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渝之声 > 正文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答记者问实录
03-07 06:57:00 来源:重庆日报

3月6日下午,重庆代表团全体会议向中外媒体开放,记者在现场有序采访。  记者 巨建兵 摄

3月6日下午,重庆代表团全体会议向中外媒体开放,记者踊跃提问。 记者 苏思 摄

3月6日下午,重庆代表团全体会议向中外媒体开放,记者踊跃提问。  记者 巨建兵 摄

重庆日报消息,3月6日,重庆代表团在住地举行团组开放日活动,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陈敏尔,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存荣,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常委、秘书长王赋分别回答了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着重就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出重要讲话,并对重庆提出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指示要求。请问陈书记重庆是如何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好发挥自身在全国大局中的优势和作用?

陈敏尔: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重庆、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对重庆提出了“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要求,站位很高,定位很准。这本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大局中谋划重庆一域,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三大战略,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我们把这些目标要求落实好,就是在为全局作出应有贡献。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重庆应该而且可以打好“四张牌”。

一是发挥区位优势,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重庆的开发开放,体现高质量发展导向,有助于在西部内陆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扩大开放,首先是大通道的问题。我们努力打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对外大通道,构建铁公水空四式联动的物流大枢纽,打造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种要素聚散的开放大口岸。我们要用好大通道,形成大枢纽,打造大口岸,发展开放型经济,为西部内陆地区开发开放作出贡献。

二是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保护好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全国发展大局。重庆处在上游,就要有上游意识、上游责任、上游担当。我们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是一座江城、山城,我们要打好生态这张牌,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焕发新的风采。

三是发挥产业优势,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历史上就是工业重镇,我们国家41个工业大类中重庆有39个,特别是这些年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制造业两大集群。除了制造业基础扎实,我们还有一个好基础,就是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重庆的产业基础是好的,但转型升级还不够。我们要让制造业更加现代、更加先进,让服务业、农业具有更加现代化的含量、更高的质量效益。

四是发挥体制优势,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直辖市。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这“四大”也说明我们发展空间很大。如果既能把城市搞好,提升城市的品质,又能把乡村搞好,让两者融合在一起,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重庆就会成为全国非常有特色的直辖市。所以,我们讲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是重庆两个基本的工作面,目的是让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香港商报记者:我们了解到,重庆提出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大基本面,现在进展怎么样?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唐良智:重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强调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大基本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去年,我们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精准落实“五个振兴”要求,推出22类159项政策措施,启动11个区县、102个乡镇、220个村分层分类试验示范,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目标标准,落实精准方略,狠抓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确保大力度高质量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三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和“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试点。四是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让广袤农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同时,我们谋划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贯彻总书记提出的“一尊重五统筹”要求,聚焦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实施21个专项和79个子项,加快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一是构建分类指导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启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主城区和渝西片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促进渝东北片区、渝东南片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二是构建以交通为重点的网络型基础设施体系,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推动“三铁”融合,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着力构建“米”字型高铁网,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三是推进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有机更新,彰显“山城”“江城”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四是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推进“马路办公”常态化、机制化,让城市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

中新社记者:中央明确提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我们注意到,重庆正在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去年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明显加大了力度。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吴存荣:基础设施补短板,既是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举措。交通建设更是先手棋,事关区域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小康进程。

2017年7月陈敏尔书记刚到重庆不久,就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主持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交通建设工作,提出打好交通建设“三年会战”。一年多来,市委、市政府系统谋划,精心实施,在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重庆交通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去年在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重庆多方筹资推进交通建设,全面完成投资1432亿元,占市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总投资的80%。其中,铁路投资持续放量,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投资均实现了20%以上的高增长。

二是各类交通建设协同发力、全线铺开。新开工渝湘高铁、重庆东站等重大项目,渝贵铁路等项目建成投用。高速公路18个共1091公里在建项目加速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启动4000公里,建成1100公里。“四好农村路”开工2.8万公里,建成投用2.5万公里,助推10万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城市轨道交通二、三期规划全面开工,208公里项目正加快建设。巫山机场基本建成,今年上半年有望投用。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进展顺利。

三是各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融合发展。高铁通车里程增加到49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3100公里,轨道交通营运线路达8条、通车里程313公里。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也日渐形成。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中央决策部署和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力加速交通建设。力争年内开工渝昆、渝西、渝万等高铁,到2022年全面开工8条共1700公里高铁。启动轨道交通四期项目,到2022年运营和在建总里程超过850公里。到2020年高速公路对外出口通道达到27个,覆盖全市75%的乡镇。今年再改造330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新建“四好农村路”2.4万公里。今年力争开工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加快武隆机场建设和万州、黔江机场改扩建。构建以“一干两支四枢纽”为骨架的内河航运体系,打造名副其实的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总体上我们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重庆交通设施实现重大改观,为加快实现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奠定良好的交通基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陈书记您好,我们注意到,您多次讲到,重庆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请问您如何看待和应对当前经济形势,推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敏尔:重庆连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现在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周期性市场需求变化所致,有的是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所致。过去那种经济高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出路就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目前,虽然我市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在下行,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在上行。我市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在回落,影响到整个GDP增长。但是,代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在上行,新动能加快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和14%;三次产业结构在优化,服务业增长势头比较好,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指标向好,就业在增长,并且就业机会、就业质量都在向好。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当然我们对治理污染任务决不能掉以轻心。总之,重庆发展的科技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都在上行。我们要辩证看待下行与上行的关系,客观地看待重庆的经济增长问题。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我们决不能因为经济发展一时的回落、一时的困难就回头走老路。要坚定信心、保持清醒、力推创新,坚持“两个轮子”一起转。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八字方针”,切实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经济循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供更有效的产品和服务。二是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去年我们成功举办首届智博会,总书记发来贺信,明确指出“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大数据智能化有多种价值,既有商用价值,能够为经济赋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有民用价值,能够为人民生活添彩,提供更便捷的就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还有政用价值,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管理、决策水平。今年我们还将举办第二届智博会,希望大家给予更多关注。

经济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去年重庆专门召开全市性大会进行部署。请您介绍一下工作进展情况。

唐良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嘱托我们“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重庆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昨天,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让我们进一步深化了认识,更加深刻领悟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要义和精髓。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过去一年,重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我们研究出台“1+3”文件,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4万平方公里。二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环保行动”,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6天。三是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去年环保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等改革事项。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重庆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新改善。越来越多的外地朋友来重庆感受“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诚挚邀请各位记者和国内外朋友们到重庆走一走、看一看,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香港大公报记者:请问重庆市委改革办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号召。请问,对于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重庆去年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得怎么样?今年有什么考虑?

王赋:过去一年,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背后都有改革的“影子”。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去年3月10日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团结一致、沉心静气”“锐意进取、埋头苦干”重要指示要求,全市上下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扎实推进各方面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方面,我们补齐了欠账、没有欠新账,重庆改革的步伐重新跟上了全国进度。到去年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部署安排的改革任务中,涉及重庆的改革任务落实率达到91%;中央部署安排重庆的改革试点任务完成率达到87%;党的十九大部署安排的改革任务,重庆已经全部对接启动。

另一方面,一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突破。过去一年,重庆的一些改革在全国性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也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部委的一些通报简报还专题刊载。比如,重庆一些深度贫困乡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引入农村“三变”改革,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一年下来成效非常好。石柱县中益乡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722元、增幅23%,这种改革带来的效益是农民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再比如,重钢的改革现在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和范本。还有就是“全渝通办”,这是重庆推进“放管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很多企业家代表对改革带来的便利感受很深。这样的改革案例还有很多。

对于2019年重庆改革工作,在全国两会之前,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已经作了全面安排部署。主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多抓”的要求,确定了294个重大改革项目、30个可复制可推广项目,我们将抓紧抓实抓好。总之,在新的一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得更好,努力推动重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新华社记者:陈书记您好,刚才您谈到创造高品质生活这个话题。请问,重庆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

陈敏尔:高品质生活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讲“两高”,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两高”相互紧密联系,高品质生活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高品质生活也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所以,民生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这个问题在重庆很有针对性。

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生活需求、不同的生活品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年接着一年干,一点一点地积累,决不能盲目乐观,不能吊高胃口。

首先,要兜住两个底线。一个是农村贫困人口。目前重庆还有13.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不轻。解决脱贫问题,有的需要政策兜底,有的需要发展产业,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另一个就是城市困难群众。重庆还有40多万城市困难群众,这也需高度重视,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

其次,要抓实三件事情。一是孩子的就学。目前,我市学前教育存在供给不足等问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有待提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还需要继续努力。我们要更多地提供高品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实现高品质就学。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二是年轻人的就业。去年重庆新增就业75.3万人,政府做的工作就是提供就业岗位,做好就业培训服务。对于大学生、年轻人、困难家庭来讲,稳定就业是很重要的保障。年轻人就业应该和创业结合。创业有多种形式,要从每个人实际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来选择创业的方式。三是老年人的养老。重庆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有720万,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21.1%。养老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社区养老是老年人比较愿意选择的一种养老方式,当前发展社区养老空间很大、机遇很好。解决养老问题,既要靠市场化供给,又要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

三要搞好城乡环境。重庆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提升行动计划,这两项工作都是奔着宜居宜业宜游这样一个环境去努力的。重庆两个字拆开来写,就是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在重庆行千里可以致广大,我们要创造的就是“近者悦远者来”的环境,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价值追求。既要为重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向往作出不懈努力,也要为外来的就业者、创业者、观光者、投资者提供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让各类人才愉快地在重庆追梦逐梦圆梦。

重庆日报记者杨帆、罗静雯、张珺、周松采写

原标题: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答记者问实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