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七旬“奶奶导演” 把老年活成少年
01-10 16:07:27 来源:广州日报人物在线微信公众号

“岁月流逝,在珠江潮起潮落之间,这座古老的码头,竟把老年活成了少年。”今年74岁的卢绮萍阿姨,在她自己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太古仓》里这样解说。而这段形容广州太古仓码头的话,正是卢绮萍自己的写照。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12月14日,她带着自己的纪录片《大老倌》,以导演的身份受邀参展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展映和映后交流。片子播完后,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观众们对这位七十多岁的“奶奶导演”竖起了大拇指。

卢绮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纪录片已经成为我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了,我也希望用影像为这个城市保留一些珍贵的记忆。有一个爱好很幸福。再怎么辛苦,它会支撑你渡过这些难关。”

痴迷纪录片十四年 “退休后的人生刚刚开始”

一个人喜欢着什么,可能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机缘的原因没有机会从事,但总会在某个时刻,信步向你走来,成就、圆满你余下的人生。卢绮萍,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我小时候就受父亲的影响,兴趣广泛,对戏剧、摄影、电影、音乐、美术都有浓厚的兴趣,9岁时就能独唱《黄河大合唱》的所有篇章,看了六遍《冰山上的来客》,记下了电影里的所有歌谱、歌词。”学生时代,卢绮萍一直沉醉于各种文娱活动中。然而她后来是在一家企业当文员,与文艺的道路“大相径庭”。但她却在国画、书法、篆刻等多种爱好中如鱼得水。“离开企业那一刻,我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感觉自己才刚刚大学毕业。”后来,卢绮萍做过广告设计和美编的工作,算是稍微与“文艺”擦了点边。从2006年开始更钟情于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当起了“奶奶级”纪录片导演。

“2003年,我从报纸上获悉纪录片节在广州举办,便前往环市路的蓝宝石影院观影,自此迷上了纪录片。”2006年,当时六十岁的卢绮萍看到朋友用“会声会影软件”剪辑了旅行短片,感觉很兴奋:“原来,借助软件,可以让外行人能掌握简单的拍摄剪辑技术,圆我从小以来的电影梦。”“一开始用索尼卡片机,2012年买了单反佳能600D,编辑软件是”会声会影”9.0,一路升级到14.0,而老师就在互联网上,从拍摄到制作全部由自己独立完成。”2010年,卢绮萍拍摄了自己的国画老师“牡丹王”陈永康,“他笔下的牡丹令人惊艳,我也很入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学习他画牡丹的技法。”2013年5月,卢绮萍把自己在萝岗旅游时拍摄的《冬之恋》,投稿《致敬广州》微纪录片大赛。“这是第一次不知深浅的尝试。”回忆起七年前自己第一次的纪录片投稿,卢阿姨的神态,像个充满憧憬的孩子。后来,卢阿姨还给自己起了个“艺名”pingpink(粉色的萍),并给自己的纪录片工坊,像模像样地起了“得闲居艺术工作室”的名字。

七十多岁“偷师学艺”  放学回家都半夜了

2015年七月,卢阿姨投稿参加了《珠江最美海珠岛》MV创作大赛。“酷暑不能出门,就在阳台拍了《庭前》,这个局限性的视角,却有一种独特的美。”记者发现,那时候卢阿姨纪录片中的字幕,已经是中英文互译,颇有国际范了。”而当年,七十岁的卢阿姨产生了拍摄关于太古仓与知青主题的纪录片的想法,更是从此扎身于纪录片的学习与拍摄中,一发不可收拾。“我没什么基础,当时一方面去广州图书馆借书,一方面找老师学习。”卢阿姨对记者介绍说,当时借阅了包括制作纪录片制作教程、剪辑、知名片子的制作过程的书籍60多本,并来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跻身一群90后中间,旁听了两个学期的《纪录片研究》研究生班的公开课。“听课挺艰苦的,都是晚上上课。有时候天气很冷,回到家都十一点多了。但一个事情你想做,就会想到很多办法。上课的老师是谭天教授,在课堂上放映了我的片子《码头》十多分钟,放完之后大家来讨论,所以收获很大。”

与此同时,卢绮萍也加大了对金红棉影展的关注,参加了很多活动,看片、影后的交流,为了拍摄好《太古仓》,看了《广州志》《海珠区区志》,对太古仓和知青的历史查询了很多资料,做案头工作,十足的认真。2018年7-8月,卢绮萍还参加了金红棉影展,用手机拍纪录片的微课,在从2015年开始到现在的短短4年内,又拍摄出《太古仓》、《骨折以后》《花地河畔》《晴雨》《微课》等10多部作品。

有苦有甜 感受人生从未有过的幸福

卢绮萍对纪录片几近痴迷,只要天气晴朗,她总会背着14斤重的摄影器材外出拍摄。有时候拍到晚上,公交车都收车了,才舍得回家。几年过去,卢绮萍的努力也得到一些业内人士的认可。2015年冬天,广州电视台的韩海英导演在拍摄电影《罪爱》时,邀请她进入剧组跟拍电影花絮。5天的时间,她拍下了30G的素材,最后剪辑成5分钟的花絮。首映时,在电影结尾处,卢绮萍看到了自己拍摄的一分多钟的花絮镜头,“虽然辛苦,觉得很有成就感”。

卢绮萍回忆起自己拍《太古仓》时候的感受:拍《太古仓》的夜景,是农历八月十六的晚上。“那天晚上的夜景特别美,我们拍到不想走,公交都收车了。”而为了拍摄一个完美的珠江全景镜头,从黄沙码头到白蚬壳码头,她来回坐了三遍水巴。如今,该条航线已经停运,她的镜头记录下的画面,尤为有意义。"台风'山竹'登陆的那一年,我为了拍到好看的浪,就在'山竹'登陆当晚的白天,去拍珠江的浪了。因为起浪一定要有风,甚至是越大越好。那天的风真的很大,把我的三脚架吹倒了,水平仪也摔坏了。雨还没来,风先来,好像千军万马从珠江口涌过来。"

而在身处危险的时候痴迷于影像,这不是卢阿姨的第一次。有一次,为了能更好拍到珠江的全景,卢阿姨和丈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一栋楼的停车场进入,爬上33层高楼的天台进行拍摄。拍到心满意足,两位老人转身想下楼时,身后的门突然“啪”地一声关上了,楼道里顿时漆黑一片。“楼梯没有扶手,没有光线,很暗,老伴的膝盖骨折刚刚好,我只能和老伴相互搀扶着下楼。”听到这里,在一旁的卢阿姨的儿子忍不住对记者说:“正常人,在那种情况下,不是应该打开手机的电筒模式,照着楼梯好好下楼吗?但她打开的是摄像模式,拍下了自己和父亲颤巍巍下楼的样子。”卢阿姨不好意思地说:“有那点光就够了。”

80多岁老伴扛三脚架 在爱好中相伴

话虽如此,卢阿姨的儿子和老伴对自己的爱好一直非常支持。买电脑、摄像器材,安装软件硬件,儿子行动迅速。今年80多岁的老伴,一直是卢阿姨最好的拍摄搭档,负责扛器材。“我体力特别不好,爱人就帮我扛机器。”卢阿姨在拍摄制作纪录片《大老倌》期间,当剪辑工作进行到第20天时,因为前期过于劳累导致腰椎病发。“那时候走不动路,连医院都去不了。但还是要做的,就慢慢挪到电脑前继续剪辑。”后来好了一些,卢阿姨为了补拍一个中山纪念堂的镜头,还拖着病体,拉上老伴一起去中山纪念堂拍摄。如果你曾经在路上见到一个80多岁的老伯扛着三脚架,拉着一个七十多岁的阿姨相扶而行,那就是卢导真实的写照!

2019年7月,卢绮萍参加了广州图书馆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举办的《影像广州七十年》口述史工作坊,经过3天培训后,敲定广州粤剧大师钟康祺先生为拍摄对象。对方还是她认识20多年、学习国画时的师兄。拍摄当天一早,卢绮萍独自一人背着沉重的器材前往钟康祺家中。“拍了一整天。回家要两个半小时,到家都晚上10点多了。”回到家后,卢绮萍立刻打开电脑整理素材、剪辑。“有时做到一两点,有时半夜三四点醒了,起来继续做。”

“珠江水大部分时间看起来都是黄色的。你知道怎么拍成蓝色的吗?”卢绮萍得意地对记者介绍心得:“快日落的时候、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顺光就能拍到蓝色的珠江水,很美的画面。”在卢绮萍老伴的眼中,她一生都“爱学习,努力上进,想做的事就一定要把它做完、做好,我和她在这一点上有一种十分类似的劲头。”在卢绮萍的儿子看来,母亲的痴迷虽然让他有点担心,他却打心眼里替妈妈觉得幸福。“人老了,不光需要在熟悉的人群中生活,如果能在社会中,在陌生人中得到自我价值的确认,是件很幸福的事。”

卢绮萍在一段纪录片的片尾里写下了这样的注脚:“爱好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它与赚钱、成名无关,在坎坷的路上支撑着你,使平淡的生命,变得色彩斑斓。爱过,学过,做过,此生便无憾了。”

文 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