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独领风骚,寄托乡愁
01-22 15:57:26 来源:上游新闻

每逢春节,四川人的餐桌上少不了香肠与腊肉。一道“麻、辣、脆、嫩、酥、烫、鲜、捆”的麻婆豆腐,也是餐桌上的特色。

麻婆豆腐是川菜走向世界的名片之一。八大菜系中以豆腐为原材料的美食不少,麻婆豆腐为何能独领风骚?

起源于成都城北万福桥头的麻婆豆腐,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这道看似简单的川菜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髓流传至今。麻婆豆腐流传于世的诸多传说,更给这道坊间名菜增添了层层奇趣食情。

春节前夕,成都著名文化历史研究学者袁庭栋对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说,麻婆豆腐已经流传一个半世纪,对于“麻婆”的由来已无从考证,“不必争议,顺其自然就好”。

微信截图_20200122155611.png

▲起源于成都的麻婆豆腐,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大厨

作为一道享誉海内外的川菜,麻婆豆腐的做法并不复杂。

在成都宽窄巷子附近的一家私房菜馆里,新晋川菜大厨陈怀望为记者展示了传统麻婆豆腐的做法。只见油锅烧热之后,陈怀望地将郫县豆瓣、辣椒、豆豉放入油锅,瞬间呛人又鲜香的油香弥漫了整个厨房。切成小块的胆水豆腐倒入锅中,白嫩柔软的豆腐很快变成金黄色;勾芡,倒入制备好的牛肉末,很快就起锅了。装碗后散入花椒粉,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诞生了。

刚刚从日本回到成都的陈立超,在陈怀望制作麻婆豆腐的过程中一直在拍摄视频。他对上游新闻记者说,回到日本后一定要给日本朋友分享,“麻婆豆腐就是川菜经典中的经典,有的日本人甚至觉得麻婆豆腐就是中华料理。”品尝了刚刚出锅的麻婆豆腐之后,多年没有回家的陈立超说,“牛肉末酥脆,豆腐入味而不形散,麻辣够劲,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微信图片_20200122155548.jpg

▲李劼人在小说《大波》中,对麻婆豆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图源于网络

八字诀

成都地方志学者袁庭栋对上游新闻记者介绍,文学大师李劼人先生曾总结了麻婆豆腐的八个特点,即“麻、辣、脆、嫩、酥、烫、鲜、捆”。《四川烹饪》杂志2003年第10期刊登陈雁荦《陈麻婆豆腐史话》一文中,则对李劼人先生概括麻婆豆腐的“八字决”进行了演绎,重新归纳为了“麻、辣、鲜、香、酥、嫩、烫、活”。

麻婆豆腐的“麻”,指所使用的花椒必须要用汉源红袍贡椒,且须打磨成细粉,方能麻而舒凉、香沁入脾;“辣”是指必用成都龙潭寺二荆条海椒,炒香舂细,才得香辣醇浓,荡气回肠;“鲜”是指所使用主辅料必须新鲜质优,鲜美纯厚;“香”则是指成菜后,无石膏或锈水之味,诸味齐扬,味味香美;“酥”为新鲜上好黄牛肉去筋膜,剁成肉末入锅煵至酥香滋润;“嫩”特指豆腐成菜细嫩,形整,色丽、入味而形不散;“烫”则是指麻婆豆腐成菜上桌后,红油亮丽,豆腐滚烫,风味浓郁。

陈雁荦八字诀最后的“活”,则是指麻婆豆腐的烹调绝活:豆腐烧好,起锅前所下的青蒜苗翠绿鲜活,直立碗中,像是刚从地头摘来洗净,直挺挺插入豆腐间一般,食客吃到嘴里却全无生涩的味道,反是清鲜宜口,蒜苗的清香直冲入喉咙,所以又有“活蒜苗”的说法。

对于川菜颇有研究的袁庭栋认为,麻婆豆腐的“芡”,也是很考验厨师技术的简单菜。川菜里面使用的“芡”是豆粉汁,是多种料理的重要工具。麻婆豆腐成菜的“色香味形”,就重在是用“芡”收汁亮油。

按照麻婆豆腐的传统做法,麻婆豆腐勾芡应该分三次下锅,烹烧中如豆腐色淡白,可加点口茉酱油或红酱油,味精增色提鲜,豆腐成红棕色时先勾点薄芡,用勺在锅中轻推合转,等芡汁与汤汁融合后、勾第二次或第三次稍浓芡汁,轻翻合匀,芡汁收包,汁紧油亮即下蒜苗合转起锅,入碗撒花椒面。

微信截图_20200122155516.png

▲陈麻婆豆腐创始人、陈记兴盛饭铺创始人——陈麻婆。图源于网络

起源

关于麻婆豆腐起源,目前成都地方志学界普遍认为是清朝同治年间成都万福桥头“陈记兴盛饭铺”所创。

历史文献记载,清同治年间的成都万福桥,是当年城北新繁、什邡、广汉及彭州一带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特别是为成都油粮行送粮油的进出要道。运物送货的脚夫、挑夫、背夫、船夫、推车抬轿的重体力劳动者,也多在此歇脚吃饭。

因为看好万福桥头人来人往的黄金口岸,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偕妻在此开店,取名“陈记兴盛”,是想借此旺铺生意兴盛而发家致富。

成都地方志学者袁庭栋介绍,陈氏夫妻生意刚开始时,小本经营,只卖点小菜便饭。陈妻不仅善制泡菜咸菜,还做得一手好豆花、豆腐,饭铺就全仗她主理。

“陈记兴盛”的老主顾们都是往返成都与郊外的挑夫,每天起早贪黑从事体力劳动,消耗极大,久而久之便开始三五人一起,一起拼桌点菜:背油的工人将油篓倒立,将残油用来炒菜;背肉的挑夫则把肉渣贡献出来,再买二两豆腐,通通交给陈妻料理。

陈妻以挑夫们的原料为基础,使用自己制作的辣椒面,把挑夫们的肉渣精心烧制,配合红亮诱人的豆腐,麻辣鲜香,又热又烫,挑夫们吃来是解饥解馋又解劳。陈妻加工代烧,算上调料、柴火、烧制等费用,每碗八文钱,价廉味美,这就更受挑夫和其他吃客的喜爱。

久而久之,陈妻“麻、辣、烫”特色的豆腐便在成都城流传开来,成为“陈记兴盛”饭铺的特色招牌菜。正当“陈记兴盛”饭铺的生意兴盛之际,老板陈春富因病逝去,留下陈妻孤身一人既料理家庭事务,又打点生意,逐渐成为成都城北的一家知名餐馆。

民国诗人冯家吉在其《成都竹枝词•咏麻婆豆腐》中,描绘了“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的繁荣景象。

上游新闻记者发现,目前学界对于麻婆豆腐名称的由来还有争议。

较早记述麻婆豆腐的相关文献,包括了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民国年间出版的《芙蓉话旧录》、1924年《成都竹枝词•咏麻婆豆腐》和李劼人先生所著《大波》、《成都民间文学大全》,虽然均记载了麻婆豆腐是陈麻婆所创,但都没有明确记载麻婆豆腐是因陈妻脸上有麻子而称之为“陈麻婆”。

《大波》一书中李劼人先生记载称,“以作豆腐出名之麻婆,姓陈,成都人皆称陈麻婆。既曰婆,则老妇可知,既曰麻,则为丑妇可知,然而皆与作豆腐无关。”

袁庭栋表示,麻婆豆腐名称已经流传一个半世纪,对于“麻婆”的由来已经无从考证,“不必争议,顺其自然就好”。

微信截图_20200122155538.png

▲1月20日,成都文化历史研究学者袁庭栋向记者讲述麻婆豆腐背后的故事。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乡愁

从清同治年间在成都万福桥头被烹饪出来至今,一个半世纪的麻婆豆腐历经沧桑、品牌不衰,尤其对于从小吃川菜长大的人来说,麻婆豆腐不仅仅是一道餐桌上的知名菜肴,还是思乡者们化解乡愁、寄托相思的符号。

从大学本科就前往日本神户留学的成都人陈立超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他没有到日本之前,不知道日本人对于麻婆豆腐的狂热,“基本上每家中华料理店都有麻婆豆腐这道菜,味道虽然是改良过的,但是我们身在国外的游子看到麻婆豆腐这几个字,就感觉离家特别近。”

陈立超说,很多日本人对麻婆豆腐的喜爱贯穿了整个生活,不仅创造出麻婆豆腐方便面、方便饭等速食产品,旅行社甚至推出了专门的“麻婆豆腐旅行团”,形成了麻婆豆腐产业链,“在很多日本人眼中,麻婆豆腐就是中华料理的代名词,中华料理就是麻婆豆腐。”  

2000年,麻婆豆腐鼻祖“陈麻婆豆腐”的经营者与日本企业FBD株式会社合作,将“陈麻婆豆腐”开到了日本,已在东京、横滨、名古屋等地发展到8家分店,传统成都味道的麻婆豆腐,让日本民众交口称赞。

年夜饭

时值春节,对成都民俗风情颇有研究的袁庭栋介绍了当地年夜饭传统。“按照风俗,年夜饭是从饭前的请神、拜祖宗开始的。”袁庭栋说,年夜饭开始之前必须完成祭祀祖先的程序,将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汇报给先人,期盼来年的顺利与丰收,之后才能开始吃饭。

“成都这边的风俗和南方广大地区一样,年夜饭没有特别讲究,但必须有香肠、腊肉,这必不可少。”袁庭栋说,受制于古代的生产力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制作香肠、腊肉是保存鲜肉的可靠方法,民间也约定俗成了必须有香肠、腊肉在餐桌上的规矩。

除此之外,讨彩头的鱼、适合老年人食用的咸甜烧白,适合下酒的花生米等小菜也必不可少。

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二维码.jp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