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书写春天崭新答卷
04-15 07:53:48 来源:重庆日报

▲3月29日,从空中俯瞰石柱县中益乡新貌。首席记者 龙帆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消息,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4月的石柱中益乡满目新绿。绿油油的黄精蓬勃生长,粉红的木瓜花、白色的李花竞相争艳;栋栋土家风情的农房掩映在绿荫中;造型新颖的蜜蜂主题广场、研学游接待中心、蜜蜂科普馆引人注目……

3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走进中益乡,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勉励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如今的中益乡,条条新路盘山梁,户户都是安稳房,良田池塘相辉映,房前屋后百花香。中益人过上了像蜂蜜一样的甜生活。

小康梦圆不是终点,接续奋斗未有穷期。放眼重庆大地,巴渝儿女牢记殷殷嘱托,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奔跑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

延伸产业链条

让更多群众得到实惠

构建全产业链,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更完善

3月29日一大早,中益乡华溪村支书王祥生就来到黄精育苗温室大棚,查看黄精苗长势情况。

“我们的黄精产业越做越大,除了本乡,很多外地客户也来订购种苗。”王祥生颇为自豪,从上个月第一批种苗出棚到现在,一共卖了30多万株,收入30余万元。

3年前总书记关心的黄精,目前已发展了1200亩,构建起了从育苗、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中益乡开发了黄精面条、黄精茶、黄精桃片等新产品,还针对农家乐推出了黄精炖鸡等特色菜。

中蜂是中益乡的主打产业之一。位于盐井村金山组的紫金坪蜂场是石柱中蜂标准示范场,花丛里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蜂箱。“我们的蜂箱使用浅继箱贮蜜,这是中国养蜂学会推广的成熟蜜生产新技术。”蜂场负责人陈小平说,这一技术在紫金坪蜂场率先示范应用,将来可带动全乡中蜂产业提质增效。

中益乡已发展中蜂8000多群,建成了集蜜蜂养殖、蜂产品深加工、蜜蜂文化和蜜蜂科普研学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走出一条生态绿色蜂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年产值超过800万元。乡里重点打造的蜜蜂文化广场、蜜蜂科普馆、蜜蜂游乐园等,成为当地蜂产业的展示窗口。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中益乡乡长隆凤祥介绍,中益乡发展乡村产业注重可持续性,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尤其是努力把农业产业和研学旅游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蜜蜂采蜜需要充足的蜜源,我们结合蜂产业大力实施的‘山上种树、路边种花、河边湿地’生态工程,也为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过得好开心……”中午时分,坪坝村飘香里农家乐传出阵阵嘹亮的歌声。外来媳妇邹小珍借用老家大凉山山歌的旋律,自己填词,唱给客人听。

邹小珍2007年嫁到中益乡时,生活非常困难,没什么增收门路。这几年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她和丈夫就办起了农家乐,现在生意很是红火。

现在,中益乡的乡村旅游已形成全家院子、大湾、金溪沟三大民宿片区,建成偏岩坝、官田驿等农家乐集中点6处,共发展民宿、农家乐120余家。2021年,全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0余万元。

2020年,中益乡成立了溪游记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探索“团建+研学+亲子游”旅游发展路径,目前已接待研学、团建团队288个8600余人次,收入93万元。

位于老场镇的中华蜜蜂科普馆去年7月开馆,通过鲜活的蜜蜂卡通形象,运用实物、动画、标本、影像、VR全息投影方式,向游客科普中华蜜蜂文化知识,成为当地研学旅游的主要景点。

现在,中益乡已经形成了集干部培训、考察团建、党性教育和思政研学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打造了脱贫攻坚成果实践教学基地、初心广场等项目,完成以柿子坝中益研学接待中心、中堆研学拓展基地、偏岩坝户外研学基地等业态布局。

发展产业要惠及更多群众,让乡亲们得实惠。

2021年,在乡党委牵头下,中益乡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成立了石柱县益起奔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每位村民都是股东,参与分红。

今年,益起奔跑公司又成立了益民工匠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把7个村的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技能培训,打造“中益工匠”劳务品牌,让不少闲置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一年,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没有一户脱贫户返贫。”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说,中益乡实现了“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真保障。

在中益乡小学,孩子们住进了新宿舍楼,有了新食堂,数字课堂让学生享受到了主城学校的教育资源。群众也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中益乡卫生院与西南医院搭建起远程医疗平台,可进行远程会诊,连邻近乡镇群众也来此看病。

据统计,去年中益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75元,同比增长8.9%,集体经济收入180余万元。

感党恩跟党走

凝聚奋力奔跑的力量

村干部年轻化,17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群众干劲更足

3月29日,坪坝村便民服务大厅来了一支研学团队,坪坝村支书、益起奔跑公司董事长刘成勇一溜小跑赶来当“导游”,因为跑得急,他的额头渗出了细汗。

37岁的刘成勇兼任导游和解说员,“4年前刚回村时,7个村支书里我年龄还算小的,现在我都算‘大龄’了。”

筑牢坚强战斗堡垒,引领乡村振兴。近3年,中益乡调整村组干部27名,回引本土人才11名。现在,7名村支书里就有5名是“80后”“90后”。

乡村的巨变,中益乡广大群众看在眼里,感恩在心。紧跟党走,过好日子,成为乡亲们的心声,大家纷纷向党组织靠拢。近3年,中益乡培养发展党员(含预备党员)47名,入党积极分子78名。

光明村跃进组村民玉泽英右腿残疾,家里还有债务和3个儿女。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她和家人不仅搬进安稳房,有了公益岗位,还发展了黄连、山羊和蜜蜂产业。怀着感恩之心,玉泽英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这几年,中益乡有17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就业,还吸引了外地50多名青年来此投资创业。

在光明村,去年落户的蜜平方共享农庄已开门营业,每天至少接待一两百名游客。3年前,34岁的岑欢到中益乡发展规模化养蜂,去年又追加投资和光明村集体共同打造了蜜平方共享农庄,拓展出农业科普研学、蔬果种植采摘、餐饮民宿等多种业态。

溪游记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魏磊是个山东汉子,借鲁渝协作的东风,他不但把山东中郝峪村的经验带到了中益乡,还针对当地实际和发展需求,探索出“团建+研学+亲子游”旅游发展路径,从此扎根在这里。

山乡巨变也体现在文明乡村建设上。华溪村组建文艺队,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土家“啰儿调”,融进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歌词进行传唱,用土家调子唱响当地村民感恩奋进的好声音。

中益乡还开办梦想课堂、扶贫夜校,让农民变技工;利用群众院坝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让村民们做主身边事儿;各村设立贤德榜、评选尊老爱幼、勤劳致富榜样……一桩桩,一件件,提振了群众精气神,孕育了农村社会好风尚。听说村里修路,盐井村红岩组村民陈益生主动移栽了地里的中药材,无偿让出修路需要的土地。

“只要我们多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土家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在中益乡的大地上唱响,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演绎精彩的振兴故事,升腾奋斗的希望,激荡梦想的力量。

守底线抓发展

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

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做大做强三大拳头产业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石柱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首要任务,保持方向不变、干劲不松、力度不减。

中益乡华溪村探索用村集体所得分红的一部分成立“两不愁三保障”基金,用于解决群众的突发困难,目前基金累计22万元,已支出8万元。去年7月,该村脱贫户向世兰的房屋后墙因暴雨垮塌,无力清理,村里动用基金请来劳力,解了向世兰的燃眉之急。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石柱创新“1+N”(即1所城镇龙头学校+N所农村薄弱学校)集团帮扶教学模式,将全县83所中小学校优化整合为13个教育集团,推动城乡师资互促互补、教学质量共研共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石柱县还建立了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的三项机制,坚决守住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截至去年底,368户1044名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

在产业振兴方面,石柱把延链增效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做大做强黄连、辣椒、莼菜三大拳头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

同时,完善“公司+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了21家莼菜专业合作社、3家县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比如,中国(石柱)莼菜农业公园就覆盖了黄水、冷水、枫木3个镇,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康养美食、科普教育于一体,每年吸引游客120万人次,三产融合综合产值达30亿元,带动群众增收5亿元。

辣椒是石柱的特色产业,已形成科研、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产链。仅加工环节,便培育了26家本土企业,建起48条自动热风循环辣椒干制生产线。今年,石柱规划辣椒种植面积10万亩,预计产鲜椒8万吨,干制辣椒2万吨,综合产值5亿元左右。

2021年底统计数据显示,石柱总计发展中药材31.1万亩、蔬菜33万亩、中蜂16.2万群、出栏生猪26万头;培育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2个,发展农民合作社989个、家庭农场1019家,做到了乡乡有支柱产业、村村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致富门路;培育加工型涉农企业136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9.67亿元。

桥头镇是重庆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以桥头镇为试点,石柱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探索打造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三位一体为农服务平台、民宿产业运营平台等3个平台,促进产业、服务、治理等六个方面全面升级。桥头镇联合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乡村振兴“积分银行”,村民通过参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获取积分,积分可兑换实物和银行授信。目前,桥头镇有七成以上群众参与了“积分银行”,自觉参与集体公共事务的人越来越多了。

石柱县委书记张华表示,石柱要继续发扬“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精神,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

巩固脱贫成果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建立帮扶矩阵开展重点帮扶,去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6%

放眼巴渝大地,广大干部群众以“流血流汗不留遗憾,任劳任怨绝不认输”的决心与干劲,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然而,脱贫地区尤其是原来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更需用千钧之力,扎扎实实稳住脱贫基础。

重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对脱贫区县、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织牢“点线片面”立体防贫监测网,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5万余户、7万余人。对城口、巫溪、彭水、酉阳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行“一县一策”重点帮扶。

与此同时,市乡村振兴局、37个涉农区县及万盛经开区均设立乡村振兴工作机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举措、帮扶机制等平稳衔接,构建起了重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梁八柱”。统筹建立“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帮扶矩阵,推进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发展规划落地落实,同步抓好原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帮扶指导工作,提升“帮乡促县”实效。共选派驻乡驻村干部7000多名,开展乡村振兴干部教育培训637期8.8万人次。

2021年,全市落实市级以上衔接补助资金54.2亿元,14个脱贫区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2亿元。市级层面规范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储备项目近1万个,已实施9250个。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重庆深化落实乡村组织振兴15条重点措施,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提拔重用脱贫区县干部243名,选派6648名干部驻村;着力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全市11193个村(社区)均按期换届,“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下降4.5岁,大专以上学历提高12个百分点,班子结构明显优化。截至去年底,全市有农村实用人才50万余人,高素质农民28万余人,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万人。

产业蓬勃发展——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重庆全力稳住基本盘,去年粮食种植面积3019.8万亩,总产量218.56亿斤,创13年来新高。同时,将产业振兴重点转向提质增效,累计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等优势特色产业3100余万亩;创建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累计培育7个100亿级、8个50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农村居民收入增加——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0元,同比增长10.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22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76元;脱贫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

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去年以来,我市创建“宜居村庄”223个,完成27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86.8%、99.9%、28.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治理方面,出台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18项重点举措,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区3个、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40个,全面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去年,全市建立“乡贤明理堂”107个,新建乡情陈列馆150个,新培育“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120个。

……

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说,今年全市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将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大道如砥,行稳致远。新征程上,巴渝儿女牢记嘱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重庆日报记者 周立 龙丹梅 左黎韵 赵伟平

原标题: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书写春天崭新答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