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老重庆 | 起于宜宾发于重庆 重百前身宝元通你知道吗?30位老人口述史告诉你
04-24 18:06:07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何浩 受访者供图

在老重庆,提到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无人不晓。但很多人不知道,当时还有一个与民生公司齐名的民族企业——宝元通,它就是重庆百货的前身,成立于宜宾发展于重庆,记录了川渝之间商贸发展的一段佳话。

今(24)日,渝中区政协召开征求意见会,就渝中区政协参与重庆市政协重点协商“成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调研协商工作以及今年编辑出版的宝元通口述史等工作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

▲曾经的重百大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起于宜宾公司总管处建在重庆

聊起宝元通,大家比较陌生。不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走在今天解放碑一带,“请君来打油,送君一盏灯”的宝元通广告语最吸引大家注意。

渝中区政协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去年,他们整合专业研究团队撰写重庆古城相关的学术著作《重庆渝中古城》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关于渝中区的历史信息,其中就包括与民生公司齐名的民族企业——宝元通。

据研究团队介绍,上个世纪20年代,五位志同道合的“创业”青年在宜宾挂起了“宝元通”的牌匾,开始经营一些民生民用产品,后来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在成都、泸州、江安等地区设立分公司。

上个世纪30年代,宝元通直接将总公司即管理处设立于重庆,并不断在此发展壮大,后在巴基斯坦、印度等设立分公司,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佼佼者。

“‘日用所需,应有尽有’,从当时杂志上的广告可以看出,宝元通经营的业务范围很广。”宝元通口述史项目负责人王可汉向记者介绍,虽然宝元通最开始做的是五金和锅碗瓢盆的生意,但随后转向了外商洋行代销日用品,后又将主业转向布匹百货的经销上。

因为宜宾、泸州、重庆位于长江沿岸,利用长江航运条件,加上当时重庆的商贸便利。1935年,宝元通号将其总管处迁至重庆,并成立了其在山城的分支机构——“宝元渝”。

宝元通经营的丝绸布匹、文具餐具等日用百货无疑是当时市民最热衷的商品。记者从王可汉提供的资料中了解到,宝元通不仅在民族路有门市部,在陕西路还有代理部,兼具百货批发零售。

01.jpg

▲宝元通曾经的广告

川渝合作寻找30位老人口述历史

王可汉介绍,总管处迁至重庆后的宝元通得到了迅速发展,鼎盛时期在全国有30多家分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到1949年,宝元通已经成为拥有400多员工,并在四川、重庆等诸多区域及海内外拥有资产的民族企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宝元通成为了重庆第一家公私合营的企业。1950年,在宝元通百货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南区百货公司门市部,这就是重庆百货的雏形。

口述史负责人戴伶介绍,宝元通口述史也是川渝之间跨区的文史研究。渝中区政协通过前期研究,目前已经和成都、宜宾、泸州等区域的档案馆和工商部门取得联系,多方联手积极寻找宝元通的线索和见证人,尝试构建宝元通的历史脉络,也以此补充母城渝中在商贸流通领域的一段辉煌经历。该书预计年内正式出版。

王可汉告诉记者,他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寻找当年宝元通的员工以及员工的后人,初步确定采访30位亲历者和见证者,而他们几乎已进入耄耋之年且居住在北京、重庆、成都、泸州、宜宾等地,包括宝元通创始人萧则可的儿子和外孙,宝元通总管理处审计部经理曾德修之子曾爱兵等。

02.jpg

▲宝元通曾经的广告

员工福利好“不得与顾客发生争执”

 “宝元通的员工和员工后人对宝元通都有深厚的感情,当时宝元通员工的福利很好,不仅给员工子女办有幼儿园,提供很规范的宿舍和食堂,还让员工持有公司股份。”王可汉说,团队目前已采访了七八位老人,据老人回忆,前些年,一些在世的宝元通老员工每年还会在重庆或成都一起聚会,彼此之间的关系很融洽。

82岁的曾爱兵就曾在宝元通办的幼儿园里读书。王可汉说,采访曾爱兵的时候,这位老人回忆起宝元通很激动。据老人回忆,宝元通内部统一制度、统一服装,公司福利很好。同时,宝元通还立下见习生规则,第一条便是“不得与顾客发生争执”。

宝元通老员工周建帆的夫人石绍琼如今已92岁,石绍琼与周建帆婚后前两年主要在汉口地区生活,丈夫的工作是搞运输。

后来石绍琼回到重庆,搬到了宝元通弹子石的宿舍。“我们那个时候人年轻,什么都不懂,可是对宝元通的印象还是很深,才搬到宿舍时,就分了一大间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是在那里生的。”石绍琼回忆,当时宝元通的宿舍设施很齐全,外面的那些邻居孩子都很羡慕,说他们的伙食开得很好,吃饭时每一个宿舍都有一两间房摆桌子,宿舍的大人、孩子都出来吃饭。

1951年,周绍琼开始到百货商店上班,后来在重百当售货员。

05.jpg

▲宝元通老职工及家属留影

多知道点>>>

重庆百年建筑口述史与归侨口述史也将相继编辑出版

今日上午,渝中区政协还就今年编辑出版的重庆百年建筑口述史和明年编辑出版归侨口述史等工作征求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据介绍,1946年,民生公司远赴加拿大造船,并开辟东南亚航线,多位华侨因为民生公司至今仍生活重庆。上世纪50、60年代,更有一批华侨在大学毕业后来到重庆,直接参与重庆的社会经济建设。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他们通过寻访老归国华侨,以及部分已故侨界领袖、南侨机工的子女,将他们的爱国情,以口述史的形式抢救整理出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