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江奔流 > 正文
从一条大道到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网 重庆高速公路发展跑出“加速度”
12-18 10:54:02 来源:重报都市传媒

万利高速公路驸马长江特大桥 重庆高速集团供图


忠州长江大桥

升级后的二代ETC车道

改革开放以来,巴渝大地上的高速公路如雨后春笋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交织成网。截至目前,我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094公里。一条条通达四方的高速公路,缩短的不仅是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

不断增长的通车里程背后,是重庆高速人责任担当、敢为人先、倾力奉献的不屈精神,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加密,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盘活资源打造高速经济走廊……改革开放带来的每一次突破,推动着重庆高速公路发展跑出“加速度”。

城市的“高速梦”

“西南第一路”在成渝间诞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巴渝地区的公路还是以泥石路为主,县际干线公路里程少、等级低、路况差。“那时想要出远门,交通十分不便。”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世茂回忆说,1983年毕业后,他在永川公路养路总段参加工作,当时从永川回老家开州,最快也要花上2天时间。先从永川坐火车到重庆,再乘船抵达万州,再转汽车到开州。

“每次回乡都像是一场历险记。”田世茂说,土路路况不好,道路狭窄,遇雨打滑,也只有每年放探亲假的时候,才回去一趟,人们的生活出行受到交通制约。

路况差到什么程度?“当时单位的固定资产中还有牛。”田世茂娓娓道来,泥巴土路久了之后,路面上容易形成碾压后的大坑,而牛就是用来运泥填坑的。相比如今高速集团推广实施的沥青混凝土就地热再生养护施工工艺,其间经历的沧桑变化也只有一直身处交通战线的人才能深刻体会。而带来变化的正是改革开放,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之风吹向神州大地,人们的思想逐渐被打开,一座城市的“高速梦”艰难起步。

行路难,修路更难。1990年,成渝公路在中梁山隧道口奠基开工。“修建成渝路很不容易,施工和设计上都经过了反复论证,是重庆交通人担当和改革精神的最好体现。”田世茂说,针对重庆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技术难题,重庆高速人开展了一系列攻关。其中,当年被誉为“华夏第一隧”的成渝高速中梁山隧道在全国率先采用的纵向通风技术,引领了国内公路隧道通风技术,有力推动了重庆交通科技发展和全国交通行业技术进步。

“成渝路最初的设计与现在的道路不一样,这背后,是重庆人突破固有思维修路的缩影。”田世茂说,在交通部批复的成渝公路初步设计上,虽然选择了340公里的新线,但中间是二级公路,两头是一级公路,不仅路基宽度相差了近一倍,道路品质和线形等方面都差别甚远。然而,想要提升公路等级,实现“二改一”,这是一个极大的冒险行为!

“当时两地之间来往密切,如果按照这个设计施工,很有可能公路刚投用就出现拥堵。”田世茂说,于是,重庆人打起了“擦边球”,重点立交、匝道等按照一级道路标准修建,预留了道路拓宽的基础条件。最终,重庆交通人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四年的施工,将一条23米宽的一级公路修到了桑家坡,国家计委也正式批准了成渝路“二改一”的设计变更。

1995年9月,巴渝儿女期盼的成渝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一条达到高速公路技术标准的“西南第一路”正式诞生。田世茂回忆,通车之际,沿线城市政府、企业和市民都激动不已,历史证明,这条路对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投融资

为高速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保障

重庆是有名的山城、江城,巴山纵横,渝水连绵,成就了山水重庆的美名,也为重庆修建高速公里带来重重考验。“遇山打隧,遇河架桥,重庆大山大水特殊的地形地貌,让高速公路建设成本较高。”田世茂说,在重庆修建高速公路需要过硬的技术,同样也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要想富,先修路。高速公路建设伊始,全市各区县对修建高速公路的积极性非常高,山区群众盼望着高速公路修到当地,帮助他们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而这,也推动着高速公路建设制度的改革提速。针对山区高速公路修建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近年来,在“BOT+EPC”基础上,衍生了“BOT+EPC+区县补助”、“BOT+EPC+政府补助”等模式,目前,正在推进的第四、五个千公里高速中,除了城开高速为自建模式外,其他都采用了该模式,为重庆高速公路的建设加持。

“重庆没有一条由政府财政负债建设经营的高速公路,全部都是由高速集团来负债。”田世茂表示,高速集团自成立以来,发挥国企担当精神,创新筹资融资方式,为高速公路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高速集团所有项目都按期竣工。

据介绍,从我市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开始建设至今,高速公路建设走过了从“自建→BOT→BOT+EPC”的发展模式。在我市第一个千公里和第二个千公里大部分高速公路中,基本上采用了政府平台公司投资的自建模式。

从第三个千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在合资项目中大力推广“BOT+EPC”总承包建设新模式,第三个千公里中20个项目中有17个采用了该模式,先后引进了中交建、中铁建、中信、中电建和葛洲坝等大型央企。其间,高速集团代交通运输部编写的《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办法》已面向全国推广。田世茂表示,能够作为行业标准向全国颁布,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全国尚属首例。

秒付通行费

二代ETC、移动支付多点开花

拿出手机扫一扫,几秒钟就可以完成通行费的支付。如今,通行高速公路收费站,除了传统的人工支付,还可以使用移动非现金支付。进入收费站前,提前准备好付款二维码,只需几秒时间即可完成支付。田世茂表示,高速公路收费方式的发展变迁,为市民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上世纪90年代,成渝高速公路建成初期采用手工撕票方式,对过往车辆进行定额收取通行费。1995年底,成渝高速公路微机辅助收费系统在重庆收费站投入试运行,开创了“人工+计算机”的收费模式。

“随后,重庆的高速公路建设紧密,但每一条公路都是分开结算,各公司自收没有实现联网。”田世茂介绍,为打破道路之间通行费收取壁垒,2002年,成渝、渝长两条高速公路正式联网,在全国首次实现了收费高速公路的区域性联网。

随着科学技术的升级,收费方式也在迭代升级。2012年,重庆高速公路启用省内ETC,这种不停车、不找零的收费方式,逐渐被市民所接受认可,三年后,重庆ETC顺利与全国联网。截至目前,全市ETC用户已突破150万,开通ETC收费站237个,其中主城主线站9个,省际主线站16个,覆盖率95.35%。

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在主线站上,有的ECT车道与以往有所不同,地面铺设成醒目的蓝色塑胶车道,车辆通行速度比以前更快,这就是升级后的二代ETC车道。与第一代相比,通行速度和通行量显著提高,目前,高速集团也正计划在重庆高速路网主线收费站进行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月,高速集团开始在路网部分收费站正式上线移动支付系统,可同时支持支付宝、微信和银联二维码支付,并计划在今年内开通100个收费站,2020年底实现移动支付收费全路网覆盖。

此外,不断加强大数据技术创新,高速集团还通过建设“一个数据中心多个平台”,整合了高速集团的多项业务,提供大数据应用的基础框架,从监管和服务上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我市高速公路智能化发展。最直观的是,高速集团与高德地图实现数据共享后,市民打开手机即可实时准确了解我市高速公路路况等信息。

据高速集团介绍,目前川渝省界收费站撤销事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推进中,力争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在年底前顺利完成该项工程,为即将到来的春运大潮做好保通保畅工作。

“高速公路+”

全力打造高速公路经济走廊

一条条蜿蜒的高速公路,将沿线旅游景点串联起来。随着高速路网的发展和“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交通与旅游融合已成旅游发展新模式。田世茂表示,近年来,高速集团坚持推进“高速公路+”战略,大力发展和整合路域资源,实现了路域产业的多点开花。

为深入推动高速公路路域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高速公路作为旅游经济发展“快车道”和“生命线”的重要作用,在提升路网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同时,高速集团以“高速带你去旅游”为抓手,持续推进高速旅游融合发展品牌打造,带动了沿线旅游经济发展,为我市实施交通旅游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交通旅游消费内需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统计,重庆路网每天在网车流量达75万辆次,进出服务区100万人次,其中,通过高速公路到达景区的游客占到了90%左右,自驾人数占到50%左右。巨大的客流量潜藏着巨大的商机,如何完善产业链,打好“高速公路+”组合拳?如何实现交旅跨界融合打造服务区旅游目的地?

为满足公众出行的多元化需求,高速集团先后与市旅游局、市商贸委、市文化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商业业态,拓展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区综合商业体或房车露营基地。“这改变了服务区过去的传统印象,让服务区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补给站,满足不同旅客的多种需求。”田世茂表示,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让老百姓“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

“人们对于高速出行的‘快进’需求,和对旅游‘慢游’体验是相辅相成的。”田世茂说,未来,高速集团计划把服务区打造成“客厅”,整合地方旅游、美食、特产及文化资源,游客可以在服务区内感受体验地域文化。坐落在G50沪渝高速冷水服务区的“中国高速第一自驾营地”,则是重庆高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成果,这里集自驾车、房车、帐篷营地以及运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营地先后获得了“中国高速第一自驾营地”、“2017重庆旅游·年度十大旅游目的地”等荣誉,冷水服务区也是我市开放式服务区之一。

“把紧邻地方公路的服务区陆续开放,缩短市民到景区的距离,同时,带动周边及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条以高速公路为沿线的经济走廊。”田世茂表示,为充分挖掘路域资源,高速集团根据服务区特点,结合周边资源,在全路网规划了8个开放式特色服务区,这些特色服务区的打造,对带动周边景区和田园综合体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盘活区域资源创造经济价值,构建服务区商业走廊和高速公路经济带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手记

3094公里高速公路、540多公里穿山隧道、2500余座大小桥梁……这背后是重庆高速人的责任担当,一条条高速公路在巴渝大地上蔓延,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从路网建设到产业延伸,横向与纵向并驾齐驱。“顺利完成一个个任务,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我深感欣慰。”35年扎根交通领域,田世茂把交通事业当成一辈子的追求。在三年行动计划交通大会战中,田世茂也将与团队一起,迎接新的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重报都市传媒记者 李舒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