银行卡是指经批准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4.网上支付

网上支付是互联网出现之后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型支付方式,包括银行机构提供的服务,也包 括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的服务。1998年,招商银行推出“一网通”业务,成为国内首家在互联网 上提供支付服务的银行机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机构也相继推出网上支付服务。

5.移动支付业务 

移动支付是使用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方式完成支付行为的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与网上支付不同的是,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设备,依靠无线移动互联网,而非有 线宽带互联网。按照提供商可划分为有银行的移动支付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

6.预付卡业务 

预付卡又叫作储值卡、消费卡等,是先付费再消费的卡片。预付卡分为记名卡和非记名卡,记名卡可挂失,非记名卡不可挂失。根据持卡人要求将其资金转至卡内储存,交易时直接从卡内扣款。

(二)近年来非现金支付业务的发展 

由于近年来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方式的创新,非现金结算的范围有了极大的拓宽,特别是个人日常支付中的非现金结算迅速发展。2017年,全国办理非现金业务增至1608.78亿笔,金额 3759.94万亿元,分别增长28.59%和1.97%,笔数增长略有放缓,金额增长放缓显著,非现金 支付交易对高频小额支付的覆盖面持续提升(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18)。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 会2015-2018年所编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有关数据统计,本文分析了2013年至2017 年非现金支付业务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非现金支付出现了以下几个 带有趋势性的变化。

1.传统的票据业务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

2.银行卡业务快速增长,从发卡量来看,2013年至2017年,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量从42.14亿张,增加到66.93亿张,增长了1.6倍。

3.网上支付业务取得快速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越来越便利的网络环境,促进了网上支付的迅速发展。

4.移动支付显现爆发性增长:2013年至2017年,移动支付规模从10.83万亿元增长到308.04万亿元,增长约28倍。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移动交易具有高频小额的特征。

5.预付卡业务金额出现U形发展,发卡张数出现明显的大幅下降。笔均交易额的上升弥补了发卡量下降对交易额的影响。简单的一次购物卡的发卡量正在缩减,而在交通、医疗,社保方面的多用途预付卡正在增加,每张卡的平均余额有大幅的增长。

从以上几个趋势来看,主要规律是传统的、纸质的票据业务规模大幅度下降,电子化支付手段业务规模正在迅速发展,固定支付向移动支付转移,非银行机构支付服务正在迅速发展,尤其 是非银行移动支付的发展大大超过银行机构。

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规律性分析

(一)“格雷欣法则”的启示


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格雷欣爵士(1519-1579)发现了金属货币流通中的一个 有趣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后来人们称之为“格雷欣法则”,也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深入研究“格雷欣法则” 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商品市场上功能相同而成本低的商品会代替成本高的商品,在货币流通领域就是名义价值相同的条件下成本低的货币替代成本高的货币。

这种规律性在纸币现金支付中也是存在的,交易额大,人们倾向于用大面额钞票;交易额小,人们倾向于用小额钞票。比如,1000元左右的交易,用100元面额的钞票支付是方便的,而用10 元面额钞票支付就不方便。反过来,10元以下的交易,用小面额钞票支付是方便的,用100元钞票 支付就不方便。在支付额和钞票张数之间,存在某种可接受的最便利数量,表明使用成本最低的 现钞用来支付。

这种规律在现金支付和传统的非现金支付之间也是存在的。交易中使用非现金结算成本低时,人们倾向于用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非现金结算成本高时,人们倾向于用现金。

近年来,在高频小额支付场景中,各种新型非现金支付工具取代现金支付,少数非银行支付 机构的支付手段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并不能简单用“劣币”驱除“良币”来解释,这一过程实 际上反映出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非现金支付领域的规律性。

(二)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因素 

作为货币流通的手段,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是对特定工具需求偏好决定的,可以构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需求函数来解释。 本文认为,对某类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需求,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第一,安全性。与现金使用中注意安全性类似,非现金支付中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安全性,包括支付工具携带是否安全,网络是否安全,资金的转移是否安 全,付款人和收款人资金的账户是否安全等等。

第二,便利性。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便利性,主要表现在携带的便利性,比如,在传统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中,支票就不如银行卡容易携带。在电子化支付工具中,固定网络用的电脑不能携带,手机就能随身携带。便利性还表现在使用中的便利性。如果某种工具在使用中需要签名、 输入密码,如果等后台反馈信息的时间过长,都会让客户感到不便利。如果支付过程中不需要严 格审验,能快速通过验证,则会感到便利。如银行信用卡在使用中就需要签字,而使用近场支付(NFC)功能的工具,或是使用免密支付工具,只是“闪付”,就要便利得多。 

第三,使用成本。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成本是比较明显的。一是使用工具的投入成本。比如对个人来讲,使用传统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无需投入,但是使用电子支付工具则需要投入,网络支付需要购买电脑,使用移动支付需要有手机。对商户来讲,使用银行卡、预付卡需要购买POS 机,使用近场支付(NFC)功能的支付工具需要特定的设备。在移动支付中,可能需要扫码器, 也可能让顾客扫码,而不需要扫码器投入。二是交易是否付费。对于付款人来讲,直接付费的场 景并不多,主要体现在收款方要付费,如信用卡在使用中商户就要从交易额中提出一定比例收入 作为费用,在发卡行、收单行和银联之间分配。在移动支付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向商户收费。 这种收费标准的不同,会影响商户在使用不同支付工具之间的选择。

结论

本文分析了2013年以来非现金支付发展的情况及其规律性,研究发现,传统的票据结算业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新型的电子化支付工具迅速发展,特别是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规 模出现爆发性增长。本文建立了关于非现金支付工具选择偏好的模型,分析了非现金支付向高频小额支付扩展过程中的规律性。

本文认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安全性、便利性和使用成本,而这三项因素又受到交易规模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初步验证了提出的推论:交易规模越大,人们对支付工具的安全性要求越高,对便利性要求越低,也可以接受付费和较高的 使用成本。交易规模越小,人们对支付工具便利性要求越高,对安全性要求越低,越不可以接受付费和较高的使用成本。在交易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越安全、越便利、使用成本越低的支付工具越能得到使用。在便利性和使用成本要求一定的条件下,支付工具越安全越有可能得到使用。在安全性和使用成本要求一定的条件下,支付工具越便利越有可能得到使用。在安全性和便利性要求一定的条件下,支付工具使用成本越低越有可能得到使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