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调解员4年 专啃医疗纠纷“硬骨头”
10-24 07:29:4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曾担任校长的陈德全退休后,被聘为渝北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他的工作就处在社会矛盾化解的“最前沿”。

1 TIM截图20171024073102_副本.png

△渝北区64岁的调解员陈德全。 

昨天下午2点,刚一上班,64岁的陈德全就来到办公室整理档案,“刚调解完一起纠纷,现在要归档,闲不下来。”

他这几天除了调解纠纷外,更多的是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并准备每月一次的法律知识宣传。

患者家属起初不理解

渝北区空港大道362号,一间不到30平米的“门市”,就是陈德全工作的地方:渝北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陈德全以前是北碚一所中学的校长。当年由于要照顾患病的老母亲,还未到退休年龄,他就告别了教育工作。后还曾担任一家法律服务所的合伙人。2013年,陈德全由渝北区司法局推荐、被医调委聘任为调解员。2014年初,陈德全担任医调委主任。

由于医疗纠纷属于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在调解医疗纠纷时,不被患者及家属理解是常事。第一次独当一面的调解经历,令陈德全记忆犹新:2014年2月10日,49岁的杨女士(化名)因为“腹痛伴呕吐”到渝北当地一家中心卫生院外科就诊,医院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杨女士因此成为植物人。事发1个月后,情绪激动的家属聚集了三四十人,将医院围得水泄不通。陈德全接到司法局的通知,在当天晚上10点左右赶到医院。刚到现场时,家属以为陈德全是帮医院说话,激动得把他的包都抢过去扔了。

“等他们心情平复了,再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劝他们坐下来和医院协商解决,”陈德全说。历时九天,最终双方达成了一次性、终结性调解协议。

一次调解平均要耗时五天,医患双方当面沟通少则两三次,多则十几次,调解员分头电话沟通则动辄几十次。无论患方是什么情况,陈德全总能让他们宣泄出愤怒与悲伤,放下成见与戒备,使医患双方一轮一轮地坐下来谈判。无论矛盾多尖锐,他总能找到矛盾源头,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调解成功率达99%

每天凌晨5点40分准时起床,烧一壶滚开水,冷却后喝两杯,然后出门,沿着家门口的广场大步走8至10圈。回家洗漱吃早餐,步行至医调委办公室,7点半,陈德全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如果没有接到案情,通常一整天他都在办公室整理卷宗,写材料。一旦出现纠纷,即便在就餐,也会三口两口吃完饭丢下碗就匆匆往外走。

这样的工作节奏,家里人很不解:“你都是过了60岁的人了,还这么工作。如果工作轻松就算了,可这份工作不但得罪人,有时还要被人骂,可能还会挨拳头,值得么?”

“因为承诺!”陈德全说,既然答应做这件事,就要做好。而且医疗纠纷的调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医患纠纷的根源不是医生和患者的矛盾,而是处理医患机制的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我国每年有上万人次车祸,死亡人员数千人,但并未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车祸有一套合理、完善的处理机制。”因此,陈德全认为,大力健全和发展相对独立的医患调解机构尤为重要和迫切。

从陈德全上任到目前,他成功调解医疗纠纷169件,医疗调解成功率达99%,医疗纠纷调解协议履行率100%。陈德全不仅被重庆市司法局评为“重庆市人民调解能手”,还被渝北区司法局授予“优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称号。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谭遥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