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老重庆 | 郑家院子、唐家院子…… 重庆到底有多少个“院子”
07-09 19:02:20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实习生 张梦蝶 陈柯宇/文、图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记忆中,儿时的家有一方院落,参天老树,湛蓝天空……中国人对于院落的执着历史悠久,有院才是家,它蕴涵着浓浓的人情味儿。院子是重庆民居的重要特色,在广袤的农村存在院子,在主城也有古院落,有的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日前,著名民俗专家李正权走进曾家岩书院,给读者讲述了重庆民居的历史发展,其中,形形色色的院子,唤起了不少人的乡愁记忆。

▲田间地头古朴的院落,位于江津中山镇。

重庆农村民居的典型

“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山区常见的民居建筑,早些年,重庆城两江沿岸随处可见,而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少。”李正权说,吊脚楼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节约土地,利用陡坡悬崖,既合理又适用。他介绍,重庆农村民居最典型的就是院子,重庆农村的民居建筑以单家独户为主,集中居住的极少,其建筑格局的主要形式就是院子,与北方的村、庄、屯,与湖广的圩、集,以及福建客家人的土楼,甚至与川西的民居相比,重庆农村的院子都显得更分散、更零碎、更细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映了重庆人生存能力更强。深山老林一小院,前不挨村后不挨店,你不为那主人的精神折服吗?”李正权感叹。

“这些院子,先是一排房,少则三间,多则五七间,住一家人。”李正权说,等孩子大了结婚要分家,便在左右两侧各修若干间房,使院子形成“门”字型格局。如果地基许可,再修,则封闭前面一排,形成“口”字型格局。—个院子住不下了,便会有—脉人搬离老院子,另外选择地方,重复“—”字形、“门字形”、“口”字形格局的发展模式。

▲农村随处可见的院子,位于石柱。

院子与姓氏崛起有关

在重庆农村,不管是平坝还是山区,都可以看到院子,少则一排房,或三间或五间;多则形成“L"或“凹“字形格局,也有形成四合院格局的,可达一二十间。

“大多数院子都背山面水,或面对小河,或面向水田,讲究风水,注重环境,取水排水方便。不管大小,不管住多少人,一个院子往往都是同祖同宗的。”在李正权看来,大大小小的院子,散布在田野上、山水间、崖坎下。站在山顶,俯瞰那层层梯田,红绿交映,瓦灰色的院子或密或疏,点缀其间,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便会冒出一股诗人情趣来。

据了解,明末清初,重庆地区战祸连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重庆城只有数百家人,清康乾年间,“湖广填四川”,大量移民从湖北湖南等地迁来重庆,“插苫为业”,一家一户一占就是一大片土地。唐家沱、刘家台、张家湾、王家坝、余家岩之类地名,就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这种以家庭或家族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居住方式。直到如今,重庆农村的民居建筑仍以单家独户为主,集中居住的极少,其建筑格局的主要形式就是院子。”李正权说。

05.jpg

▲位于磁器口的钟家院

主城留下的“院子地名”

提到院子,可能不少市民会联想到主城的唐家院子、郑家院子、童家院子等,也许会好奇,郑家院子、唐家院子、童家院子真的有院子吗?它们在哪儿?

“这些院子地名不是随便叫的,以前的确存在院子。上世纪90年代就还在,90年代末修公路,郑家院子和唐家院子才消失。”李正权回忆,20多年前,郑家院子一带还是农田荒坡,的确存在着农村院子,居住着郑氏、唐氏大姓,这些都是湖广填四川时期移民到此的姓氏。“那时候迁移到重庆,一片荒坡,总要取个地名,所以就以姓氏命名,大多数姓氏地名都是湖广填四川时期所取。”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曾经的农村院子拆除,虽然现在的人早就不知道院子具体在哪儿,但这些耳熟能详的院子地名却延续了下来。

03.jpg

▲郑家院子、唐家院子等院子没有了,但院子地名留了下来。

闹市中的“豪宅大院”

院子,不仅在农村常见,作为重要的建筑形式,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也能见到,不过,农村的院子布局自由,呈开放式,多条道路通院子,方便出去干活儿。而城里的院落比较封闭,通常有围墙,有大门。“城里的院落格局就有点像北方的四合院了。”如果说农村叫院子,城里的院子则叫院落更合适,城里的院落大多是大宅大院,由大户人家修建。

在渝中区,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一座“豪宅大院”——谢家大院。在渝中区道门口喧嚣的马路边,一条不起眼的竹林小巷里,静静地伫立着一栋精美的小院。经考证,该院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渝中区相关部门介绍,这栋黄色建筑始建于清代,据称已有3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这里成为西南首富汤子敬岳父谢艺诚私宅,又名谢锡三堂。

“聊这座老院,不得不提老院曾经的两位主人谢艺诚和汤子敬,他们是老乡,也是师徒,还是翁婿关系。”李正权介绍,谢艺诚是江西临川人,祖辈在明末清初时移民到重庆。晚清年间,他开的谢亿泰布行,是西南最大布行,后来又把业务拓展到商行、钱庄,构筑起重庆最早的金融地图。他把道门口附近这座精美院子买下来,作为自家宅院,从此叫做谢家大院。

据了解,汤子敬是谢艺诚老乡,14岁流落到重庆,被谢艺诚收到布行做学徒,从管账、内事、跑街,逐渐熟悉经商秘诀,最后成为谢艺诚重要助手。他的忠厚人品和经营才能深得谢艺诚喜爱,30岁时娶了谢艺诚的女儿。民国初年,汤子敬一度成为重庆商界泰斗,人称“汤百万”,房产遍及重庆大街小巷,号称“汤半城”。

04.jpg

▲位于闹市的谢家大院

相关新闻>>>

磁器口古院落预计今年8月涅槃重生

除了谢家大院这样的“豪宅”,在主城,你也能在磁器口古镇寻觅到一座座古院落建筑,比如钟家院。今后,在磁器口还能看到更多的古院落。9日,记者从磁器口古镇管委会获悉,磁器口古建筑群修缮工程于去年11月正式启动修复,预计今年8月将竣工。

“磁器口目前的老建筑,大多属清代以及民国时期,而部分面积较大的古建筑,更是具有院落的功能。它们通常都是木质结构,也正是这些保存完好、风格古朴的老建筑,让今天的磁器口保留了众多的‘老重庆’记忆。”磁器口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沙坪坝区已启动对磁器口10大民俗特色院落的改造工作。其中,沙坪坝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磁器口古建筑群(幸福街21、39、55号民居)”共计包含三个四合院及两处附属建筑,始建于清朝末期,由当地富商修建,其中,55号民居别名“井中天”。

“磁器口古建筑群修复以原建筑形制、原建筑材料、原工艺技术、原建筑结构进行修旧如故的方式进行。”修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古建筑群位于磁器口西门位置,处于磁器口后街项目核心地段,而磁器口后街项目紧邻并衔接磁器口古镇,此次修缮用老的工艺、老的材料、老的技术进行保护性修复,这些古建筑将在废墟上涅槃重生,小到每一片砖瓦,都有满满的记忆。

▲磁器口古院落启动修缮

▲磁器口古院落修缮后 效果图

责编 龙春晖 审校 黄艳春 总值班 官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