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现在的水果,怎么越变越大了?
06-18 20:24:54 来源:FoodWine吃好喝好

每年夏天一露出马脚,水果市场就开始上演波谲云诡的大戏。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水果开始了疯狂生长。恰如网友所言“现如今,蓝莓变成了蓝胖子,草莓又大又红,葡萄赛过桌球,猕猴桃果实丰硕,就连西瓜也能炸裂……”

在不断变大的水果面前,我们仿佛误入大人国的格列佛,心中一边暗爽大啖果肉的快乐,一边又兀自纳闷是不是哪里出了错。

曾经朴素的水果,怎么就越变越大了呢?

一、硕大无朋,不必担心

不断变大的水果,书写着自己背后的演变历史,宛如一部被干预过的达尔文进化论,与其说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更像是标榜着“优胜劣汰”的人为驯养( Domesticated )。

在 17 世纪,意大利画家乔万尼·斯坦奇( Giovanni Stanchi )在一副油画作品中,描摹出不少当时流行于地中海沿岸的水果,而其中最惹眼的,莫过于位于图画右侧的西瓜,皮厚瓤白,呈螺旋状的果肉包裹着种子,甚至像一件残次品。

斯坦奇或许也没想到,自己在画下这幅静物画的时候,也为后世窥探水果曾经的样貌提供了范本。

西瓜正式变成今天的样子之前,本是在非洲的土地上自由生长,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们将西瓜带去了中东和地中海一带,而后慢慢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正如画中所示,西瓜已经成为当地种植园与街市上随处可见的水果,只不过那时的西瓜与今天人们认知里又红又大的“夏季续命神器”不可同日而语。

乔万尼 · 斯坦奇笔下17世纪的西瓜。© Christie Images LTD 2015

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公元前 4 年之前的桃子,根据资料记载,远古时期的桃子品种仅有 25 mm,差不多是一个樱桃的大小。以及曾被欧洲人视为毒物的番茄,当时被称作狼桃( Wolf Peach )的番茄“整株植物的味道有种怪味,果实根本就是软烂,而茎叶都有毒”,个头也与现在大热的牛番茄、桃太郎相差甚远。

慢慢的,水果的演化开始向两个方向前进,一是变甜,也就是食用性;二是变大变美,也就是观赏性。

在变甜的道路上,进化论在最开始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尚未成熟的年代,播种与传粉主要是自然发生,而糖分含量高的水果自然会受到更多动物的青睐,帮忙散播种子。一来二去,口感好、糖分高的品种也就有更多的机会繁衍,最后成为人们口中的珍馐。

19 世纪 20 年代,安的列斯群岛中西红柿的植物画像。© flickr.com

当然,自然进化只是一部分,人工培育( Breeding )随后便参与进来,为水果的变大变强开了另外一扇门。

人类最早培育水果的记载,大约出现在公元前 1 万年的冰河时代,到了公元前 1800 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农民们渐渐摸索出以“嫁接”改变水果性状的方法。作为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香蕉便是通过扦插的方式,摆脱了种子过多、个头过小的特点。

然而阳光雨露、土壤地形,大自然有其规律与不确定性。水果从授粉到结果,受地理环境天气因素的影响很大,这也导致了水果的品质就像开盲盒,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通过人们不成系统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

1942 年,日本研发出适合出当时亚洲最大的葡萄,商标名为“巨峰”。© wikimedia.org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 18 世纪之后,随着英国农业革命的开展,罗伯特·贝克维尔( Robert Bakewell )等一众生物学家为选择育种( Selective Breeding )背书,奠定了其背后的科学基础。从动物到植物,如何选择最优品种,培育出又大又甜的水果,渐渐成为西方的一套标准化流程。

农业科技的发展,成为水果开挂的任意门,人类没有因此而满足,水果也没有因此停下自己变大的脚步。

在面对硕大无朋的水果时,人们心里却总有隐隐的担心,朋友圈家庭群里偶尔出现的《速转!膨大剂的 101 条危害!》好像忽然有了几分道理。但事实是,膨大剂只是一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残留不需要制定安全限量标准,目前也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此外,除了前文提到的改良品种,有机肥料、温室栽培等农业技术的使用,同样可以使水果在少受损害与保证营养的同时,结出丰硕饱满的果实。

二、贵在眼里,不在嘴里

时至今日,水果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不断升高的水果产量与进口规模,反应了市场下蓬勃的需求,农业部预计到 2025 年,我国的水果直接消费将达到 1.43 亿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消费规模相应增长,随之攀高的还有人们对于鲜果果品的要求。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满足量的需求已经不能够打动消费者,优质特色水果随即成为刚需 —— 大,成为了优质的代名词。

更大更美的车厘子也成为了果农的追求。© google.com

“有些人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却连车厘子都吃不起”,2019 年,一篇《 26 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的文章在网络上爆火,“车厘子自由”随即卷入舆论的中心,成为人们自鉴混得好不好的新标准。

市面上 1 ~ 5 元/颗不等的车厘子,背后有着严苛的分级标准,而决定这些标准的,便是车厘子的大小。一颗来自智利或者澳洲的车厘子,直径如果超过了 32 mm,便能用 JJJJ 分级(根据规格标识的不同,也有 XG / XXXJ / XXSJ 等说法),打出“极品”的标语。走进一线城市的精品超市,那些个头唬人、包装精美、铭牌上列着很多个 J 的车厘子,价格也令人望而却步。

无独有偶,每年的六七月份,到了包邮区杨梅上市的季节,社交媒体百玩不厌的杨梅梗与车厘子自由一脉相承:“在江浙沪混得好不好,就看这几天有没有人给你送杨梅了。”

杨梅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越郡志》载有“会稽杨梅为天下之奇,颗大核细其色紫”,西汉东方朔在《林邑记》也记载“邑有杨梅,大如杯碗,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荸荠种,乌酥核,白水晶,浮宫……这些听起来像是互联网修仙小说的代号,实则都是近些年大热的杨梅品种。

杨梅季很短且不易保存,大如乒乓球成为现在杨梅的比较对象。

虽说美美与共,但杨梅之中,仙居东魁杨梅这六个字,依旧是各大生鲜超市电商平台永远的朱砂痣。仙居东魁杨梅作为果形最大的杨梅品种,不但多汁甜蜜,个头也大,特别是一颗能达 30 g 的特级果,颇有“大如杯碗”的气势。

据说为了保证果品的质量,在仙居当地,需要进行多轮人工筛选,大小不达标的杨梅一律就地销毁,其标准化程度之高,令人咋舌。

夏天的这个时节,荔枝的销售量也会空前火爆,尤其在中国最大的荔枝产区广东茂名,年产量约 50 ~ 60 万吨,在电商平台上的销售量占据 7 成以上。为了提升荔枝的分级生产,广东省在近几年引入了标准化分选技术,按照荔枝的色泽、果径和糖度对荔枝按照标准化的规格进行分选,通过大数据分选,精细化管理做得很好,在妃子笑之外推出更多价格高昂的荔枝品种。

例如今年风很大的糯米糍和仙进奉,前者被称为“荔枝王”,后者则是“巨无霸”,单颗荔枝都可以达到 26 g 以上,随之而来的也是一斤将近 40 元的高价。

“贵在眼里,不在嘴里”,似乎成为了水果样貌的新常态。

三、越来越大,超脱物质

变大的水果成了既成的事实,但更大不意味着更强,一味的追求水果的大小,反而容易忽略口腹最坦荡的直觉。

不少人都曾抱怨,“嚼一嚼那些看起来光鲜的水果,却总是感觉缺了点水果味”。如今很多水果大且工整,少了野趣不说,也少了独有的风味,就拿曾经经过层层遴选、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香蕉来说,更像是加了糖的泥巴,不是那么回事。

大小与风味有点像鱼和熊掌的辩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在做水果育种的时候,关注的往往是努力让水果结得更美、长得更大,风味则是最后考虑的因素。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过于注重产量、外观等商业品质,会致使水果的部分基因位点丢失,造成多种风味物质含量显着降低。

据山东果农介绍,现在种水果的难在于颜值,一个相同成熟度和风味的网纹瓜,如果纹路不好看有裂痕,便不能卖上好价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于水果的外貌管理上。

另一方面,变大的水果也不意味着更多的营养成分。营养学家范志红解释道,“农业生产中的育种和推广通常也不考虑营养价值,有些品种抗氧化物含量高,但有点酸涩和苦味,便会被优先淘汰。”

这也不能怪谁,因为品相好的商品果,往往最先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已经成为水果产业颠扑不破的真理。线上 + 线下零售模式的诞生,使得诸如盒马鲜生、百果园等连锁生鲜品牌,将自己的受众定位在了城市中高端消费人群。

经历过层层分级筛选的果品,品质与品相统一,与菜场的大众语境划清界限。人们不需要挑选,就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成果,标准化的商品和服务甚至没有给人们降级的空间。大且美,成为水果品质的背书。

作为一种大众生活必需品,大而饱满的水果本是人民群众的朴素愿望,如今却变为了生活质量与幸福度的度量衡。果商与消费者心照不宣,将水果的大小等级与消费能力挂钩,成为一场又一场中产幻觉。

或许就如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说的那样“价格和价值不是一回事”。吃水果时带来的快乐或许有精神层面的享受,但也绝不是超脱于物质的存在。

水果越来越大,但填不满的,是人们愈发膨胀的空洞欲望。那些卡着标尺选出来的特级果,像极了契科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成为这个社会的无声隐喻。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