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咖 > 正文
双面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还是“当代第一造假之人”?
05-11 16:43:21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东方网-纵相新闻消息,他是徐悲鸿交口称赞的“五百年来第一人”,却也是齐白石嗤之以鼻的“造假之人”。

他是无数人眼中的风流浪子,然终其一生,却只对一人用情至深。

他创作了成千上万的历史佳作,有的价值已达上亿元;他却也被质疑毁坏历史悠久的敦煌壁画,它们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丹青笔墨间,画出一幅大千世界。后世纷说中,千秋功过难辨。今年5月10日,张大千诞辰120周年。今日,东方网·纵相新闻试图为你还原一个“双面张大千”。

1

双面作品:艺术的缔造者与疑似破坏者

一位佳士得的工作人员向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介绍了一则故事。

2010年,北京海士德秋拍中,“元四大家”之一王蒙的作品《青卞隐居图》公开拍卖。最终这幅王蒙的真迹以201.6万元的价格成交。

然而在一个月前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一幅名为《仿王蒙青卞隐居图》的作品同样进行了拍卖。这幅仿王蒙的作品却以3202万港币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746.36万元。 

仿画的作品竟然比原作者的真迹价格高出了10倍,这一切的缘由只有一个——张大千。

“张大千的作品犹如他的名字,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很难用言语概括。”长三角教育发展中心书画研究所所长,山水画家朱顺林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在朱顺林看来,张大千绘画艺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是早年习古,从宋元入手,对明“四家”,清“四王”特别是八大山人、石涛等文人所呈现的水墨画风。其二是中年时期远赴敦煌临摹高古壁画,所呈现的雄浑之风。其三是晚年的泼墨泼彩风格。

“张大千的优秀作品之多,涉足领域之广,艺术成就之高,后人难以望其项背!”朱顺林先生如是评价。

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仅从拍卖市场的热情中也能窥见一斑。

据雅昌艺术网数据显示,1993年起,张大千的作品开始走向拍卖市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万多件张大千的作品进行了公开拍卖。成交价格从当年5万元,到如今最高可达到2.3亿元。

图:2016年4月5日,张大千《桃源图》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2.3亿元成交

雅昌艺术工作人员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2016年时,张大千的泼彩作品的平均价格达到了2883元/平方厘米,超越了齐白石,成为当代国内最“吸金”的画家。

根据胡润研究院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张大千仅次于他的生前好友毕加索,在全球畅销艺术家中位列第二。

然而,张大千作品在畅销之余,对于他的艺术造诣,业界也有颇多质疑。

1948年,时任敦煌地区官员郭永禄在甘肃省一届六次参议会上发难,指责张大千破坏敦煌千佛洞壁画,转而留下自己的临摹稿。当时有十名当地官员联名附议要求“严办”。

然而,此事随着蒋介石政府流亡台湾,不了了之。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

2000年,敦煌学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张大千在莫高窟留下的问题——揭开敦煌宝库一历史谜团》的文章。

文中,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执行馆长罗庆华直接提出,“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并表示有诸多人证亲眼目睹了他剥损莫高窟壁画的行为,称其“大刀阔斧,将宋元壁画砍去,但凡是被张大千剥掉的壁画,都成了废土,从此就毁灭了。”

然而,张大千的儿子张心智就此事明确予以了否认。其刊文称,“父亲陪同于右任先生及地方人士约20余人…随行人员上前手拉着上面欲裂的坏壁想让大家看清下面的壁画,不料稍一用劲,坏壁随之破碎脱落。”

千载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几十年来,张大千不仅留下了万幅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也留下了关于其创作方式的无尽争论。其与敦煌壁画的种种,或许无从考证;然其作品的那般灵性,或许无人指摘。

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 北魏藻井

2

双面评价:被徐悲鸿花式点赞 

却被齐白石关在门外

“五百年来第一人!”这是徐悲鸿为1936年版的《张大千画集》所写下的序。对于张大千,徐悲鸿向来不吝溢美之词。多年来,两人可谓私交甚笃。

徐悲鸿

不过,对于徐悲鸿的这一番“点赞”,张大千并没有“照单全收”。

36年后的1972年,张大千在其“四十年回顾展”中写下了一段自序:先友徐悲鸿最爱予画,每语人曰: 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也。 予闻之,惶恐而对曰: ……是何言也!

虽然谦虚地拒绝了徐悲鸿所说的“五百年来第一人”。但张大千对自己鉴定文物、鉴赏作品的能力却十分自信,略带戏谑地自封为“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一触纸墨,辨别宋明,间抚签赙,即知真伪。”

张大千荷花图

然而,在另一位当代绘画巨匠齐白石的眼里,张大千完全是另外一种形象。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曾转述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日,张大千欲登门拜访齐白石。在齐家门口,张大千向佣人递了一张名片。此时的齐白石正在家里作画。看了一眼名片,随手扔在一边,对佣人说:“就说我不在家。”

当时,齐白石身旁的李可染,上前提醒了一下师傅:“师傅,您看这是张大千的名片,是不是应该……”齐白石头也没抬地回答他:“我向来不喜欢这种造假画的人。”

齐白石画像

不过,张大千似乎并没有因为齐白石的闭门羹而心生嫉恨。上世纪60年代,张大千在巴西举办画展时,从当地2500头牛中精选了牛耳朵边上的毛,制作出8支毛笔。

其中,两支送给了毕加索,还有两支本准备送给齐白石。可惜齐白石先生驾鹤西去,张大千便朝着祖国的方向,将两支价值连城的毛笔烧掉,以尽哀思。

张大千是“一代宗师”还是“造假大师”,每个人心中自有纷说。或许陈寅恪先生的一番点评最为中肯,“天才特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在吾民族艺术上,另辟一新境界。”

3

双面爱情:爱他的人痴心不悔

他却为她徒留一生伤悲

张大千的传奇一生,不得不提他放荡不羁的爱情故事。

1916年,张大千与表姐谢舜华定亲。1919年,东渡日本完成学业的张大千回到祖国,然而未婚妻已然去世。据记载,悲痛的张大千至松江禅定寺出家为僧,师事住持逸琳法师,法名“大千”。这也是其名字的来由。

不过三个月后,张大千选择还俗。仅仅1年后,与曾正蓉完婚。1922年春,张大千又娶了小自己8岁的二太太黄凝素,两人育有8个子女。

而在这期间,张大千邂逅了人生中“求之而不得”的李秋君。1921年时,张大千曾借宿宁波首富李薇庄宅,与年龄相仿的李家三小姐李秋君相识,双方彼此倾慕,李家也有意将女儿许配给张大千。

然而,已有家室的张大千拒绝了这桩婚事,“李府名门望族,自无把千金闺女与人作妾的道理;而我也无停妻再娶道理”。此后,李秋君终身未嫁。

抗战时期,颠沛流离的张大千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过继给李秋君做养女。

1948年,张大千来到上海看望50岁的李秋君,并到静安公墓选定了彼此的“寿穴”,并相约互写墓碑,死后邻穴而葬,寓意“生未同衾,死亦同穴”。两人还当场合作了一幅《高山流水图》。

此后,听闻李秋君西去,张大千更是肝肠寸断,写下了一句:“古无与朋友服丧者,兄将心丧报吾秋君也!呜呼痛矣。”

除了对李秋君的这番钟情。张大千还曾在朝鲜金刚山游览时,与15岁的朝鲜池春红“私订终身”。下榻日本横滨偕乐园时,与山田喜美子共同生活……

晚年时,张大千还爱上了自己过继给李秋君女儿的同学,小自己三十岁的——徐雯波。此后,无论是香港、印度,还是巴西“八德园”、美国“环荜庵”,台湾“摩耶精舍”,徐始终寸步不离。

张大千与池春红

4

你不知道的张大千:美食家和旅行家

“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这是张大千对自己的评价,在他看来比起泼墨泼彩,自己更擅长的是烹饪烧菜。

张大千一生都把烹饪当做一门艺术来追求,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厨师和画家一样都是艺术家。张大千曾经教导弟子: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

所以张大千常以画论吃,以吃论画。在他的绘画生涯中,他画过蘑菇、萝卜、竹笋、蔬果、白菜等,而这些正是他喜爱的食材。

在敦煌临摹期间,张大千不仅创作了创世佳作。还根据当地食材为当地人开发除了许多“新菜”。其在著作中,写下了这样几道菜:

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子。在敦煌这样略显贫瘠的地方,能做出这些美食,可见其烹饪功底。

晚年定居台湾时,张大千在他的庭院里面,专门开设了一个用于烧烤的亭子,取名“烤亭”。亭里还放了不少泡菜坛子。

而张大千最爱吃也是最拿手的一道菜当属“狮子头”。无论是宴请张国良这样的名流还是自己在家中品味,都少不了这道其家乡四川的名菜红苕狮子头。

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中提到张大千的厨艺时写道:“能调蜀味,兴酣高谈,往往入厨作美餐待客。”谢稚柳也曾回忆道:“(张大千)所做‘酸辣鱼汤’喷香扑鼻鲜美之至,让人闻之流涎,难以忘怀。”

张大千的另一大爱好就是旅行。“中国球迷到巴西朝圣足球,就可以追寻张大千的足迹!”

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收藏家程恩嵘看来,张大千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旅行家。“旅行不仅帮助先生传播其作品,更是让他在创作中从旅行的经历吸取养分。”

究其一生,游历四方的张大千曾去过印度、泰国、新加坡、英国、法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几十个国家,全球几乎遍布张大千的足迹。

西方艺术巨匠毕加索、著名的巾帼领袖贝隆夫人……在张大千的旅行途中,与无数名人有过交集。

“远去异国,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应酬烦嚣,能于寂寞之乡,经营深思,多作几幅可以传世的画,再者,我可以将中国画介绍到西方。”张大千如是解释道自己“旅行的意义”。

在他看来,“中国画的深奥,西方人极不易了解。”而张大千所期待的正是让中国画“震惊西方人”。

而他确实做到了。1957年,张大千荣获了国际艺术学会的金牌奖,被推选为“全世界当代第一大画家”。西方媒体更是称之为“当今世界最负盛誉的中国画大师”。

不过,张大千对这些海外的个人荣誉似乎并不“感冒”。他更在乎的以及散落在外的“中国作品”。

“中国的历史名迹、书画墨宝,近几十年来流传海外者甚多,我若能因便访求,虽不一定能合浦珠还,至少我也可以看看,以收观摩之效。”

原标题:双面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还是“当代第一造假之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