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时:哪些人还在陪伴不眠的解放碑?
08-05 11:39:2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7b1aa2371a1fcad21e320c4351700dee.jpg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自开播以来,反响热烈。从子时到亥时,从深夜到黎明,主城十二时辰是什么样的?夏日炎炎,解放碑、朝天门、李子坝轨道站……是怎样的场景?刚入职场的毕业生、外卖小哥、救生员、小蜜蜂……又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从今天起,我们拟在“十二时辰”的框架内,在不同时辰,以现场报道的方式,用细微的观察感受,展现重庆主城的十二时辰。展示人们的坚守、感受、收获。

“盛夏十二时辰”首篇,我们一起走进丑时解放碑。

日期:8月5日

时间:丑时(凌晨1点—3点) 

地点:解放碑中心

气温:28℃

白天簇拥着解放碑的人群和喧嚣像潮汐般褪去,气温也收敛了几分,城市安然进入梦乡,留下这座碑孤独地矗立在夜色中。碑上的时钟愈发明亮,如同投往四个方向的光束,表盘上的指针似乎也慢下来,偶尔有穿着拖鞋跑过的脚步声听起来都显得有点突兀。

然而,此刻的解放碑并不孤单,有一群人正在默默地陪伴它。

att_1935886_副本.jpg

一晚走3万步

他守卫着解放碑的安全

一个挺拔的身影围着碑走了一圈又一圈,仿佛碑上有一根线,无形中牵引着他。对渝中区公安分局26岁的勤务人员小张来说,今晚走了多少圈无法算出。

解放碑,重庆的心脏,24小时都有人守护。小张所值的晚班从22点开始,到次日早上9点,不间断巡逻,中途他可以和同事轮换,在岗亭打个盹后又接着来。

自从洪崖洞火了,夜晚来解放碑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需要更强有力的保障。以解放碑为轴心,步行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是他们的巡逻范围。即使是在这一天中最凉快的时段,最低气温也有28℃左右,早上日出时分则是31℃。巡逻需要不停地走路,对体力消耗很大,每晚他至少会喝掉3瓶矿泉水。

深夜解放碑能有什么特殊情况?“当然有!”小张说,喝醉酒的人、流浪汉,以及所有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都是暗夜中潜伏的危险元素。

他的胳膊很粗,学过擒拿格斗,随便往哪儿一站都显得有震慑力。肩上的警务灯在黑夜中闪烁,与碑顶的灯遥相呼应。

巡逻时不能玩手机,但他并未闲着,时刻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捕捉视线之内的每一个细节。譬如细碎的低语,玻璃瓶破碎的声音,匆忙的脚步,路人稍有异样的眼神……

他一边绕着解放碑转圈,一边用余光扫着各个角落,始终保持匀速,这样一晚走下来,至少有3万多步。晚上约朋友看电影、唱歌、泡酒吧,似乎都成了奢侈的事情。“做我们这一行,好多都是单身汉!”小张笑笑说,语气中没听出心酸,却隐隐带着些自豪。

att_1935888_副本.jpg

装32个垃圾桶

回家有冰镇绿豆汤等他

54岁的段思平早已熟悉了深夜的解放碑。

绚烂的霓虹灯大部分已熄灭,只剩路灯鹅黄色的暖光柔和地铺在地面,映衬着中渝环卫清洁工段思平制服上的荧光条。他们往往是被这个城市忽略的角色,有多少人走过他们身边会多看一眼?

深夜时分,他却成为解放碑的主角之一,镇定自若地指挥千军万马。

他麾下的“兵团”,是步行街32个巨大的垃圾桶,每一个足足420升,在他手里运筹帷幄。哪处的垃圾桶最沉,哪个装的餐厨垃圾最多,哪里地面最油腻,他胸有成竹,沉稳地驾驶着电瓶车,将步行街的垃圾收入桶内,再由垃圾挤压车统一带走。有的垃圾快要溢出来,他用满是老茧的手按一按,拨一下,没有戴手套,这是他习以为常与垃圾打交道的方式。

段思平说,随着游客增多,垃圾量比前几年多了三分之二。以前每天收两遍,现在收五遍都装不完,特别是晚上,垃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增加,几十分钟就装满一桶。“咋办?多收几道嘛。没得啥,做顺了,也不觉得辛苦。”他裂开嘴笑了。

解放碑的路,段思平闭着眼也能走下来。1991年从梁平老家来到解放碑当清洁工,先是在中华路社区清扫,2003年开始打扫步行街。如今在和平路一小区买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小时候下课后常来帮他推垃圾车的儿子也长大成人,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还安了家。妻子唐典英是同行,患胆结石刚愈合不久,不能做太重的活,就做白班,在解放碑步行街开清扫车,和他的工作时间刚好错开。两人偶尔晚上会碰上一面,端着家里带来的饭盒,在八一路公厕旁的便民点用微波炉热一下,然后肩并肩坐在商场外的阶梯上一起吃,吹着门边漏出的丝丝冷气,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聊当天的工作。

一家人总算是在这个城市扎了根,段思平这样想着,心里很踏实。伴着解放碑的每个傍晚,每个凌晨,他很欣慰,自己也拥有这座城市里的一盏灯光啊。

入夏后,妻子每晚会用绿豆加水加冰糖熬上一小锅,盛好放冰箱。不管再晚,段思平回到家,就能喝到一碗凉沁沁的冰镇绿豆汤。

收完最后一桶垃圾,段思平靠在车门上擦了把汗,顺手将一块粘在地面的雪糕棍拾起来。他的身板瘦小,在路灯下的影子拉得很长。

att_1935897.jpg

20秒一盆花

早上5点前栽好3500盆

2:10,56岁的园艺工邓建堂蹲在解放碑下,一手拿着铁铲,飞快铲一个坑,另一只手将花盆栽进去,再掩上土,紧接着又下一盆。

正逢碑下花坛换花,3500盆从广州运来的龙船花,他和7名工友要赶在早上5点前栽好。花台边摆放着一排矿泉水,他们顾不得喝一口。双手配合,一盆花栽进去,平均需要20秒。作为十多年的老花匠,这样的活儿不在话下,但邓建堂丝毫不敢松懈。

“这是啥地方哟?解放碑!每个人都瞧着的,栽不好要不得!” 邓建堂说话时,手上的速度并没有减慢,汗水滴进土里。

负责工程验收的园艺管理人员胡鑫介绍说,为解放碑的花坛换花必须选在深夜进行,6点要清扫和浇水,不能影响了市民和游客出行。

要知道在解放碑下种花,可不是那么简单!先由渝中区园林部门制定方案,选择适合当下天气的品种,再选配色。确定之后,去调货,调配运输、栽植人员,提前向涉及解放碑的管理部门报备,获得车辆进入解放碑步行街的资格,再深夜进场,连夜进行栽植。

“种植解放碑商圈片区的植物,比其他地区更为慎重,换花的频率也会更勤。”

解放碑下种过皇帝菊、繁星花、百日草。之前是一品红,很适合拍摄庆典,但在高温下寿命不长。这些龙船花从广州运来,特点是耐高温,花期可以持续好几个月。渝中区园林局专门挑选了金黄色和橙黄色,大气、典雅,与解放碑周边环境相搭。

仅栽下去还不够,管护也是邓建堂他们的职责。夏天给植物浇水,必须一早一晚,早上,气温还没上来时浇;晚上,没有地气时再浇。要是游客太多,就推迟到晚上九十点。这些龙船花是首次在解放碑碑中心使用,进入高温天气,阳光越充足,龙船花就开得越好。

黑沉沉的夜挂在解放碑碑顶上方,邓建堂和工友们仍在碑下花丛里挥动着铲子,全然不在意泥和草粘在汗涔涔的背上,悄无声息地点燃了一棵棵金黄色和橙色的光芒。

碑下再留张影

舍不得离开重庆的游人

几位外地游客在解放碑下流连,“怎么这么晚还来逛解放碑啊?”这群来自南京的游客之前去逛了洪崖洞,然后吃了火锅作为宵夜,意犹未尽,又来解放碑拍照。”这个时候的解放碑啊,和白天又不一样了!除去了喧嚣,显得更庄严。

“不好意思,能帮我拍张照吗?” 一位操着东北口音的中年独行男子有些腼腆地叫住了记者。

“你们重庆真是个好地方!“给他拍完照,他一边看着照片回放,突然颇有感慨,主动打开了话匣。他说,二十多年前当兵在川渝一带跑运输,有次修车曾在重庆呆了一周左右。当年正逢盛夏,傍晚跑步后,在朝天门码头附近一个小店要了碗豆花。店里有个清清秀秀的姑娘,戴一条彩色发带,“用重庆话来说,就是长得乖!”

在他记忆里,那碗豆花味道香醇,他把汤水都喝光了,很甜,像舀豆花的姑娘的笑容。他连续几天都往店里跑,直到最后离开,也没好意思找姑娘要联系方式。但重庆夏天的味道和那碗豆花却一直留在了记忆中。

这次他趁出差到遵义,专门来重庆一趟,只住一晚,早上就要离开。“很奇怪,心里总觉得什么东西放不下。”他去朝天门看了,那排门面早已不在。解放碑是重庆的标志,再来看看它,就像是把重庆刻在记忆里。“重庆的气温还是有点不适应。但不影响我喜欢她。”

中年男子又回头望了一眼解放碑,往民权路的酒店走去。

他的背影渐远,这才想起,还没来得及问他姓什么,也没来得及问,刚才说的这个她是指重庆,还是指豆花店那个让他念念不忘的姑娘。

城市里从不缺深夜归家的地方人。步行街盏盏橘色的路灯像黑暗中闪光的珍珠,婉蜒而去,无穷无尽。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