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江奔流 > 正文
辉煌时刻 那些激动人心的青春见证
12-18 11:49:16 来源:重报都市传媒

见证·农村改革 

讲述:徐明虎 

原长寿县(现长寿区)葛兰区委书记,重庆推行“包产到户”第一人。

头年推行“包产到户” 次年家家杀上年猪

82岁的徐明虎,被认为是重庆推行“包产到户”的第一人。长寿葛兰那段记忆,让他终身难忘。

时隔近40年,每10年一个节点,他都会回葛兰探望当年“包产到户”的老朋友。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长寿葛兰,徐明虎与素不相识的黄金炉,在改革中成了“战友”。

黄金炉是原长寿县葛兰区葛兰公社八一大队(南中村前身)十生产队队长,他百思不得其解:全村人都在种庄稼,为啥还是吃不饱?当时,一年只能收五六万斤粮食,交了公粮后,年一过粮缸就见底了。而且,在大集体生产方式下农民积极性低,很多人出工不出力。

1979年冬,原长寿县委宣传部长徐明虎到葛兰兼任区委书记。徐明虎一上任就深入农村调研,认为“包产到户”是搞活农业的一剂良药,落实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公开响亮地提出要“四不怕”:不怕小、不怕包、不怕富、不怕挨整。

1980年,葛兰区80%的旱地“包产到户”,所有的水田管理责任落实到组、到户、到人,当年亩均增产200斤以上,葛兰因此在全市出了名。而较早搞“包产到户”的八一大队十生产队,当年粮食增产5000多公斤,家家户户杀了年猪。

“效果立竿见影,大家都起早贪黑地干”,徐明虎回忆,当年全区粮食平均亩产在650斤以上。

1981年1月3日,原长寿县集中全县区、社干部600多人开会四天,集中解决纠正包产到户问题。两天后的汇报会上,徐明虎仍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承包"的好处。

“纠包”工作队来到葛兰,徐明虎碰到县纪委派来检査工作的一位副书记,他告诉徐明虎,群众拥护“承包”责任制,现在庄稼长得这么好,说明这是正确的。

徐明虎后来在原长寿县政府、重庆市农委工作期间,对“包产到户”提出了很多完善办法,并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深化农村改革的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措施和意见,在改革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26年前,全国首只可转股票 浮动利率债券在重庆公开发行

见证·资本市场 

讲述:蒋钢 

时任重庆有价证券公司总裁,现为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蒋钢,时任重庆首家证券公司重庆有价证券公司总裁。从“黄牛党”到一级半市场,从金融整顿到恢复生机……见证了中国乃至重庆证券市场从无到有。

1988年,重庆作为15个经济试点改革城市,成立了重庆有价证券公司。“没有股票,主要是国债、企业债券的发行和交易。”

1992年,蒋钢任重庆有价证券公司总裁。上任后,蒋钢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帮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实现直接融资。“能不能把债变股、债主变股东,推动企业实现资本扩张?”

1992年2月,“西南制药三厂”这只可转换成股票的企业债券发行,“早上证券公司门都还没有开,就排了三四百米长的队伍。”当天,2000万人民币的债券一售而空。

1992年5月26日,“老三家”西南药业、渝钛白、渝开发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7120万股,并于次年上市。当时,解放碑群林市场(现地址为时代豪苑)门口,自发形成重庆股票交易的一级半市场,成为当时现金手持量和交易量最多的繁华闹市。

蒋钢介绍,1995年,有价证券投资银行部组织策划并积极参与了“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及公开发行股票的筹备工作。第二年,设计了“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转存”与存款挂钩的股票公开发行方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顺利的完成了“川仪股份”公众股的公开发行。

1995年、1996年,有价证券投行部还参与了“中国嘉陵”公司股票、“重庆中药”公司股票的上市工作。

2008年,蒋钢又踏上新的征途,出任重庆著名高科技企业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全国首只可转股票的债券的推动者,蒋钢这次所做的是“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让重庆海扶成为重庆首个科创板上市企业”。

“四放开”改革打破“铁饭碗” 企业有了生机

见证·商业改革 

讲述:肖诗新 

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百”)作为重庆“四放开”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于1992年3月6日与1360名干部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书,正式告别了沿袭42年的“铁饭碗”,迈出改革最重要的一步。

肖诗新说,改革使企业销售和利润都实现了增长,重百因此被评为全国100家最大零售商店之一,是当时西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肖诗新回忆,1988年8月,国家提出价格改革闯关,市场连续疲软、利润滑坡,形势十分严峻,企业走入困境,重百也无法幸免。

在1990年3月17日的重百经营分析会上,时任总经理龚小力提出:不能“等靠要”,坚持改革,以变应变,适应市场,在经营上主动出击。1991年1月宣布:重庆的国合商业实行“四放开”,即经营、价格、用工、分配放开,11家从全市遴选出来的企业率先试点,重百就是其中一家。

“我们也开始了尝试,在经营和价格上改变购销渠道,灵活作价来适应市场变化,以此扩大销售和刺激消费”,肖诗新说,重百率先通过经营和价格的放开,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那时候干部职工是终身制,分配上吃大锅饭,企业没有生机。”肖诗新说,重百又开始了大胆的闯关,实行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在用工方面,重百全面推行“三制”,即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用制,内部待业制,实行优化组合,择优上岗,打破了“终身制”和“铁饭碗”。

“1992年3月6日,在重百大楼顶楼会议室,启动了‘全员劳动合同书’的签订仪式。”肖诗新记得,签约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两天,重百1360名干部职工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书,至此,正式告别了沿袭42年的“铁饭碗”。

肖诗新说,1992年,改革后的重百销售额实现了3.3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2.07%,利润达到了1729万元,增长15.27%。

他的作品 记录了思想解放和直辖巨变

都市传媒记者 李斌 摄

见证·重庆直辖 

讲述:黄济人 

重庆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代表作品有:《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命运的迁徙》《重庆直辖市成立的前前后后》等。

“不是我们会写,引导我们的是时代步伐。”

在黄济人的家中,谈起改革开放,他有很多话可说,也有很多话想说。首先,他有幸成为了一个“写东西的人”。

恢复高考的1977年,黄济人参加高考,考入四川内江师专中文系。这是他文学生涯的起点,也是命运巨变的开始。

1982年出版的纪实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是黄济人的第一部作品,写的是国民党败军之将狱中复杂跌宕的思想嬗变。著名作家王蒙曾评价该作品:“用文学的方式更新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参与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大合唱。当文学具有这样的功能的时候,它就不会让人忘记。”

黄济人说,该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版,并受到业界、读者的认可,体现的是思想解放,思考问题突破了过去的禁区,这说明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是同步的。以至于30多年后,该作品有了下部,最终形成完全本。

黄济人写作了《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日记》《三峡议案是怎样通过的》《重庆直辖市成立的前前后后》等作品,见证了中国民主进步与重庆直辖。

黄济人说,对重庆直辖的质疑、代表们意见的交锋,民主气息很浓,这是民主进步与时代同步。这正如他在作品中写到的那样:天安门广场通往人民大会堂有39级台阶,一步登天很难,但愿每一年拾级而上。

重庆直辖之后,黄济人切身感受到了重庆人开始有了“直辖意识”,城市规划不再是“小打小闹”,再到如今重庆国际影响力日益凸显。他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重庆人最大的满足和享受。

40年的拾级而上,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人民。这也正如黄济人自己的命运,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或许他应该在四川威远县务农。

把二级路当一级路修 重庆有了首条高速公路

见证·交通变化 

讲述:汤乾忠 

重庆高速集团老专家、前总工办主任

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通车,重庆高速实现零的突破。这114公里,成为如今3000公里高速公路当中最重要的一段。

重庆高速集团老专家、前总工办主任汤乾忠,是重庆“第一代”高速人之一,见证了成渝高速从计划到诞生的全过程。

重庆高速的历史,要从1984年说起。当时,按设计方案,新成渝公路起于成都五桂桥,止于重庆陈家坪。其中,批复的一级公路只有成都至简阳59公里和来凤至陈家坪29公里,重庆段的二级公路是从荣昌到来凤85公里。

“那时,我们就想把85公里二级路也提升为一级公路”,汤乾忠说,1990年开建仅一年,成渝地区的快速发展便让建设者意识到要对这条路做出改变。

专家们想到一个办法——将废弃的土石方堆积到二级公路的路基旁边,按23米一级公路进行铺筑,为拿到批复后能够顺利拓宽道路。就这样,重庆的高速公路建设者们将23米宽的“公路”修到了桑家坡。

1992年,宣布将二级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两车道变为四车道。当年12月,国家计委也正式批准。重庆建设者们超前的想法,促成了成渝公路升级为成渝高速公路。

蜀道难。中梁山隧道当时被称为国内“公路第一隧”。在解决隧道通风的问题上,当时重庆的专家没有设计经验,外国专家按照欧美经验,提出了横向通风的方案。

汤乾忠介绍,但“横向通风”不仅土石方工程量大,所需钢材和水泥量也大,采用的吊顶价格昂贵,工期至少延长半年。考虑到当时的建设条件,重庆的建设者们决定将通风方式变更为“纵向通风”。

“这套方案省钱、安全,维护也更加便利。”汤乾忠回忆,当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说服了外国专家,并得到世界银行组织的审查专家肯定。中梁山隧道提前半年建设完成,节省投资约4500万元。

中欧班列(重庆)成为全国 首个突破2000班的中欧班列

见证·对外开放 

讲述:陈智科 

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11月8日,装有41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重庆)“白俄罗斯-重庆”回程班列抵达团结村。

这趟回程班列,是今年中欧班列(重庆)开行的第1065班。也就是说,中欧班列(重庆)早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开行班列突破1000班。作为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的陈智科,见证了中欧班列(重庆)从最初运行需要18、19天,到现在最短只需12、13天,并成为全国首个突破2000班的中欧班列的历程。

2011年,陈智科从交运集团调到了当时的渝新欧项目组。当时已形成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主要销往国外,需要一个畅通的、成本较低的物流通道。2011年1月28日,中欧班列(重庆)正式运行,将重庆力帆的摩托车配件及少量惠普和宏碁的电子产品,运到了俄罗斯的两处交货地点。

虽然中欧班列(重庆)在2011年正式运行,但由于国内外铁轨轨宽标准不一,中欧班列(重庆)在运行中需经历两次换轨。在原铁道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中铁、俄铁、德铁、哈铁、重庆交运集团合资组建“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平台公司——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于2012年4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通过和沿线国家签订便捷通关协议等方式,大力缩短换轨、通关时间。“现在全程最快12、13天就可抵达。”陈智科说。

2017年3月23日,中欧班列(重庆)开行6年后突破1000列,成为中国首个突破千列的中欧班列。

记者从市口岸物流办了解到,今年以来,中欧班列(重庆)截至目前已开行超过1000班,并成为全国首个突破2000班的中欧班列。

重报都市传媒记者 王梓涵 罗薛梅 郭发祥 陈翔 王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