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咖 > 正文
世界顶尖科学家们是如何“怼人”和“点赞”的?
10-31 08:50:0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消息,互相提问和评价是举办论坛的灵魂所在。但当台上的嘉宾和台下的听众都是拿过大奖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是会针锋相对,还是惺惺相惜?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滴水湖畔举办期间,澎湃新闻记者就捕捉到了几次大咖之间的“互怼”或是“互赞”。

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主题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据悉,共有44位诺贝尔奖科学家,21位图灵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菲尔兹奖等杰出科学家参与其中。

化学家“怼”生物学家:生物多样性减少了,就去创造新的

在10月30日上午的“国际大科学计划”讨论环节,2011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斯•李文介绍了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

该项目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对9000余种有代表性的真核生物种类进行基因测序,接着测试2000种,最终在十年内要实现150万组真核生物基因测序。

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斯•李文介绍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

在李文看来,在生物多样性正在消失的当下,该计划具有保存火种的价值。“到这个世纪末,地球上大概会有50-75%的物种消失,我们不知道到时候会发生什么。”

但在善于合成新分子的化学家看来,情景可能不至于这么悲观。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超分子化学奠基人让•马里•莱恩就反驳道:“我觉得物种灭绝了,我们除了保存之外,还可以创造呀。50年后,科技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进步。”

说到这里,今年80岁的莱恩甚至顽皮地冲观众们吹了下口哨。“生物多样性消失了,我们就去创造新的生物多样性。”

针对李文提到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另一大价值,即今天所用的80%以上的药物都来自于自然界(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包括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莱恩也无情地开“怼”。

他说道,他本人研究过一些自然提取的药物,虽然青蒿素、盘尼西林等药物确实来自于自然,但现在化学家们可以人工设计合成新药,而且设计出来的新药越来越好。

超分子化学奠基人让•马里•莱恩主张可以创造生物多样性

怼人的莱恩看上去“火力十足”,不过,澎湃新闻也抓到了他偷偷点赞的可爱瞬间。

当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在台上呼吁科学家将论坛发表在开源平台而非商业期刊上,让所有人都可以免费阅读、使用数据时,莱恩正打开笔记本电脑浏览一些信息。

听到谢克曼的呼吁,莱恩连连点头,右手仍保持着浏览电脑的姿势,不动声色地竖起了左手大拇指。

物理学家“怼”化学家:大科学装置不是个人天才可代替

在同一场讨论上,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和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大卫•格罗斯也就科学突破应该靠大科学计划还是个人天才发生了辩论。

科恩伯格大胆提出比起大科学计划,颠覆性的科学突破更多是靠个人的天才和努力实现的。

罗杰•科恩伯格呼吁关注小科学

事实上,科恩伯格的获奖成果,正是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的帮助下,首次将基因的转录过程细致地描述出来。“我本人其实是光子物理大装置的受益者,似乎不应该质疑大科学。”他说道,“不过,纵观过去一个世纪,生物医药最重要的成就包括抗生素、非侵入成像、基因工程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靠个人努力突破的,而非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医学问题而规划建立起来。”

因此,科恩伯格呼吁大家更多地关注成本低而效率高的一些“小科学”。年轻人无需焦虑,只要有好点子,总能得到经费和项目支持。

这个观点随即在讨论环节引发了台下的理论物理学泰斗级人物格罗斯的反驳。

粒子物理学家格罗斯在台下反驳

在他来看,大科学主要表现为一种大型的工具,例如,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LIGO装置,花了将近10亿美元和几十年时间,就是为了验证爱因斯坦一个人的预言。“成千上万上参与了这个项目,一开始启动的时候,没有人想到它会带来什么好处。大工具帮助我们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最终给天文学带来了革命,这可不是1个人带着50个博士生就能代替的。”

物理学家“怼”物理学家:幸好当年没被你“忽悠”

在10月30日下午举行的黑洞与空天科技分论坛上,因夸克粒子理论获得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弗兰克•维尔泽克重点介绍了关于“轴子”的猜想。这种理论预言的新粒子质量很轻,几乎不和其他普通物质发生任何相互作用,但在大爆炸的过程中批量产生了。

重要的是,“轴子”很有可能就是天文学家们苦苦寻觅的宇宙神秘暗物质的本体。

维尔泽克在演讲中介绍,虽然几乎不和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但轴子的存在会导致电磁场振动,因而可以用探测器追踪这种微弱的信号。

当台下问到需要多久才能发现轴子,维尔泽克淡定答道,寻找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花了100年,也许发现轴子需要30年。

约瑟夫•泰勒(最右)调侃弗兰克•维尔泽克(最左)

但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脉冲双星系统发现者约瑟夫•泰勒却“无情”地提起了一段陈年往事。他调侃道:“我第一次和你说话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我忘记是1984年还是1985年了,反正快40年了。那时候你也告诉我要怎么去找轴子,到了今天你还在找轴子。”

“只能说,幸好我当时没有被你‘忽悠’进这个项目。”泰勒笑着说道。

原标题:世界顶尖科学家们是如何“怼人”和“点赞”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