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一度 > 正文
重庆瞭望|如何让“恶流量”不再泛滥
2024-04-02 07:50:15 来源:重庆瞭望

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成了“武功秘笈”:个人一旦掌握了流量,可以一夜成名,拥有粉丝无数;公司一旦掌握了流量,可以抢占市场,扩大收入来源。

但流量也有善恶之分。最近,原本持续收获掌声的开封“王婆说媒”舞台,就因为男子刘某刻意追求以丑为美的“恶流量”,而陷入了舆论漩涡,其后续发展也增加了一丝不确定性。

事件的经过是,男子刘某隐藏已婚实事,登上舞台“为爱发电”,宣称要辞掉工作与女方奔赴四川。视频火爆后,刘某身处海外的妻子却晒出了两人的结婚证。

近年来的网络空间里,类似刘某这样追求“恶流量”的事件不在少数。比如2022年6月,河北唐山烧烤店打人案件发生后,一些短视频平台竟出现了大量假冒打人者的账号,让人三观尽碎。

又比如今年2月,上海女教师出轨未成年学生后,一些社交平台中立马冒出多个假冒涉事女教师的账号,她们从衣着、妆容上进行模仿,混淆视听,收割流量,赚得盆满钵满。

身处流量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热点,我们该如何让“恶流量”不再泛滥呢?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清理“自媒体”乱象。程硕 作/新华社

首先,理性吃瓜,不给“恶流量”添柴加火。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奇是人的天性。但正如@重庆瞭望 在《围观要站“对”不站“队”》一文中所说,面对网络舆论,对不了解的事情,可以尽情想象,却不能任性评判;对不熟悉的情况,可以妄自揣度,却不能妄加评论。

从买热搜、雇水军,到删网帖、控评论,如今,许多网络事件的出现都戴着面具,让人很难看清。对此,我们可以保持一分冷静,多一些慢悠悠地“按兵不动”,少一些急匆匆地“一键三连”,避免被假象蒙蔽,沦为“恶流量”的帮凶。

2023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处刑式虐猫”事件中,博主固然是在刻意追求“恶流量”。但不可否认,一些网友的好奇围观,也在给这场“恶流量”风波变相助力。

网络发展进程中,网民是主力军。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当好网络空间的维护者,理性“吃瓜”,尽量不给“恶流量”的传播添柴加火。

一些网络直播平台上的主播炮制低俗内容“吸睛”。程硕 作/新华社

其次,取财有道,不给“恶流量”大开门户。

有流量才会有用户,这是网络平台的商业逻辑。但平台爱财也应取之有道,商业逻辑要遵循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不能完全陷入“唯流量论”,什么流量高就推什么、生产什么。

孔子说,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追求,即便是给人当马夫,也愿意去做。对平台来说,这个“道”就是要合理合法。

以上海女教师被举报出轨未成年学生一事来说,相关平台如果取财有道,不被流量裹挟,不想着从主播收益中赚取分成,那么以现有的技术手段,肯定能在第一时间封禁相关模仿直播间,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近年来,“恶流量”事件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在于一些平台掉进了流量的钱眼中,认为“流量至上”大于“内容至上”。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者,平台既要为技术漏洞、审查漏洞打上“补丁”,也要为价值观漏洞打上“补丁”才行。

网红“拉面哥”事件中,曾出现大量自媒体“蹭流量”。朱慧卿 作/新华社

最后,依法处理,不给“恶流量”生存空间。

追求“恶流量”事件中,一部分网民是由于认识不到位陷入其中,但更多的,是一些MCN机构在背后推波助澜。它们实时监测网络热点,一旦发现便不分青红皂白,立即投入力量蹭流量、博关注。

所以我们看到,胡鑫宇失踪后,一些账号假冒其本人和亲属散布消息,利用人们的关心与好奇收割流量;去年京津冀强降雨抢险救援中,两名救援队员不幸牺牲,一些网红为蹭流量,竟然跑到他们的家门口直播。

面对这些明目张胆追求“恶流量”之举,网信、公安等管理部门,该出手时必须果断出手,对相关账号与个人,该关闭的关闭,该处理的处理,要在依法依规的处理中形成有力震慑,不给它们一丝一毫的生存空间。

同时,也要敦促平台方履行好主体责任,并联动平台方提升处置效率,不给任何后续效仿者以“冒头”的机会。

传播学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醒,要警惕公共话语的娱乐性和技术垄断带来的困惑。对于刻意追求“恶流量”现象,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要知道,它的不断增多,会像水滴石穿一样,一点一点消耗民众感情、挑战公序良俗、撕裂社会共识,最终影响亿万网民的共同利益。

原标题:如何让“恶流量”不再泛滥

编辑:陈璐    责编:周尚斗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