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对话非遗传承人梁洪萍:我要让更多人学会做荣昌陶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张瀚祥2020-09-18 16:03

“中国四大名陶”的荣昌陶,兴起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明清时期闻名于世。因为传承,荣昌陶穿越千年的时光,呈现在世人眼前。

untitled.png

持续半个多月的“非遗,我来传”网络文化互动活动刚刚落下帷幕,作为一个推广荣昌陶非遗文化传承的活动,一批非遗传承人带领着网友寻陶、品陶、制陶、享陶,深入体会了荣昌陶的魅力。活动结束了,但非遗传承还在继续,今天要带大家认识的,是一位荣昌陶的非遗传承人——梁洪萍。

童年时期爱上荣昌陶

“现在不仅有荣昌陶国家级创作基地,荣昌还要建设中国陶瓷之都,我就不愁接班人的问题啦。”9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陶、现今70岁的荣昌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先才说,前几年他最担心的就是这门手艺今后会失传。而如今,当他看到梁洪萍所教授的徒弟也能独当一面时,他似乎看到了荣昌陶的未来。

梁洪萍是梁先才的二女儿,梁先才的三个子女中,梁洪萍是唯一继承父亲这份非遗技艺的,她也是荣昌陶的非遗传承人、区级工艺美术师。

1.png

梁洪萍与荣昌陶的结缘要从小时候说起。

梁洪萍说,他从小居住在荣昌安陶厂的厂区内,学校也在厂区,因为爷爷和大伯都在安陶厂上班,所以从小就在厂里的各个工作车间跑来跑去。那时候几乎每天都会利用下课的时间跑到工作车间去看那些阿姨们贴花、刻花、点花等等,时间长了那些阿姨看到她去了也会教她做一些简单的技艺。后来稍大点了,阿姨们见她可以帮一些忙自然也就教她更多的技艺了。“那时就喜欢动手,每完成一个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时间一长,虽然没有真正学过做陶器,但梁洪萍也有了些心得。初中时,每到暑假梁洪萍就厂里做工。“我去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陶乌龟,首先是先把乌龟的身体、头、脚分别用陶泥印出来,再搓条小尾巴,然后再用剪好的钨丝做成“U”字型,把乌龟的头、四条腿和尾巴用U型钨丝跟龟身连起来,这样乌龟就做成了。在那个时候就干这个工一个月能赚40多块呢。”

在这过程中,梁洪萍也爱上了荣昌陶。她说,一件精美的荣昌陶窑经历揉泥、醒泥、制坯、晾晒、修坯、刻花、烧制、出窑等二十余道工序,这种从泥土变成陶器的塑造过程,让人非常着迷。

推陈出新也不忘传统手艺传承

梁洪萍真正全方位去了解、学习制作荣昌陶,还是她成年以后。九十年代,梁先才在荣昌创办了鸦屿陶器厂。1996年,从职高毕业后,梁洪萍被父亲派到了义乌,去学习、处理荣昌陶分销的工作。

厂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这时父亲梁先才却把女儿喊回了荣昌,让她回来学做陶器。从造土、制坯、制釉、上釉、烧制等等,梁洪萍通通掌握。“父亲要教我,但更多他让我广泛向其他老师傅学。”

1600416262(1).png

慢慢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陶器产品销售开始走下坡路,新品研发迫在眉睫。在沿海城市奔波过的梁洪萍发现,皮陶、彩绘、这一新产品在市场出现,于是梁洪萍立即带领一部分员工投入到这个新产品的研发上来了,不到半年时间就专门设了车间,工厂生产的其它产品延伸至酒瓶、茶具、文房用品、工艺品等领域,也深受海内外市场的喜爱。

“最多的时候,厂里80多个工人轮班,24小时不熄灯,商家都是拿着钱来排着拿货,主要是出口的多。”梁洪萍说。

经过20多年的磨练,如今的梁洪萍在釉色配置、装饰技艺、器形设计、烧制等方面颇有造诣,其作品造型美观大方、线条流畅、品质上乘、独特典雅,在中国四大名陶展中还获得了金奖。

梁洪萍说,回过头来她在想,一份非遗技艺能历经近千年,靠的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父亲的厂里业务做得再大,还依然坚持生产部分传统手拉坯的荣昌陶,就是不能让这份手艺断了,没有了手艺就无法再传承。”

传承手艺就是要让更多人学会

2012年,为了这个荣昌陶国家级非遗技艺能更好的传承下去,梁洪萍把规模生产跟手工制作彻底分割开了,在安富街道的荣昌陶博物馆内正式地开办起了“鸦屿陶艺工作室”,和父亲一起把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下去。2019年,又在博物馆的对面租了一个1000平米的工作室取名“荣昌安陶”。

1600416283(1).png

在鸦屿陶艺工作室里,工匠们正在拉坯、粘接、雕刻花,在机械化批量生产的今天,这样手工制作的场景着实少见。这些工匠,是梁洪萍的学生和员工。

梁洪萍说,从创办工作室至今,她先后收了十多个学生,他们中有的自己创办了工作室,有的已是小有名气,这些都让她非常欣慰。

4.png

“以前有人问我,你的父亲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你自己也在做工作室,你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梁洪萍说,荣昌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属于每一个荣昌人,属于全人类的宝贝,“我们是传承人,这不是块招牌,而是真正要把这份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要传承就必须要更多人学会,决不能留一手。”

在荣昌陶的传承过程中,有一件事情梁洪萍非常坚持,那就是制作泡菜坛子。在梁洪萍心中,这是最能代表荣昌陶魂的陶器,因为荣昌陶正是因它而生。

1600416355(1).png

“荣昌陶有‘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这夸的就是荣昌泡菜坛子。”梁洪萍说,泡菜坛个小又常见,看似含金量不高,但泡菜坛的制作技艺可以说真正代表了荣昌陶的制作技艺高度。

梁洪萍说,相关部门在征集荣昌陶职业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要求的意见时,她建议将荣昌泡菜坛的制作纳入其中,让荣昌陶的魂得以传承。

此次“非遗,我来传”网络文化互动活动的开展,也让梁洪萍看到了荣昌陶传承的希望。她说,一次活动看到的是社会各界对于荣昌陶的关注,活动期间不少网友通过网络或者走进工作室与她交流,表达了他们对于荣昌陶的喜爱,还有不少年轻人想要学习这门手艺,“在我看来,这就是‘非遗,我来传’背后的意义。”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瀚祥

责编吴光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