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青蒿素抗疟药市场现状:外企“吃肉”中企“喝汤”,人工合成青蒿素竞争已打响
06-18 10:16:27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

上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后来成功拯救了成千上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近五十年后,如今屠呦呦及其团队在青蒿素这条探索之旅上再立里程碑,提出了能够切实可行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治疗方案。

A股青蒿素概念板块中包括复星医药、誉衡药业、康恩贝、中新药业、浙江医药、新和成、华润双鹤、白云山等在内的公司股价均集体高开。

然而,17日晚间,昆药集团发布公告,称青蒿素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提示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对此,医学领域的研究员早些时候也表示,目前该研究结果尚不明朗,资本市场应保持冷静而非借机炒作。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使得医药股的走高的“重大突破”,或许只是一个虚假风口?

疟类药物收入占比不足1%,曾一度亏损

2018年财报显示,昆药集团抗疟类药物收入6925.92万元,毛利率52.71%,同期总营收为71.02亿元,实际占比不足1%。2017年度昆药集团抗疟类药物的营业收入为1亿元,毛利率40.39%。财报显示,2018财年昆药集团抗疟类药物收入下降35.66%,主要原因是抗疟类药物价格下降。

不过昆药集团副总裁徐兆能曾表示:“全球抗疟药及其衍生产品的收入大约15亿美元,但是中国制药厂商的市场份额不到1%,大多数中国本土企业是抗虐药物原材料青蒿的供应商。”董事长汪思洋也曾坦言,“昆药在青蒿素类产品上的利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甚至曾经一度亏损。”

据第一财经报道,由于抗虐药主要用于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大部分该类药物都由政府或国际基金组织采购,进入当地医保系统。因此要被列入采购目录,制药商首先要获得WHO专家的批准才能有资格进入销售授权名单,这是大部分抗疟药制药商面临的最大瓶颈。


外企吃肉,中企喝汤

尽管是我国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突破,但是在医药市场中,我们依旧只能“喝汤”,不能“吃肉”—— 据福布斯中文网2015年报道,跨国制药公司在公营领域的份额超过80%市场份额,“肉”显然被这些跨国制药公司吞下了。

由于专利问题和其他历史原因,在2007年之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没有将一项中国自主生产的抗疟药物列入采购清单,直到目前中国药企仍然只是青蒿素抗疟药的原料供应商。而无法成为制药方。

为了突破日益高筑的贸易壁垒,中国药企不得不尝试做出改变,力图在青蒿素的市场上寻求到全新的增长点。

这绝非空谈,此前中国药企“借船出洋”的国际化模式,给这一切创造了可能。

得益于该模式,中国不仅获得了跨国药企的资金和技术,还完成了青蒿素产品国际上市前最关键和最耗资的临床试验研究。此外,中国原料药产品也借此在质量、健康、安全以及环境方面达到国际标准。

人工合成青蒿素的竞争战早已打响

过去15年,世界上青蒿素的供应一直非常不稳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种植青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青蒿素供应量上升,导致价格下跌。而当农民开始转向种植利润率更高的其他作物,青蒿类植物供应量暴跌,价格也再次飙升。

据一项全球健康倡议Unitaid预测,随着援助机构向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分配了更多资金,青蒿素的需求量将从2017年的176公吨增加到2020年的221公吨。由于对青蒿素的需求及成本控制的诉求居高不下,人工合成青蒿素的竞争战早已打响。

为有效解决青蒿素的供应及价格问题,早在2004年,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就资助研发一种能够转化成青蒿素的化学酵母,赛诺菲最终将这一过程商业化。赛诺菲2013年开始出售通过基因工程合成酵母制成的抗疟疾药物,并且同年表示,它能够满足全球约三分之一的需求。

然而,人工合成青蒿素的商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半合成青蒿素的供应量约占全球青蒿素供应量的8%,但2015年这一比例就骤降至零:一方面,半合成青蒿素的成本并不比人工种植提取的青蒿素成本低;另一方面,其他药企不愿意从竞争对手赛诺菲手里购买。

除了研发人工合成青蒿素,近年来,还有诸多学者致力于青蒿素对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但直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临床证明显示青蒿素能够杀死人体内的癌细胞,现阶段对青蒿素抗癌特性的研究仅倾向于小样本及开展动物实验,而未进入临床阶段。

上游新闻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AI财经社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