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我市将建设5到10个治未病中心
10-21 20:46:14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文翰

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中,中医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0月21日,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举行的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意见》指出我市所有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室,到2022年,我市将建设5至10个中医治未病中心。重庆中医药学院争取将于2022年9月实现开校招生,为全市中医药事业提供人才和科研支撑。

以中医重点专科为抓手

探索中西医结合长效机制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邓莉介绍,我市现有中医医疗机构3067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81万人,成功创建3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治疗参与率达到92.45%。

按照《意见》,在疾病治疗方面,我市将以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打造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皮肤、针灸、肿瘤、骨伤、肛肠、妇科等中医专科群;开展中医优势病种防治研究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组织中西医在重大传染病防治、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肾病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探索建立中西医临床协作长效机制。

在疾病预防方面,所有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室,到2022年,建设5—10个中医治未病中心,并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等签约服务,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在康复方面,支持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到2022年建设10—15个中医康复中心,打造一批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点。

《意见》特别提出,创建区域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中心,加强公立中医医院传染病科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组建紧急医学救援中医专家库和中医卫生应急队伍,加强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此外,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中医科室和中药房并加强建设,将中西医结合制度纳入医院章程;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

推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拟制“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如何推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袁德胜说,我市中药材种质资源丰富,在全国常用的363种中药材中,重庆有306种,占80%以上。截至目前,全市中药材产业已达270余万亩、年产量80余万吨,综合产值480亿元。全市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8个、5万亩以上的中药材17个,制定近40项中药材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建成20多个标准化种植基地。

“为推动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我们正在拟制‘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袁德胜说,其将支持重庆道地药材绿色标准良种繁育基地、种植基地、机械化初加工与低温仓储设施建设,严格管控重金属、真菌毒素、二氧化硫等有害物,全产业链打造绿色药材产品;采取有效措施将重庆道地药材纳入药肥双减及有机肥替代等行动计划;鼓励药食两用道地药材申报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认证。

市经济信息委医药产业处副处长胡睿介绍,我市将以大品种培育为核心,以标准化建设为导向,打造现代化中药研发制造体系。加大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和培育力度,建立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药品价值评估体系,支持企业开展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助推优质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我市中药产业的竞争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比如支持企业加快传统经典名方和海外汉方药等产品的引进培育,鼓励企业布局中医诊疗设备、中医康复器具等产品,加快以中医药理念为基础的保健食品、功能饮料、化妆品、理疗仪等大健康产品开发。同时,充分整合成渝中药材研发、临床、市场资源,建立跨区域的新产品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合作体系。

重庆中医药学院

争取于2022年实现开校招生

据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唐樵介绍,今年6月,重庆中医药学院已开工建设,学院选址在璧山区,并纳入今年全市38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校区建成后,占地面积约1150亩,校舍建设总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约10000人。

重庆中医药学院前期建设依托重庆医科大学,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开设专业将以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学等5个专业为基础,拓展完善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养生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医儿科学、中药栽培与鉴定、中医护理等方面的专业建设。待校区建设和师资条件满足申报条件并经教育部审批同意后,争取2022年9月实现开校招生。

按照《意见》,我市将开展课堂、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中医药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实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

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上,将中医带徒和师承学习纳入职称评聘内容,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鼓励中医药人员服务基层,按规定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

市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处长段美富表示,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了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医保政策,一是降低中医医疗机构住院和特殊疾病门诊治疗起付标准。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在我市三级和二级中医医疗机构住院、特殊疾病门诊治疗,起付标准降低一个档次;二是提高中医药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参保人在我市住院和特殊疾病门诊治疗使用医保范围内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医院自制中药制剂的医疗费用,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职工医保提高2%。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