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咖 > 正文
工作就是“在流水线上挣每天的面包钱”,这话真是海明威说的
07-20 18:38:2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消息,1952年9月,一家公路服务站里,一位女服务员站在柜台后,拿着一本《生活》杂志。旁边有卡车司机大喊“添咖啡!”,女服务员马上回:“闭嘴,听我读!”

于是,半夜的服务站里,女服务员开始朗读杂志上的《老人与海》。旁边有台唱机在响,一位司机上前,直接把唱机插销拽下来,好让大家听清楚。

那一年,《老人与海》席卷了整个美国,在人群中疯传。

5年后,这部海明威晚年代表作首次译介到中国。此后,《老人与海》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明天,7月21日,是海明威诞辰120周年,人们重温海明威的经典作品,出版社也推出《整个巴黎属于我》等各种传记,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高调重回人们视野。

大师也曾有青葱岁月。20世纪20年代初,飘在巴黎的海明威,和如今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处在青春年华,过着艰苦生活。

那时的他是个没地位、没钱的“巴黎漂”,一直都有清晰的文学志向,并心高气傲地为此坚持着。

新闻工作不会加害于年轻作家,只要他能及时脱身

“你会建议年轻作家从事新闻工作吗?你在《多伦多星报》接受的训练多大程度上对你有帮助?”采访者提问。

“在《星报》,你必须学会写简单陈述句。这对任何人都有帮助。新闻工作不会加害于年轻作家,只要他能及时脱身,就会对他有好处。”海明威认真作答,但还是忍不住吐槽采访者,问了个老套无聊的问题。

1958年,《巴黎评论》采访海明威时,他已年近六旬,功成名就。

海明威与新闻工作渊源颇深。初入社会时,记者这份职业为他提供了收入来源。

海明威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1921年结婚后,开始计划一场海外探险。哈德莉有一份信托基金,每年有2000到3000美元零花。在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建议下,海明威夫妇放弃了去意大利那不勒斯,而是去了巴黎,一个更适合有实验写作意图青年的城市。

“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晚年回忆青年时代时,海明威写下了一段优美文字,抱着忆苦思甜的心态。

22岁初到巴黎时,海明威经人介绍,和妻子住在一栋四层楼的公寓,他们在其中一个房间,租金一个月只要18美元。每层楼都有一个难闻的便池。

这是一个脏乱、贫穷的街区,但是物价实惠,周围的文学氛围也不错。当时,海明威有自己的工作收入,妻子有信托基金,生活还算稳定。

尽管海明威抱怨过,记者工作让他无心顾及严肃的文学追求。到了巴黎,他还是谋得了驻外记者的工作——《多伦多星报》驻巴黎记者。

这是个自由职业,主要写反映巴黎风物的文章。虽然海明威在同事中树立了不错口碑,但到了1922年春天,他就厌倦了驻外记者生活方式,“我在这条文字流水线上挣每天的面包钱。”他向舍伍德·安德森吐槽道。

当时的海明威还担心,写新闻报道会损害他创造像样散文的能力。

但工作不允许他怠慢,《星报》的编辑不断派给他更重要、更费时的选题。在海明威立誓“把这些全都抛开”后不久,他便去日内瓦采访,工作了将近一个月。单单是那次采访,海明威就发表了至少23篇文章。接着,海明威又进行了持续一年的采访旅程,工作繁重、冗长。

海明威在加拿大多伦多曾经居住过的一套寓所。图/中国新闻图片网 中新社记者余瑞冬 摄

1923年,妻子哈德莉怀孕后,二人决定回到加拿大定居。海明威调回《多伦多星报》总部,得到一份优厚工资,周薪125美元,这能为新家庭提供一份稳定收入。

但无论是“成为父亲”,还是“重新做全职记者”,都让海明威并不兴奋。

雪上加霜的是,在总部,他还遇到了难缠的上司哈里·欣德马什。欣德马什为了让这位新记者谦恭一些,派给了他无关紧要却累人的差使。甚至在哈德莉临产之际,欣德马什把海明威派往纽约,妻子生下孩子时,海明威立即回到了哈德莉身边,欣德马什则谴责海明威没有第一时间把新闻稿送到编辑室。

海明威与这位编辑的矛盾不断加深,日常琐事的折磨让他决定放弃:不仅是放弃《星报》的工作,而且要离开新闻界。

不再没日没夜地写稿,不再有截止时间前的彻夜赶工,海明威和哈德莉计划回到法国,开启真正的写作时代。

“就让压力一点一点积聚吧”

“一位真正的作家,应该不断尝试做别人从未做过的事,或者别人一次又一次失败的事。有时候,天遂人愿,他会成功。”1954年,海明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有出席颁奖典礼,而是寄去了这段简短演讲词,托人代读。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对于青年海明威来说,曾是家常便饭。当他还是无名之辈,出版一部文学作品显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文学生涯初期,海明威就有无边壮志。旅法作家、海明威的好友阿奇博尔德·迈克利什说,海明威“在完全默默无闻的时候就已决意当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作家”。

不用为《星报》在欧洲东奔西走时,海明威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写小说。早饭时,海明威要求保持安静——他对妻子说:“拜托,吃饭别说话”,这样他就可以为接下来一天的工作厘清思路。不为自己的写作操劳时,他就专注于阅读别人的作品。

不走运的是,文学殿堂的“看门人”起初并不买他的账。他的短篇小说相继遭到了主流出版社的冷遇;寄出的稿件被拒绝,又退回到他手里。

没有人一开始就是硬汉。当时,海明威对一位朋友说,“有好几次,我坐在那张旧木桌前,读着那些随信寄来的语气冷漠的小纸条。那些小说都是我的挚爱,我曾经呕心沥血,信心满满。我就是忍不住落泪。”

当时的海明威认为,自己必须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才可得到认可。但写作一部长篇小说,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至少有过三次失败尝试。第一次,一个想法刚成形,就胎死腹中;第二次,稿子写到27页,就被他放弃;第三次,装有稿件的皮箱丢失,使他失去了一部作品。

海明威决定继续,但却改写短篇小说。他在努力打磨自己的风格。“要是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只是为了我们要按时吃上饭才这么做,那我就不是人。”海明威把写作长篇小说看得慎重。

他拖着、拖着,在他看来,等他不得不动手写时,写就是唯一要做的事。“就让压力一点一点积聚吧。”

饥饿是良好的锻炼

在加拿大和法国来往的1923年、1924年,海明威创作的短篇,《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和《在我们的时代》相继发行,他终于成为一个发表过作品的作者,却没有成功实现远大抱负。据说,这两部作品印刷470册。

而从加拿大回到巴黎,破釜沉舟地辞掉记者工作后,全家人就都要依靠哈德莉的基金生活。但灾祸又一次降临。夫妇俩后来更换的信托公司失败了,基金少了一半,让海明威一家一连几个月没有任何收入。

后来海明威对一个朋友说,那是他的赤贫时期。家里甚至没钱给婴儿买牛奶。他向每一个人借钱,甚至从他的理发师那里借了1000法郎。后来,他还偷袭卢森堡公园里的鸽子,逮住了拿回家炖了吃。

美国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海明威蜡像。

晚年,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海明威意味深长地说:跟贫穷作斗争,除非你根本不花钱,否则你是决不会取胜的。

海明威本可以工作,保证家里稳定生活,却放不下宏大规划。负罪感让他备受煎熬。哈德莉从不抱怨,这让他内心更感沉重:“做着自己想做的工作、从中获得满足感的人,却不是最受贫穷之苦的人。”

他在困苦的生活中悟出:“饥饿是良好的锻炼,你能从中学到东西。而且只要人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你就超过他们了。”

当时,他的饥饿不完全和食物有关。直到他在写作上取得突破,饥饿感才有所减轻。

成为“迷惘的一代”代言人

没有人比海明威更加确信自己的远大前程。但在真正成为大师前,他还要遇到许多导师。

年轻时的海明威还不是大胡子老爹,他外表英俊,善于交际,专注的眼神透出某种特别的精明。其他人初次和他见面,总能唤起好感。他在倾听时认真、从不打岔,取得了很多大牌导师的信赖、喜爱。

海明威美国故居墙上的照片。图/中国新闻图片网 中新社记者余瑞冬 摄

尽管认为安德森的长篇作品“贫乏得出奇”,海明威在初次见到安德森时,还是以礼相待,周到又不过分殷勤。这位安德森,认识当时文学的“看门人”,可以为海明威铺路。

安德森的推荐,让海明威得以受邀去庞德工作室喝茶。20世纪几部最具爆炸性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这位“文学助产士”帮助下开花结果的。海明威和庞德第一次见面时聊了很长时间。庞德叮嘱海明威许多事情,海明威安静而专注地听着长篇大论。哈德莉估计,海明威那天至少喝了17杯茶。

之后,海明威又联络了小说家、理论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和庞德一样,是过度修饰的老派文学的敌人。正如与安德森、庞德会面时那样,海明威全神贯注地看着斯泰因,并侧耳倾听。这让斯泰因感到,海明威是一位用心的学生,如此热情地聆听教导,让人感觉受到莫大恭维。

从加拿大回到巴黎后,斯泰因对海明威提出了“迷惘的一代”这种说法。“你们这些在大战中服过役的年轻人都是迷惘的一代。”不顾海明威的反驳,斯泰因坚持对海明威说:“你们对什么都不尊重。你们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后来,经过数年的挫败和积累,海明威将一次旅行中发生的故事,写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并在书中曝出了巴黎左岸咖啡馆、伦敦和纽约的丑闻。

这本书从无到有只用了短短六周。他在写《太阳照常升起》时,把斯泰因引用自汽车修理行老板的“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提炼到图书重要位置。这句话升华了书的内容,增加了它的深度。

海明威终于加入长篇小说俱乐部。《太阳照常升起》说中了许多人在战后的病态。在美国,高等院校也欣然接受了“迷惘的一代”这一标签。

“迷惘的一代”成了海明威给自己挖的陷阱,他急忙想退出。他抱怨评论者误解了自己的初衷。他的意图不是证明斯泰因所说的“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而是嘲弄这种夸张。

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迷惘的一代”这个称呼,刚好符合公众的需要。在图书出版商、文学评论家以及读者的协力下,海明威成为这一偶然产物的代言人。

晚年,海明威在回忆录中说起当时的想法:“我想起所有的一代代人都让一些事情给搞得迷惘了,历来如此,今后也将永远如此。”

原标题:工作就是“在流水线上挣每天的面包钱”,这话真是海明威说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