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慢新闻 | 《再见十八梯》 一句感叹,留下一本城市记忆
09-24 11:22:44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何浩/文 毕克勤/图

——————开栏语——————

一提到十八梯、化龙桥、朝天门,就能激起很多人的回忆。今年8月,在2019第八届大理国际影会上,《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获得2019第八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最佳出版物提名奖”。

《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包括《再见十八梯》《你好化龙桥》《永远朝天门》。沉甸甸的三本书,是从几万张关于十八梯、化龙桥和朝天门的老照片里挑选出来的,这些照片拍摄于近几十年,甚至近百年。而且,书内还有一些参与者和亲历者珍贵的口述资料。

《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的策展人戴伶说,《再见十八梯》是浓浓的重庆市井味道,《你好化龙桥》是一种以化龙桥为代表的工业激情。作为三部曲的终篇,《永远朝天门》是站在十八梯的“人”和化龙桥的“事”肩膀上的重庆精神的“魂”。

十八梯、化龙桥、朝天门今天都发生了新变化,为此,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专访了戴伶,分为三期,听她讲述《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背后的故事,呈现三个城市地标的新旧变化。

微信图片_20190924113755_副本.jpg

▲戴伶讲述十八梯改造的故事

在采访戴伶之前,记者再次进入了今天的十八梯。从较场口经过,正在封闭打造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首开区已忍不住露出了她惊艳的一角。首开区内的建筑主要由5组传统川东建筑组成,沿着原来十八梯主街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两旁,层层向上抬升。这些建筑大多保留了十八梯各个时期的建筑特色,走在梯坎上,黄葛树掩映之下,木质阁楼和青瓦别有一番风味。

也许,百年前,十八梯繁华鼎盛之时,重庆达官贵人在十八梯居住的最好房子也不过如此。

十八梯在重庆城市发展中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曾经作为连接上半城和下半城的通道,繁华一时。不过,随着城市发展,这里成为发展滞后区,与一街之隔的解放碑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见,十八梯》里有很多市井的记忆,也有很多重庆人的故事。

▲蜿蜒而上的十八梯(彭世良 摄)

十八梯人的十八个梦想

戴伶在渝中区工作了几十年,参与和目睹了渝中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变化。2010年,十八梯片区改造工作伊始,戴伶的一个重要身份便是十八梯旧房改造指挥部的指挥长。

整整七年,在2017年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破土动工前,戴伶的工作都围绕十八梯,甚至经常吃住都在那里。

关于十八梯,戴伶坦言,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画家眼里,十八梯是江边雾里若隐若现的吊脚楼;在诗人眼里,十八梯是窄窄的雨巷里撑着鹅黄油纸伞的姑娘;在建筑学者眼里,十八梯保存着古老的川东民居建筑片段……

▲十八梯梯口,现为城市阳台 来自《十八梯档案》

但是在当地群众心里呢?戴伶目睹了棚户区里几代十几口人挤在几十平米的老房子里,漆黑的房间、肆意的污水、糟糕的环境、甚至走很远才有一个公共厕所。十八梯启动改造之前,外来迁徙人口已经超过了50%,这里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落脚地。

媒体是反映民情民意的最好阵地。当时,戴伶联合重庆媒体策划了“十八梯人的十八个梦想”新闻访谈。戴伶说,居住在十八梯里面的老百姓其实愿望很简单。

比如,十八梯的老人们希望“能遮风避雨、结构稳固,再有个厕所就够了”;巡防队员们希望“尽快拆迁改造,因为改造后的十八梯,会很轻松、很安全、很舒服”;孩子们希望 “有一间宽敞、安静的屋子”……通过访谈,让“围城”外更多的人看到真实的十八梯和十八梯人真正的希望。

▲十八梯民房(2018重庆影像节)

摄影师的一句感叹

当时十八梯的居住环境究竟有多艰难?年轻摄影师王远凌曾在十八梯蹲守拍摄了一年,他镜头下记录的十八梯在2011年的连州国际摄影节上获得了新摄影大奖。王远凌说,十八梯的房子“老”到什么时候,各有佐证,但是十八梯口一个供附近很多居民使用的破旧公共厕所就“服役”了八十年。

王远凌此话不假,在《再见,十八梯》收集的文献资料上有份合同书,那是1947年,当时的重庆工务局关于修建这个公厕的合同书。

王远凌说,哪怕是十八梯防空洞乘凉都历史源远流长,这种生活场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都成了老重庆生活一景。

后来,这位把十八梯影像带进国际影展的年轻摄影师成了戴伶策展《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的得力助手。

一边是糟糕的环境和民众的期盼,一边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和乡愁,怎么办?戴伶说,一位来十八梯拍照的陌生摄影师的感叹,让她决定给十八梯做一个展览,没想到这个展览成就了《再见十八梯》,也引出了城市三部曲。

戴伶说,十八梯启动改造那段时间天气很热,改造指挥部在十八梯临时搭建的一个棚子里,一天来了位背着照相机的摄影师。

戴伶不认识他,出于礼貌,戴伶递了一瓶矿泉水给这位摄影师,并请他坐下乘会凉。“哎,好可惜!”戴伶说,还没聊天,这位摄影师自己感叹了一句。“紧接着,这位摄影师话锋一转,改造最好,这里面住的人确实也好造孽。”

一句好可惜,一句好可怜,戴伶纳闷,和这位摄影师聊了起来。

“影像,只有影像才能留住记忆,让这位摄影师不会在可惜和可怜中挣扎,这可能也是大多数人的同感。”戴伶说,影像真实、快捷、直观,最能留住人的记忆。

▲十八梯,原住民割舍不断的念想

不止十八梯还有下半城

记者看到,《再见十八梯》里不仅有很多重庆本地的摄影师多年拍摄十八梯的照片,还有何智亚这样知名的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和严明这样的非本土著名摄影家拍摄的照片。

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十八梯各种特色的建筑风貌,更表现了生活在十八梯里老百姓的各种生活状态。比如老巷里生火做饭的老人,梯坎上剃头的师傅,破沙发上嬉戏玩耍的孩子,走街串巷的商贩,诊所、面摊、录像厅、按摩师、群租房……

▲从城市阳台看改造前的十八梯

甚至不仅仅是十八梯,戴伶说,她把这本影像扩张到了以十八梯为代表的下半城。

 “你最早是什么时候去十八梯拍照?”“为什么要去十八梯拍照?”“拍摄时是什么样的感受,现在看到这些照片又是什么样的感受” ……对拍照的每一位摄影师,策展人都准备了5个问题。

虽然每位摄影师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是,照片中的主角无疑是十八梯。戴伶说,从照片和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摄影师对这个地方的情感浓度。

摄影师刘瑾成1954年就随父母到十八梯响水桥居住,刘瑾成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里的每条街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他无尽的记忆。“我相信我的拍摄,在今后也许会唤起我以及一些同时代人的记忆,也许会成为给后辈讲过去故事的资料。”

2015年9月2日至13日,“再见十八梯”影像展在重庆美术馆展出。影展期间的参观人数,创了重庆美术馆展览参观人数的新高。戴伶说,“老重庆、老渝中结伴而行前来参观。有的人,在影像中找到了儿时的住所;有的人,在影像中找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大家在展览现场寻找曾经的记忆,感叹城市的巨变和生活的美好。”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保留了原来的黄葛树

▲梯道两边拓展了空地

新面貌>>

你好!十八梯新客厅

不仅今天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有了新进展,十八梯曾经的老居民也住上了自己满意的新家,改造之前访谈里面十八梯人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再见十八梯》书内有本《十八梯新客厅》小书,摄影师随机抽取了搬离十八梯片区,入住到同心家园、云湖绿岛和聚福里三个小区的一百个家庭,以相对固定的视觉角度拍摄了一百个新居的客厅。

▲《十八梯新客厅》记录了十八梯居民的新家

▲张万福一家,原住在守备街,现住云湖绿岛

▲刘庆楷一家,以前住在厚慈街,现住云湖绿岛

一百个家庭在自己的客厅都留下了对新居满意的微笑和全家福。戴伶说,“搬出十八梯,还做好邻居”,2017年之前,她每年都会去这些十八梯老居民聚居的小区一起过元宵节,现在经常过节都会在微信和电话上和这些老居民互致问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